何捷 | 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方式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设计方案能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文摘   2024-11-29 17:48   福建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抢占学习名额



同课异构是一线教研中常用的方式,不同教师执教同一课例,采用不同设计方案。这一教研方式是否有效,关键问题在于:不同的设计方案,是否都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编撰的《忆读书》为例,探索在同课异构的不同设计中,不同思维给予的不同支持。


本案为著名作家冰心先生作品。这是一篇文字优美,思想深刻的散文。单元学习目标为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依据此目标教学,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01
第一种方案:线性推进

执行此方案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后,自行梳理出冰心先生的回忆。可以得出全文回忆了作者从幼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整个人生的读书经历。做好归纳总结,可以提炼出回忆的4个方面:第一,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第二,回忆自己的读书收益;第三,回忆所读过的书;第四,回忆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的线性推进,让教学井然有序,能抵达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将文字中携带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之后再提取、合并,以此把握内容要点。




稳中有进


第一方案的教学,稳中有进,学生能经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认知提升过程,从初读时的感知,再到理解、分析、综合等认知学习活动,之后完成信息的梳理,并用摘抄记录、分享交流等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这是常规教学中,教师均可以采纳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确保学生集体参与学习,全面获得学习成果。这一成果与教学目标极为匹配。可以说,第一方案的设计,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准目标,结合课文内容的阅读,完成学习任务。
王荣生老师认为,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匹配时,教学即为合格,而合格的教学就是优质的教学。相反,当设计的内容和目标不匹配时,称不上合格的教学,即便方法再新颖,那也是不合格的教学。可见,第一方案的设计,也能让称之为优秀的设计。



02
第二种方案:复合建构

第二种设计方案,参考循证教学设计。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系统,教师先明确本案需要依据的学习模型,要达成的目标。之后,结合课文进入全新内容的挑战性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将已获得的学习成果与先前提出的学习模型进行比对、检查、反馈,与既定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配对、调校、印证。最后,将学习成果联通模型,一起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提升学习者的整体认知水平。

这是较为经典的循证式设计。执行此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优先确定“如何做”。以本案为例,教师要提出本次梳理的基础模型,成为学习中的先行组织者。依据英国学者艾登·钱伯斯在《说来听听》一书中提出的“阅读的3种分享”和“阅读的4种表述”,可以完成这一前提的设置。





1.阅读的3种分享









钱伯斯提出的“阅读的3种分享”为:分享热情、分享困惑、分享关联性


在冰心先生的《忆读书》一文学习中,学生梳理信息时可以优先知晓这三种分享的基础概念,建设完成任务的基本模型。随后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支持模型的证据。



例如,

如关于热情,文中有大量的佐证。冰心先生在回忆中毫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地读书热情。如小时候喜爱听读;年幼的时候喜爱囫囵吞枣阅读;到了中年则喜欢读各种书刊、杂志,依然保持着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热爱;老年时,能将阅读感受和儿童分享。这种长时间的阅读,必须有足够地热情支撑。这些信息的梳理都可以印证冰心先生的读书热情。


分享困惑,在文中也有明显留痕。结合着本案编撰地课后题可以发现,冰心先生对自己幼年时囫囵吞枣地读书,“秀才不识字,读字读半边”的猜字行为予以笑谈。编者借此也抛出了疑惑:这样读书的方法、态度是对的吗?这一困惑交由学生自由讨论,不会给出明确定论。此外,冰心先生直言不讳地提及自己觉得《荡寇志》索然无味,觉得《封神榜》比较繁琐。经过比对后,她有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有了自己的批评建议。而这一些信息,实际上也带给了作者本人一些困惑。毕竟在当时,《封神榜》和《荡寇志》算得上流传较广的名作,到底是不是大家认可地书,就一定是好书,就一定要读呢?这一困惑在文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关联性来说,整篇文章不断地进行各种书本阅读体验的比对、批判,同时梳理了自己从幼年到童年,再到中年,以至于老年的整个读书发展历程,不同历程中的阅读感受、水平的升级演变,均可见其中的关联性。




当教师指导学生从“3种分享”的关键词入手,进行分类梳理时,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恰好符合了钱伯斯在阅读时的分享建模。以此路径获得学习成果,符合本案设定的学习目标,也是一种合格且优质的设计。







2. 阅读的4种表述


TECHNOLOGICAL







这“4种表述”分别是:说给自己听、说给他人听、大家一起说、聊出新想法。

冰心先生在写《忆读书》时,文题中的“忆”正是对自己一生读书经历、方法、体会的回忆。而这样的回忆,原本就是属于个人的宝贵生命财产,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写出来,带有强烈的“说给自己听”的意味。


文中这样自说自话的表述方式也随处可见。例如: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的《三国演义》。这就是冰心先生自述自己的经历与理解。



又如: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这样自述中,还带着当时的心情回放。


其次,冰心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意在鼓励当下的儿童。例如文中写到: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可见,回忆不仅是单方面回顾自己,更在意的是对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儿童进行鼓励。

回看冰心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从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就开始陆续发表的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就可以知道她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心里时刻挂念着儿童。冰心先生对儿童的喜欢,在文中毫不掩饰地表露,即便是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也需要和儿童分享。



例如: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字里行间,冰心先生不断鼓励儿童,激励大家热爱阅读,善于思考。“说给他人听”是冰心先生写下此文的又一表述方式。



至于“大家一起说”,

则表现在冰心先生在文中回忆了包括名著阅读、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读杂书等话题。这些话题不是私有的、小众的,而是公众话题,是每个人阅读后都可以激活自己去思考的话题,是可以参与其间去践行的。因此,本文信息中,带有“大家一起说”的意味。最后,自然也有新的想法,即文章结尾提出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一模式的设计,并没有文章呈现的线性进行逐一推进。而是让学生在文中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理解,自由建构起自己的全新认知,属于复合型的建构过程。从已有的模板出发,在文中具体寻找佐证,进行支持、检验,经由循证学习,同步完成梳理,这是第二种教学设计的路径。


两种路径,一种的基本思维模型是归纳梳理,另一种的基本思维模型是循证梳理。二者如果能够结合,还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尝试,无疑将提升本课的学习水平。从设计角度来说,一篇课文,两种设计,同课异构的精彩在于充分启动教师的设计思维,让不同的设计方案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


END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抢占学习名额

何捷老师
倡导1亿中国儿童无压力喜乐读写。分享育儿干货,绘本阅读,好书好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