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OnHERWAY的第280篇原创文章
继续更新小众外媒系列。今天这一家媒体真的很新,也有来头:Semafor.
(事先提醒,今天的行文也会采用一个不同的格式,看下去就会明白为何。)
01
The News
Semafor成立于2022年,由前《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家 Ben Smith 和前彭博媒体 CEO Justin Smith共同 创立(这二位not related)。仅看创始人的背景,就能预见他们对高品质新闻的追求有着某种执念,但又想摆脱传统“建制派”媒体的某些掣肘。
先来说说Semafor这个名字的由来:它源自“semaphore”这个词,意思是通过旗帜或者灯光传递信息的信号系统。两位史密斯们表示,之所以选中这个名字,其一是因为这个词在大概35种不同的语言里的发音和含义都类似,具有广泛的识别度(不过在中文里却完全不是,甚至词汇量不够大的朋友可能未必这个词);
其二是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他们致力于提供清晰、透明的资讯传播的初心使命。据维基百科的Semafor词条,他们拿到了初始融资大约2500万美金,广告商和赞助商里还包括了Alibaba(待证实)。
02
The Reporter's View (Wei' s view here)
乍一看,这家新闻机构的选题似乎没有格外独到之处,比如几个重点领域商业、科技、政治,基本综合类媒体都会覆盖这些条线。仅看它的网站界面,甚至可能以为它是金融时报,只不过把背景颜色从淡橙色变成了淡黄色:
但是Semafor的独到之处在于:
1. 文章格式。所有Semafor的格式都按照新闻(或者独家消息)、分析、观点等分为不同的部分,使读者阅读时更加一目了然。英文原文的统一格式如下:
The News (or the Scoop)--消息本身
The Reporter’s View (or analysis)--记者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Room For Disagreement (or counterargument)--在这个部分亮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
The View From (o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topic)--关于这个话题不同的解读视角或报道
Notable (or some of the best other writing on the subject)--关于这个话题曾经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看到这个结构,是否联想起我此前写过的Axios,也是把传统newsroom里“夹叙夹议”的大杂烩给分离,有What's news, Why it matters等细分结构(点这里👈回顾)。可见,传统新闻人的革命宗旨万变不离其宗:严肃新闻也必须适应这个短平快的时代,方能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写到这里,是否理解了我开头说的本文的行文模式,其实就是刻意借鉴了这个结构:)
2. 国际化视角。虽然这是一家美国本土的数字媒体公司,但是创始人一开始就希望能够多引入国际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
网站首页图标列了几个标志性时区,让人联想起早年某些宾馆的大堂。(这里有北京,不过没有伦敦,略感意外!)
再贴一下目前的Executive Editor Gina Chua的简历,字里行间品一下,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其“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努力了:
3. 个人非常欣赏“The Reporter's View”这个部分,算是对采写流程的小小改造。
以我10年一线记者的亲身经历来看,有时候遇到一个事件为了找专家评论而评论,非常痛苦。说实话,对于长期跟着一个行业线索的资深记者而言,TA的观点有些时候真的不比某些专家弱。比如我在做记者后期,经常为了每一篇稿子都要凑满“至少三个source”(传统newsroom rules)而煞费苦心;有时候联系上一些专家,对方还需要我给TA brief一下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然后顺着我的话才能继续发挥…
请注意,我说的是有些时候,毕竟还是有好专家的😂
对此问题,这里我引用一下创始人之一Ben Smith的原话:“At some point, you get sick of pretending that this expert you’re quoting knows more than you do. Or that you have no opinion or you have no analysis of your own.”
我想这就是打破传统机构媒体操作流程掣肘的一个努力吧,重新思考什么是所谓‘中立“:媒体人完全不发表观点来实现所谓中立一定好吗?还是说要明确告诉读者,这个部分是事实,那个部分是我的观点,任君选用,更有好处?
03
Room for Disagreement
关于这一全新的媒体尝试,我认为如下两点需要有观后效。
先说一个操作性的问题:The View From 和 Notable这两部分,有时难以区分。另外,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存在Room for Disagreement. 为了这个格式而套用显得教条。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创始人明确表示这家媒体的目标读者是“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所以在选题、视角上其实都有为了这一人群而打磨。但是,这个赛道其实已经非常拥挤,毕竟这一群体本身对严肃新闻的接受程度已经很高,他们对于传统建制派媒体也不必然厌恶,所以要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老牌媒体里切一部分出来,需要较大的认知迁移成本。
与此同时,那些原本也不爱看严肃媒体的人群,是不会因为这些“小修小补”而从社交网络短视频上转移阵地来看小而美的严肃新闻的;那些“Room for Disagreement”板块里试图呈现平衡视角的内容,对这个群体几乎没有效用;反过来,甚至可能只会加剧更大范围人群里获取信息渠道和阅读习惯的分裂,对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的努力简直杯水车薪。
04
Notable
好了,如上所示,我决定把这两个部分合二为一!说实话,至今我尚未看到Semafor爆出多少重大scoop,相信这确实是需要时间(因为能否挖出scoop多少还是和媒体的口碑有关,而口碑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但是它的横空出世依然受到了业界的关注,这里推荐三篇分别来自哥大新闻系、哈佛Nieman Labs对Semafor的报道,以及Semafor Executive Editor Gina在自家网站上做的自荐,期待给各位读者提供多一些视角:
https://www.cjr.org/the_media_today/semafor_launch_review.php
https://www.niemanlab.org/2022/10/the-media-startup-semafor-launches-with-a-more-honest-article-format-and-lots-of-global-ambition/
https://www.semafor.com/article/10/18/2022/what-is-a-semaform-anyway-and-why-should-you-care
*其他#小众外媒 系列文章,可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