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 学习靠运气,还是看设计?共同揭秘学习真谛!

文摘   2024-10-10 17:53   福建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看直播教学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运气”的降临。


这样的追求表现在师生共同期待优质学习结果的“顺产”。而在运气加持下的“顺产”模型也很简单:“偶然获得+直接推广”。即由个别优等生直接给出答案,经由教师推广后,将答案直接传递给全体同学,并要求笔记、记忆等予以巩固。优等生如何获得答案,无人追究,只是欢喜地接纳并复制。


之所以称之为“运气”模型,意思是如果缺乏优等生的顿悟,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出现,而教学也无法推进。然而,优等生的发挥是偶然的,教学需要面向全体,不能仰仗这样的结果。同时,学习要经历过程,而不是直接获得。


学习要经历过程



在美国教师约翰·阿尔马洛德(John Almarode)与道格拉斯·费希尔(Douglas Fisher)、南希·弗雷(Nancy Frey)合著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从学习科学到高效教学》一书中,也提出类似的问题:学习靠运气,还是看设计?

相信教师更期待经由设计而获得结果。

其一,结果的获得经历学习的过程,是稳定的。

其二,设计面向全体,是普适的。

其三,学习中形成的路径、经验、方法,是可以迁移的,而不是个人专属的。

将“碰运气”的学习转变为“靠设计”的学习,是教师需要研究且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在这部书中,给出了靠设计获得学习结果的模型,共分三个核心环节:“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储存知识”[[美]约翰·阿尔马洛德(John Almarode),道格拉斯·费希尔(Douglas Fisher),(美)南希·弗雷(Nancy Frey)等.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从学习科学到高效教学[M].邢天骄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34-37. ]。





获取知识


这是起始环节。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者获取知识,进而实现认知的升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启一段新的学习之旅,将在所学的领域中获取新的内容、技能,形成自己全新的理解。


获取知识总是在发生,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等方式,实现更为稳定且有效的有意识的获取。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获取知识的过程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设计存在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得到辅助,获得有效反馈,经由实践、试错、反思等学习活动,顺利获取内容,形成理解。


在获取新知的环节中,教师应该根据新知的类型,采用多样的方式,让获取的过程更加顺畅。同时也让来自学生个体的内部因素,与新知识本身携带的外部干扰因素,被降到最低。

例如,学习古诗词等,需要掌握部分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高声诵读、圈画批注等方式予以获取;在写作等程序性知识的获取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布操作。


例如习作“围绕中心意思表达”,就可以让学生先确定中心意思,再选择具体的写作内容,之后按序表达。属于元认知知识的,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反思,关联日常生活等,为知识学习建立更丰富多样的联系。



以统编教科书中的《秋天的雨》为例,学习目标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文中的“五彩缤纷”是需要获得的新知。学习时可以通过圈画批注,聚焦这一词语。之后通过朗读、分析,初步理解这一词语。再通过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词语进行比对,体会这一词语在语境中表达的准确度。三个步骤完成对这一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关注,完成获取知识的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行动的观察结果,对学习事件的评价建议,对过程中差错信息的纠正等,帮助学生管理认知负荷,让学生更为集中精力,在理解、掌握新知识上下功夫,让学生更有效接收信息,融合学习体验到过程中。


例如,学生的朗读效果可以评价,突出五彩缤纷在句子朗读中应做的突出处理;又如,比对词语表达效果时可以评价,帮助学生区分几个相似词语的差别,提升获取知识的精准度。反馈在当下,反馈在学习的进行时,反馈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巩固知识


获得新知后,就要进入巩固环节。巩固就是留给学习者必要的,用以消化新知的时间,让学习者能够对新知进行积极的加工。个体原有的旧知识将与新知识进行对接,相互兼容。旧知识支持对新知识的接纳,让新知识逐渐融入,形成个体全新的认知系统。巩固可以理解为从“我知道了”到“我理解了”再到“我掌握了”三个层级的认知进阶。


巩固知识的环节,是确保学习效果获得的中间环节。承接着知识的获取,也决定着知识的巩固。在这个枢纽环节中,教师需要提供辅助,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或完成巩固任务时有所依靠。教师的辅助作为设计中的支架,应与影响学生产生稳定学习效果的内部、外部因素等保持一致。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接触的信息进行编码。编码越精细,越有利于未来的巩固和存储。



精细编码,就是学习者通过对所学的内容以及内容中包括的知识、技能等信息,和自己已有知识、技能等背景信息进行重组。让新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完成对信息进的加工。这一过程需要三个支撑,更有效果:





首先
激活学习的动机


动机越是强烈,越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把时间、注意力、精力合理分配并投入到精细编码的体验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抛撒闪光的碎彩纸,让学生感受到色彩不但多,而且闪亮。





其次
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习中的表现形式越是多样,活动内容越是丰富、有意思,越能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不至于长期处于单一形式中而过度疲劳。


例如,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语言、图示、图像等方式予以巩固。又如,教师可以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区别哪一幅图可以用五彩缤纷来描述,哪一幅图只能用五颜六色来描述。看图辨析,让学习词语的效果得到巩固。





最后
给与探索和运用的机会


巩固的最佳方式就是“做中学”,让学生在直面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体验新旧知识在交融过程中的对冲与协同。在具体实践中,学习者还能发现即将建立的新系统的漏洞,觉察到的更多可行的突破创新的方向,在实践中让新旧知识的巩固更为牢靠,全新的知识、技能系统更为完善。


例如,关注了这个新鲜感的词语后,鼓励学生在日常观察中去发现有五彩缤纷,在单元习作中使用这个词,提升表达效果。在使用中巩固所学。


储存知识


在获取和巩固知识之后,将对新的系统进行储存,让知识“可以带得走”。这也意味着所学的内容、技能被学习者内化,随时可以提取,还能够进行迁移与扩展。


储存后的知识、技能就是个体的真正素养,当学习者遭遇具体而真实的问题时、能调用并完成问题的解决。相反,获取的知识没有转化为可长期储存的知识,之前的学习效果也将消减。


储存知识的环节,直接决定学习的真正价值。只有带得走,用得上得知识,才是有效的。而能够储存的,不会快速遗忘与消减的,才能使学习结果随时可提取,不断能加工。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教师需要想方设法维护和支持知识的长期储存。


对“储存”的误解就在于将其当作强制记忆。实际上,越是强制,越容易遗忘。有利于学习的储存环节,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在真实情境下的储存。

让所学的知识直面真实场景,在解决具体可感的问题时,主动去理解、消化知识,在运用中去融入知识。


例如上文提及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应该用在什么场景运用?如何助力表达?怎么与五颜六色等词语区别?这类知识的储存不靠讲述、背诵,而靠让学生真正表达中去使用,在使用中感受新鲜感词语的表达功效。

第二,在成功体验中的储存。

在储存知识的时候,如果学生的情感情绪体验是愉快的,那么更有助于储存的时长。人的大脑能接受的,就是自己喜欢、认可的。成功体验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储存知识。


因此,在此环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不要让学习的难度过大,设计在最近发展区中的学习最为有效。

第三,合理安排复现的周期。

长期不用或者突然使用,都不利于知识的储存。教师可以设计“不间断”地提及、使用知识。在不同的使用阶段,还可以不断升级知识系统。


统编教科书的螺旋上升的系统,就是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在运用过程中,还能升级为“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使用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表达”。学习的层级不断提升,学习在较长地周期中有反复、有变化、有提升,这样有利于知识的长期储存。



当我们将学习效果依赖于“运气”时,效果的获得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无法面向全体。借助学习科学,让学习效果的获得有章可循,才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对于优等生而言,也能够在这样的学习序列中,让内隐的学习模型更加外显,学习路径更清晰,运用模型更熟练,也能够达到相对于自己而言,更优质的学习效果。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看直播教学

何捷老师
倡导1亿中国儿童无压力喜乐读写。分享育儿干货,绘本阅读,好书好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