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了松弛而松弛

文摘   文化   2024-05-03 04:28   加拿大  

这是OnHERWAY的第264篇原创文章


国内恰逢五一假期,写点轻松的随想。


我的team每周五的例会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这半小时只谈风月,不聊工作。大家都很珍视这30分钟的gossip time(没错,周五的会就叫这个名字)


我很爱我的team, 但说真的,这30分钟反而可能是我每周最不放松的一场会。


因为,要和美国人(为主,还有英国人)聊八卦,真的太累了。我此前应该写过,聊工作我可以,甚至很在行;但是闲聊涉及到太多文化背景和生活印记,请问我怎么知道你们小学时候唱过的那首歌啊?就像我小学时候喝的可可豆奶,塞在抽屉里没吃掉的点心,穿过的丑蓝色校服,你们也不知道啊。


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我的错。但对于一个时刻在经历文化冲突的异乡人来说,是真的很难体会到完全的松弛感。


对在外生活的国人,说到松弛感这个话题,容易碰到两种典型的情绪:


第一种是“时刻紧绷型”,这一点在小孩教育上有比较集中的体现~比如我听闻也眼见很多家长,汇聚海淀、徐汇、福田的斗争经验和不挠精神,集结在北美大城市的若干学区里。倘若你去看多伦多排名拔尖的公立学校,基本都在华人聚集区;哪个学科竞赛甚至体育比赛发榜了,你瞧瞧那姓氏大部分都是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私立学校,基本都是往爬藤去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本来从北京,上海,深圳各自卷,集中来到了多伦多分舵一起卷。


第二种则是“原罪论”型,就好像东亚人永远不懂生活,不会放松,骨子里就是我们的错一样。此前Netflix大热剧集Beef, Ali Wong饰演的怒路症女选手,以及和她剧中的死对头和“吃软饭”的老公,都是陷入”嫌弃自己一生“的东亚裔。


这部剧,剔出戏剧夸张的部分,其实我很有共鸣。一切也没有对错之分,就我自己而言,我很清楚我是站在两者之间,偏第一种的人。就想简单写写为什么在西方社会生活很难松弛,以及面对这种不松弛,不应该妄自菲薄,不能默认不松弛就是自己的“原罪”。



在此轮中美摩擦之前世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长和平,全球化带来的繁荣其实掩盖了一个真相——相对的权力结构,也就是究竟谁有更大的话语主导权,而这一切只有潮水退却后才能显露。不想扯得太宏观,我就说点个人体会好了。


比如,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闲聊,但凡与会者里有超过一个美国人,他们在聊天时候就永远会说华氏度,英里,即便房间里其他人用的都是摄氏度,公里,然后能有点眼力见儿的人才会加上一句“Oh I don't know what that is in Celcius"; 


跟多个外部伙伴开会设一个时间,永远默认EST(美东时间),有时候会有意识加上CET(欧洲中部时间),但就是好像很少有人主动关注到亚洲国家们到底处在哪个时区?即便开会的人就有从亚洲dial in的。


一个(还是很友好的加拿大朋友)曾经很兴奋地和我说,她虽然没去过中国,但是度蜜月时去过一个“距离中国很近的城市”,“很小很热很漂亮很多植物”。当我告诉她,新加坡距离中国还要飞好几个小时的时候,她倍感惊讶。我想这段话无论中国人还是新加坡人听了都会五味杂陈。


读书的年代,我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颇为不屑,一度自视甚高觉得此乃“simplified steryetope”。现实打脸,如今我甚至觉得亨廷顿的理论已经给了一些人十足的面子。有一次我听到一个美国人下意识地称澳洲人"Our Australian friends"的时候就明白了,文化同质性在一个冲突加剧的世界里,对认同感加持的比重是有多高。再说这个澳大利亚的例子——地理上说它可以算作“亚太”区域,于是很多企业把它划分为亚太的代表,但是地理归类和文化归类实在是差之千里,它本身真的能代表“亚太”吗?


如果你想岁月静好,或者被不公正对待后息事宁人,当然可以,但其结果就是长期被继续被无视做小透明。但凡你想要发声,你就得抓住一切机会make your voices heard. 你确实可以做你想做的,但是it usually creates very little impact. 于是这就是悖论,但凡你选择了发声你就很难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且不说要让这个发声有效果而付出的额外努力了。


对人评价的标准亦然。和几个在北美大厂的亚裔朋友闲聊后发现,不是咱们自吹自擂,但我们同级别的盎撒人的履历,真的是比不上自己的漂亮;而这一点不仅是亚洲人,拉美裔非洲裔都是如此。比如我们一般都会三门语言甚至以上,上过的学校怎么都是QS100以内(if not 50以内)。但是许多盎撒人去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不少人就只会说英语。


Don't get me wrong,我可不是说白人没有优秀的,只不过:


第一,你要和别人进入level playing field, 起点根本就是不同的。这些标准化测试,从智商到排名,哪一个不是西方搞出来的?我只能先去适应通行的优秀规则,所以不拼成绩不拼排名,你能看到我的存在吗?此外,东亚人要用自己的非母语和别人谈笑风生,甚至还要掰扯技术,没有多年的苦读和刻意练习,做得到吗?你们无意讲一个梗,就是我背后有心地记录。就好比请一个HST考到最高级的外国人,你能跟我看哪怕一个脱口秀大会的表演吗并且全程get笑点吗?


第二,优秀的白人卷起来可谓天崩地裂。比如我的同事时不时就有早晨6,7点回复工作消息/邮件,周末晚上也在发邮件的;另外,白人说起漂亮话,搞起politics可真是高阶玩家(说句话粗理不粗的,不少道听途说认为海外职场不“搞政治”的,那是真的没太多机会亲自接触到…) 总之,高起点主场作战的人还这么拼命,就问你有什么资格松弛?



诚然,我也学会技术性地借鉴别人的松弛方法,比如凡事更看过程,比如关注身边花草树木,感恩生活点滴,比如培养自己多元包容的认知,比如刻意“断联”让自己静下来,等等,这对于人长期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也是我在出国生活以来获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我也确实看到别人的先进之处——在我现在生活的地方,你可以选择卷,但也可以选择松弛,没有人会干涉你的选择——这可能是东西方社会很大的区别。如果你认为只有“躺平”才是换一个国家生活的全部意义,那其实犯了“认为‘只有爱拼才会赢’”同一个性质的错误。无论松弛不松弛,We don't get to judge.


但是,我在战略上确实很难松弛。If anything, 这就是历史的结果。别人的松弛感,是源于几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和秩序变迁带来了巨大的权力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造就的“树荫”,让其后辈得以乘凉。他们的岁月静好得益于他们前辈的不松弛,以及全世界大部分人此刻的负重前行。这件事也恰恰说明了,这个世界最终还是硬实力说了算,软实力是硬实力的锦上添花而已。那么硬实力是“松弛”来的吗?显然不是,是竞争(if not 斗争)来的。

 

作为种树者的我,既没办法也没必要为了松弛而松弛,最重要的首先就是不要妖魔化和污名化自己。当我看到他人正在享受的树荫,反而能更好地自我鞭策,知道自己此刻的不够松弛,或许是为了我们东亚人的未来可以不那么辛苦,至少能有得选呢?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



OnHERWAY
前英语媒体记者-现市场传播人-认证翻译; 关注语言|传播|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