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外媒体老师过招初体验|海外传播见闻

文摘   文化   2024-04-06 11:13   加拿大  

这是OnHERWAY的第260篇原创文章


最近频繁营业~在脱敏的情况下,结合近期一些工作体验,简单记录一下和海外主流媒体打交道的小心得(写得并不系统哈)。


1. 海外媒体人真爱刨根问底。我的工作每天都可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问询邮件。在海外邮件沟通真的是常态;如果一个公布在外的邮箱超过半天没有回复,基本就是失信于人。海外媒体人喜欢同时发给多个sources, 谁回复了就跟谁继续对接;而这些对话记录有时候也可能被用来同另一组对话进行交叉比对,所以确实要留心自己讲过什么,也更要做好内部的协调。


一般媒体问询会直接抛出问题,未必会告诉你选题的大背景;这时候你可以主动回信询问,通常大部分记者会如实回复选题的背景,有时候甚至会直陈“我在写你的竞争对手,但是我也需要一个bigger picture,所以来问你”。这种坦城让我挺意外,而此时是否要做出回应,做出怎样的回应,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2. 海外媒体人擅于做有心人。通常,公关的回复未必会每次都踩准deadline, 有时候是无奈(此处省略一万字)有时也是刻意为之。但是,只要你能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哪怕这次的story没赶上,大部分记者都会存档收好,用于下一次写作。他们会给每一次通信做好归档处理,下次使用的时候甚至可能提到“根据在某公司在某月的回复”,所谓凡事有出处。如果之后再有询问,他们会在邮件里附上上一回的通信记录,作为佐证或者上下文铺陈;他们也喜欢就一个话题定期进行follow up, 确保自己掌握的内容是最具时效性的。


如果媒体人看到该行业/公司的最新进展,追得紧的当天就会邮件来刨根问底:为什么我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消息?这里还有什么是新闻稿里没有写但是可以分享给我的?


3. 海外媒体人采访基本上不会提供采访提纲,但是能给一个大概的主题/事件由头。公关会根据对该媒体、记者、采访主题的理解,综合判断揣测出一个可能的提纲并且撰写建议回答,供发言人参考。公关是不可以催问记者提纲的——人家没有义务给,大多数也不会给(行业媒体除外,这点倒是和国内类似)。


4. 海外媒体人看中也热衷于背景采访background interview,而一些懂得公关策略的企业也非常乐于安排此类会见。所谓背景采访,就是指大家先认识一下(此处的大家不是媒体和公关,而直接是媒体和被采访对象,可能会有公关在其中穿针引线)。这次会谈的内容并不做立刻发布,而是为了之后可能的采访或者稿件撰写进行铺垫。这就是典型的不以ROI/发稿导向的采访,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奢侈的,但却是经典公关操作的应有之义。


5. 海外媒体活动相比国内堪称简陋:最好的场子也无外乎一些冷餐,外加咖啡~不知车马为何物!反过来,一些传统大媒体还是有线人费的——挖独家不遗余力。但是这些线人基本不会是公关。


此外,公关约见记者也是妥妥的coffee chat-约见在一个café里一个短暂的meeting ,吃饭不能说没有但总体罕见。虽然我的文章标题起的是“媒体老师”,但认真说,西方不流行媒体“老师”一说,都是first name basis.


当然,对人的尊敬是必须的。这主要体现在做内部沟通时,不会简单说“XXX报社/媒体”的记者来问什么话题/做什么采访,而是通常会在媒体后面加上该记者的全名。对个体的尊重恰是体现在这种不被外人看见的地方,而不是当面的刻意谄媚,这一点我很是佩服。


6. 海外媒体人也压力山大。之前我在《海外主流媒体裁员潮,PR该怎么办》一文中也写过,广告收入下滑和订阅收入不足,导致很多西方主流媒体裁员不断。此外,AI也让风雨欲来之势更为猛烈。其实,我感觉大部分媒体(哪怕是最顶级的媒体)建一个proprietary language model的语料都太少,而成本都太高(比如要找到top talents来做这个事情的incentive太少,因为它的适用性相比其他应用来说太有限)。但是AI对于大多数媒体冲击还是不小,一方面是非独家原创报道的可代替性极强,一方面是对整体就业情绪的影响。


关于AI如何可能改变新闻编辑室的,至今我看到的最深入的一篇文章(很长,很技术)是路透牛津新闻研究所的这篇“AI and journalism: What's next? ”推荐有兴趣的朋友沉下心来读一读。


最后扯一个稍微不相关的——上回我不是写了一篇《世界级通讯社的“下场”转型:AP Buyline会有人买单吗?》吗?后来跟同事交流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了。同事说,她常年订阅纽约时报下属的Wirecutter, 本质上就是一个AP Buyline,专业测评+带货平台。我去官网看了一下,Wirecutter成立于2011年,2016年被纽约时报收购。原来他们的内容电商是一个套路,用写新闻的水准写产品测评,然后做产品排序和推荐;如果读者通过链接点击并完成交易,Wirecutter就能拿提成。


接着同事给我看了最近令她LOL的一篇推送——天啊,这可真是接“地”气!



OnHERWAY
前英语媒体记者-现市场传播人-认证翻译; 关注语言|传播|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