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OnHERWAY的第249篇原创文章
年末复盘是我的习惯。从表面的KPI来看,这一年我算是交出了一份对得起自己的答卷。然而过程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年近中年出国,有很多东西要切换成生存模式和底线思维,所以我的情况未必适合每个人。只不过想借机梳理一下支持我走过2023年的这三句话,每一点心得都是发自肺腑~如果恰好能让你在某一点上有所共鸣,我真的很荣幸!
01
第一,深谙“田忌赛马”
其实从2022年决定搬家开始,我就明白自己不得不面对一些“清零”:放弃已经极其上手(而且我至今都很喜欢)的工作,离开曾经熟悉的圈子,以及因此而流失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经济学词汇真的很重要,划重点!)
到多伦多初步安顿之后,我做过一阵子翻译的工作,没多久就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方面是兴趣问题。或许我全心努力是可以做好翻译的,但是全职做这件事情似乎并不会让“我”这个个体感到兴奋;相反,当我看到身边非常优秀的同传伙伴们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对翻译的热爱是我断然没有的。因此,其实今年上半年我拿到一个口译公司的工作机会,但是并没有太多犹豫我就放弃了。人生短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最持久的动力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同时,不要因为一个选择是available的就去做这个选择。当然这背后需要的是更大的战略定力,这又反过来需要实力和信念去支持。
另一方面是,我感觉人生到了某个发展阶段之后,不要轻易拿自己的“中等马”和别人的“上等马”去拼。我自觉在语言上有一定天赋和特长,但是真要做一个顶级的全职/主职翻译,这一行本身也是要论资排辈的熬年头拼资源的。天份和起点与熬年头这两点并不矛盾;而在新技术冲击下,整个行业本身就在大洗盘,我这时候进入注定不是一个理想时机。结合第一点的原因,我当机立断决定早点转向,尽快leverage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这与我在闲暇时间做做口笔译并不矛盾,之前我去社区做口译的经历让我感觉回馈了社会,内心充盈;我还抱着随缘的心态考到了加拿大的认证翻译证书。
其实,人生的很多选择都是一样。比如我此刻生活在加拿大,就常听人说美国就业机会更多,pay也整体更好——数据上来看是没错,但是竞争或许也更大?还有各种生活中实际的例子都是如此,于是我告诉自己: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基本盘和主要矛盾,要做不同的打算,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心理优势的主场很重要。倘若此刻你手上的资源只有“中等”,就不要先急着去硬挤入“上等”比赛的入场券。先修炼内功,再静候时机。
02
第二,切忌“刻舟求剑”
这几年,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分崩离析;相对应地,我们的认知也得跟着迭代。拿我熟悉的海外传播领域为例,新闻稿早就不香了,但是该有的还得有,那我就得知道现在它主要就这么几个功能——SEO and bread crumbs, historical records, investor or partnerships announcements;Wall Street Journal/Bloomberg/Financial Times这些传统外媒老几样固然重磅,但是新一代的CEO们他们看的是什么?早就不再局限于这些了(至于他们读什么,新的一年后我会开贴写);那天我看到一个传播行业报告说,未来记者的角色更像一个新闻DJ,写作的事儿大部分可以交给机器搞定(比如什么倒三角的新闻结构之类的,机器早就可以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而新闻编辑部的作用更多是按照给你专属“打碟”,做个性化的新闻呈现——这不是说算法给你自动推送内容的意思,而是订制一个系列的新闻产品,这个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你喜欢的。比如同样一个内容,有人拿到的就是视频版本,有人拿到的就是播客,有人拿到的就是newsletter,有人拿到的就是深度文章——而这些内容形式本身都是机器来进行执行,人来做决策和把关。
说到机器,不得不说这一年GenAI对我的改变。刚发了一个视频如下⬇️
在这里再用文字整理一下自己的三个心得:
第一,GenAI可以帮你迅速补齐短板。以前学习成本很高的全新领域,现在GenAI既可以“授人以鱼”,帮你迅速实现你想要的结果,也可以“授人以渔”,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到。
分享一个小例子:几周前我在一个志愿者协会帮忙做活动,其中一个图片需要变成透明无背景的。如果手边有PS软件当然很方便,但是那天我们都在外面,又要的很着急,于是我和另一个伙伴不约而同都尝试了让ChatGPT给我们去背景,最多5秒png格式的图就成功导出了。这就是“授之以鱼”。
“授人以渔”的例子是:我向来比较擅长内容输出,并不太在意呈现形式(比如设计、动画等),后来我意识到GenAI可以帮我加速学习流程,所以就通过对GenAI的提问,快速知道了一些容易上手的设计软件,并且顺藤摸瓜。如今,我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设计出一些专属的图案,海报,甚至宣传手册。之前我的视频还分享过用ChatGPT来生成media clipping report的视频。虽然和专业级选手相比远非尽善尽美,但是至少我可以快速补齐自己的短板了,基本可以做到“一人成团”。
第二,GenAI的广泛使用反而凸显出专家的价值。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话题总是能让我想到著名的The Serenity Prayer: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如第一点所说,GenAI可以让所有想要学习的人有快速上手的能力,迅速缩短一般执行力的差距。但是——那关键的5%、甚至是1%的差距,才是最要紧的;而只有一个领域的专家才能有“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to tell good or bad, mediocre or top-notch.
比如你请GenAI给你出一个创意大纲,或者改写一篇稿子,它可能给你返回来的是一篇猛一看语句通顺的内容,不过这里存在两个风险:1)内容本身的准确性贴切性?2)语句的修改是否真的make sense?因为AI的应用目前还是利用概率来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在类似语境里按照概率寻找代替方案,不是没有可能出现老友记里的情景——Joey疯狂在thesaurus里找同义词,希望自己送出的婚礼祝福高大上,但却闹了笑话。所以,GenAI的使用越是普遍,某一个垂直领域专家的价值就越大——因为大部分人都可以做执行,但是专家才能做拍板。这也就和我讲的第一点在逻辑上有耦合之处——不要在一个已经有了明确上等马的赛道里做中等马;反过来任何行业只要真的做到top级别了,都不用太担心被机器轻易代替。
第三,GenAI时代不养闲人。结合上述两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很残酷的现实——GenAI其实对大部分没有显著特长,生存更多只是依赖于一个既定机构/体制做螺丝钉的白领,冲击是巨大的。因为只需要少部分人来做辅助执行,另外的少部分人来做校正和拍板。当然存在这种例外情况:某一些职位非常依赖institutional knowledge, 不只是纯粹的deliver,需要基于经验的大量协调沟通。那就尽快去找到这样的职位,或者朝着这个方向转型。
反过来,GenAI是容易赋能“超级个体”的:如果你巧妙借力,那么短板容易补齐,长板可以凸显,一人成团就不是梦。无论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不妨借助GenAI的杠杆——例如我今年就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大胆跟我的team leader提出想要参与到公司新设立的GenAI全球传播taskforce,成为创始成员,and I made it!! 就因为GenAI是一个全新领域,没有所谓的历史包袱,对于我这个才加入组织的新人来说,相对容易实现弯道超车。
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潜意识里又运用了田忌赛马理论:在做技术的人群里,懂传播的人寥寥无几;在做传播的人里,喜欢研究技术的人群也是相对少数。这样两个buff相叠加,你的相对价值就高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并不奢望做弄潮儿,但至少希望在一轮轮潮水袭卷的时候,能够稳住我的小帆船屹立不倒。
03
第三,尊重“子非鱼”
这是今年最重要的感悟。看似简单的道理,但居然是从工作中的常态中感到醍醐灌顶的。我在一个跨国的团队工作,每天除了过美东时间之外,经常要和澳洲、欧洲大陆以及美西的同事打交道;自己晚上有时候还要偶尔对接一下中国的事情。因此,相比于“速度”,我发现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他人在什么“时区”。什么意思呢?别人做完的事情,我还没做完,千万别焦虑;只是我的时区还没开始工作而已,这并不总是意味着先做完的人做得更快或更好。
上点价值,这个takeaway就变成了: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时区,有属于自己的日出日落潮汐起伏。和世界的标准时区划分不同,你并不知道每个人所处的生命时区是什么,对他人的人生就轻易别有太多意见主张(除非人家非常明确地来询问你的意见,再视情况而定;真要说,就来点发自肺腑的真诚分享)。
举个例子,我来到加拿大以后经常遇到这样大而化之的提问:你建议我出国吗?加拿大生活好吗?工作好找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所谓单一维度的加拿大,只有每个人的特定情况、专属角度与这个地方的交集产生的化学反应。这同很多方面有关: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理想生活、家庭因素…不胜枚举。过分依赖特例或者中位数来做决定,两者都没有参考意义:比如,加拿大的白领工作其实很不好找(即便年轻时候就来加拿大读书的人也一样)但是我作为一个学社科的人还是很幸运找到了(Don't get me wrong,我清醒地意识到我现阶段也只能做做白领,因为固然在西方蓝领的需求很大,挣的也完全不输给小白领,但我体力和手艺都不行,既没有立刻躺平的资本,作为一个newcomer 也暂时没有创大业的资源)有时有朋友看到我发一些工作日常就会感叹:加拿大竟然也这么拼啊?Well, 不是加拿大拼,而是我比较拼,而此刻的我恰好住在了加拿大而已。
同样地,也别让他人的意见影响自己的生活。“你就应该xxx…” “你看别人xxx都…” “你做xxxx的决定让我挺意外的”这样的话...可能不乏有值得参考的内容,但是即便是出于好心,说话者外人也缺少太多context,所以他人的说法不必太当真。这就跟住在东八区的人在晚上7点问一个西五区的人:“你怎么还没起床啊?”一样!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节奏生活,摒弃杂音,拒绝内耗。
同样,在还没有se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的那些日子里,我也逐渐学会了培养强大的内心。不试图向他人“解释”任何事,你没有义务对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浪费精力justify自己的决定,无论好的坏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努力时两耳不闻,委屈时杜绝祥林。不瞎羡慕别人,不乱感动自己。
洋洋洒洒又是很多字。真心感谢后台近1.5万的粉丝和有缘邂逅的读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快速时代还能有缘读到我这篇不算短的文章。感恩2023这一年待我不薄。一句话结尾:请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不然就容易按照自己的活法去想。
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