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in a name?一个有关名字和语言的展览

文摘   2024-07-06 20:00   加拿大  


这是OnHERWAY的第269篇原创文章


夏天的多伦多,短暂而报复性的友好。除了适宜的温度,充分的日照,还有数不尽的演出和展览,而且大多免费。

 

去看另一个展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看见一块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上写“Onsite Gallery" "Free Admission"。进去以后发现最近这几个月的展览名叫_Other Tongues,大概是和保护语言多样性有关的,饶有兴致绕了一圈,没想到发现了hidden gem. 

 

给我印象最深的展品是一部纪录片*,关于一个人在不同文化里的名字与自我认同的故事。


主人公是祖上说粤语的越南华侨,其父母移民加拿大不久后在当地生下了他。他的中文名字叫“张麟发”,根据广东话发音再经越南发音,他名字的拼写就成了Lan Phat Truong.

 

幼儿园老师建议麟发的家长:给孩子起一个“proper English name”吧!毕竟,名字里有一个明晃晃的Fat (Phat的发音=fat),在说英语的国家里总是一件感觉吊诡的事情。此外,他的姓Truong, 为了方便西方人的发音,被标注为了“True Wrong”,但是这两个英语单词连在一起,也总不免让说英语的人产生一些贬义的联想。


为此,他启用过两个英文名字,第一个叫Jason, 源自古希腊文“Iason”,也就是“the one who heals”,但他说自己完全不能和这个名字click. 很快他挑中了另一个“Tommy”, 也就是“Thomas”的别称,源自阿拉姆语意为“twin” 好像在找寻另一个自己,并沿用至今。

直到他自己成了家,在和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宝宝的名字时,才有机会去挖掘自己的中文名的意思:姓氏“张”——“It means a bow that is long and wide...together this word means to 'open up' or 'spread'”。名字里的“Lan”,很多略懂中文的外国人望文生义都可能会误以为是“兰”,orchird, 但是在混杂着粤语和越南拼音里的Lan, 其实是Ky Lan,也就是“麒麟”的意思——“A mythical creature,  a legendary beast in ancient Chinese/Korean/Japanese mythology…and associated with peace”。最关键的Fat-发,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To launch, emit, 在名字里更多是解释为“Wealth or to become rich”。


他不禁感叹:“When my name is put together, it sounds super powerful. ”只是在另一个语言里,这些美好的寓意全都不见了。

 

后来,他给女儿取名时,就想把美好的寓意尽可能融入在中英文两个名字里。中文名为张安(safe and healthy)美(pretty, beautiful),英文名Anya(源自Anna, which means inexhaustable, unique and graceful). 夫妻俩认为:"Being born during a global pandemic, we wish nothing else but for her wellbeing. There's a hope that  she grows up with a unique and beautiful heart.”


片尾,作者总结了自己的多年来的心理变化。小时候他非常抗拒使用自己的中文名(拼音),除了“Fat” 让他尴尬,也认为这个看上去就不典型盎撒人的名字,会让别人自动把他归为“外来者”。所以,除了坚持让别人叫他Tommy, 他总不忘记加上一句:I am Canadian. I was born here. 可是现在,他欣然接受甚至乐于告诉所有人:“I am Canadian. I am Vietnamese. I am Chinese. I am happy to represent my cultures by embracing my many names.

看完短片,容易联想起莎士比亚那句著名的“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名字从来都带有立体的内核,但作为载体的不同语言,就可以轻松把丰富变单一,把具象给抹平,可谓真实版的lost in translation. 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感很强的人,我觉得名字背后至少有两层含义:


1. 自我认同。之前在《用了7个月,我还是放弃了我的preferred name》里写过,我曾用过Leia这个英文名,当时选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喜欢星球大战里的反叛军总领,和彼时的心境有关。但在多伦多住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感觉这个名字喻示的长期在外星球逃亡的状态,既不是我认同的也不是我向往的,所以没有太多犹豫就弃用了。


2. 权力关系。这是不便言说的一层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起一个入乡随俗的名字,或者接受当地人用对他们的母语更容易发音的方式来称呼你的名字,往大了说可以看作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委身”,而这种委身背后是权力的不对等。诚然曾经也有喜欢起中式名字的外国高管,那是用来锦上添花服务大局的——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委身”,不过更多是放在“躬身入局”这个语境里来看的。


把这两者叠加,如何在一个跨文化语境里介绍自己的名字,体现的是对不同文化权力关系的态度和认同排序。

 

比如我的名字Wei HE,介绍给西方人的时候就要跨越不同的障碍:Wei的发音和Way一样,但是得让他们理解这个拼法背后可能有很多个意思不同的中文字。Wei这个拼音本身其实没有任何含义,但是我这个Wei所对应的中文字,有着明确的含义。当然巧的是,我的Wei字的中文的含义是光明的前路,正好和Way-道路的意思遥相呼应,做到了意音同体,这也算一种跨语种的耦合。


而HE在英文里带有明显的男性性别色彩,所以我这个名字在被扁平化的拼音里,不仅抽去了原有的意思,还给人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所以纠正发音以切断这种错误的性别联想就很重要(e.g.:我尽量引导别人不去发英语中“he”这个音)。

 

读到这里有人会说:想那么多干嘛,不就是一个名字吗?是的,所以说名字、语言、身份、文化是一组高度主观的概念;既然是主观的,那就一定会有较真的人;也只有这样,不同的语言,特别是濒危的语种,才能有机会传承下去。


*我在油管上找到了这则加拿大广播公司CBC Documentary短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办法自己找来看看。

When I was 4, my kindergarten teacher told my parents to give me a 'proper' English na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9u0vg70Zw

 


OnHERWAY
前英语媒体记者-现市场传播人-认证翻译; 关注语言|传播|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