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宇大书诗论三艺互赏(中)
经常听到“眼高手低”之说。要义至少有二:其一,眼光不低,要求也高,却做不到;其二,常挑别人毛病,总觉他人的东西难入法眼,自己却不怎样。事实上,眼高也是手高的基础。能做到眼高尤其不易。做到了,加以磨炼,手也可能高起来。比如,自己的文章写不好,主要原因还不是手低,首先是眼界高度不够。因为有此感受,所以对于章太炎和毛泽东处都遇过的“英豪巨眼”四字念念而不忘。至于书怎样是好,还是先听听钮宇大先生的高见吧。
钮老师说到,南朝书家王僧虔谈及书法欣赏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他以为,此语或可当作书法欣赏之纲鉴。但纲归纲,目却依然不可少,细忖之,鉴品书法,至少应从结构,法度,秀彧,墨色四方面加以辨析。神采则隐现并导引于诸细节中。
接下来,钮老师一项一项加以分析:1,关于结构,他着意的是“每个字的佳造之点”,得其高境之人是欧阳询,因此被称为“结构大师”。2,关于法度,他主张“集众长归于我”,并由此说到《翰林捽言》 。3,关于墨色,他看重的是字既要有精神,又要见情彩。4,关于秀彧,他尤其属意文彩。秀即灵秀,彧乃文彩。对此,他的理解尤其透彻。“羌瓌玮以壮丽,纷彧彧其难分。”他说:要把字写得“秀彧”亦即富有文彩,就比较难了。古人每将“书翰”、“翰墨”相联相并提及,此等于将书法和文章联袂观之。肇自三国两晋论文中产生此语,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书法大家和文章圣手,王羲之即是其中之翘楚。《兰亭序》正是“书翰相通”的圣品。除了王羲之,还有颜鲁公,还有柳公权,还有李白、杜牧、苏东坡、黄庭坚、姜白石、傅山、康有为、乃至鲁迅、郭沫苦、启功等,几乎可以说,有史以来的书法大家,几乎无一人不首先是文学家、诗人、学问家。钮老师书艺境界之高,从他的诗作中尤其可感受到。因此,对我这样的知之甚微者来说,读他的诗,品味他的诗之丰采奥义,也等于接受书法修养的培训。下面列举几首:此诗言至“天道”,言及天理立法,“神会响天钟”应该是更高的理会,更何况“读破玄机”,自见“性灵”,这是何等要求。所以,由此令我觉书法的参道,也同佛法的禅悟,是终身追求。总而言之,这是何等高的要求,这应该就是书法的至高境界了吧。再往上高,我不知道还能着何言。
由平凡与神圣之间并无鸿沟相隔,这不仅是他的雄心,也是他践行的体会。我喜好向伟人、圣人、神人向往,力求在他们的天地张望,拜会,微窥一二,不是贪求成就什么,而是挚爱他们的精神和追求。钮老师说“凡圣原来本无沟”,也是说经过努力,许多东西是可以跨越和超越的。就书法而言,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集百家之长,糅百家之我为自我,参透古今书道之精,才能无此“鸿沟”啊!诗下批注:书以境界为第一,境界来自怀抱,怀抱生于胆识。解衣般礴,龙姿虎势,心境相合,艺也。这可看作提高境界的路径。我对诗中的“疯”字,始于吃惊,旋即神往,终以敬仰,由此想到两个成就最高的疯子:尼采和梵高。其实文艺复兴的“三杰”,都未必不疯。中国的书家,超凡入圣者,似乎都可与疯子划等号。草圣张旭和怀素就更不用说,就是最高境界的书圣王羲之,只要看看《世说新语》的疯人队伍,王羲之未必不在其中。疯者,极限也。是求的极限,也是放的极限。不如此,只能是“囚心”和“困死”之辈了。诗下批注:古今之书法大家,莫不是学养丰厚的学者、诗人。王羲之能发笔而成《兰亭序》千古名篇,也才能写出一篇铁划银钩的序;苏轼没有《念奴娇》千古绝唱,也不会有高标北宋四大家之首的书艺。现当代,从鲁迅、沈尹默、郭沫若到启功,莫不文名与书名相埒。因此,做书家首当广蓄博览,丰厚学养;舍本逐末,如沙上建塔,终不长久!这说的是境界提高的根本。无须多说,只说一句话:不是学问大家,想成为大书法家,做梦吧!我始终坚信天才与勤奋相加等于成就。勤奋翻几倍成就也翻几倍,等于天才也跟着翻番。我甚至说天才等于吃苦。具有伟大吃苦精神的人,才是成就伟大天才的人。此当中,我最敬仰三个人:第一个是毛泽东,第二个是马克思,第三个是鲁迅。钮宇大老师的书法、诗词、文章好,也是天才加勤奋的结果。他的《范词今填三百谱》,我受赠后几次读过,几次都没有读完过。于是我就想,这要用多大的功夫,付出多少辛苦,才能弄出这么一部书呀?我向钮老师请教,他说当时找来几麻袋参考书,用去三个寒暑,将所有词牌提出,筛选,整理,配词,太多了,大同小异的也很多,斟酌再三,选定三百谱,选出代表作,标出声调,加以“小注”,配上自作词,这是多么浩繁的工作啊。正如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先生以下三段话的评说:其一:书中所选范作,大多为历代词家的正体、名篇,单是从浩繁的古籍中把这些词作筛选出来,就是一件耗神费力的事。在逐一填写中,既要依谱合律,又要保证思想、艺术都达到一定高度,就更是对作者学养、才华的综合检验。其二:一个人集中填写三百多种词调,在中华词史上例证不多。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文学感受,立意谋篇,锤词炼句,终以三年时间完成。说是他本人的“词传”自有道理;说是他以词的形式所摄取的一部社会留影亦不为错。其三:如此内容丰富的词作,若企求篇篇精彩,自难做到。但读后的印象是:佳篇不少,生活气息扑面,形象真切感人,尤以情感炙热、语言鲜活、时代感强而不失作者的风格。当然,本书较直接也较现实的是,为喜欢读词、填词的朋友,提供了调式迥然、逾时一千多年的140位著名词家的典范之作和经典词谱,因而颇具工具书的功能。至于他自己的古谱今填,他说其拙劣自不待言,但至少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厉扬词的艺术功能上,可以给人以启迪。同时,对对他自己来说多少还具有“词传”的意味,记录了他大半生、多侧面的生活感受与人生思考。因此,此实践与探索,也就不无抛砖引玉和架桥引渡的作用。于是他又说,这或许就是创编这本《范词今填三百谱》的初衷。其下,他所阐明的几点也很重要:其一:书中所选范作,大多为历代词家的正体、名篇,单是从浩繁的古籍中把这些词作筛选出来,就是一件耗神费力的事。在逐一填写中,既要依谱合律,又要保证思想、艺术都达到一定高度,就更是对作者学养、才华的综合检验。其二:一个人集中填写三百多种词调,在中华词史上例证不多。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文学感受,立意谋篇,锤词炼句,终以三年时间完成。说是他本人的“词传”自有道理;说是他以词的形式所摄取的一部社会留影亦不为错。
其三:如此内容丰富的词作,若企求篇篇精彩,自难做到。但读后的印象是:佳篇不少,生活气息扑面,形象真切感人,尤以情感炙热、语言鲜活、时代感强而不失作者的风格。
钮老师自己在《自序》中说:
当然,本书较直接也较现实的是,为喜欢读词、填词的朋友,提供了调式迥然、逾时一千多年的140位著名词家的典范之作和经典词谱,因而颇具工具书的功能。至于他自己的古谱今填,他说其拙劣自不待言,但至少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厉扬词的艺术功能上,可以给人以启迪。同时,对他自己来说多少还具有“词传”的意味,记录了他大半生、多侧面的生活感受与人生思考。因此,此实践与探索,也就不无抛砖引玉和架桥引渡的作用。
于是他又说,这或许就是创编这本《范词今填三百谱》的初衷。其下,他所阐明的几点也很重要:
其一,书中所填写的309调326阕词,除极少部分是早年的“存货”外,其余均系近几年所填。词作所本,无一不是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因此,读者诸君别美丑而辨良莠、知善恶而识高下,大可一目而得,获益更多;若定要黑鸦和鸾凤长得一样美丽,则大谬矣。
其二,在词调遴选上,一般以不重复为是。对于调名相同而字数不一的异调词,无不尽量选用《词谱》所标定的“正体”“正格”。有的词虽非“正体”,但声名甚著,或以当今的观点看颇具特色,就也选入。此外,著者较留意的是字数,尽量做到由少到多都有所选择。这样一是涵盖面广,有更大的赏、填选择余地;二是可以一览词林全貌,领略中国词的大千世界。自然,这样做,他认为颇有点自苦。由于字数少的词调基数大,长调词的数量便相对增加,耗时费力,只能甘苦自尝。
其三,在格律上著者虽力追古谱,以求完美,同时又说但限于学养、功力和古今漫长的“时间差”与语言“代沟”,则很难做到绝对的严格。况且古人由于地域、方言的不同,犯声犯韵的事也并不鲜见。为此,他明确指出,自己疑心,一调多体就由此而来。至于用韵,他说他基本上遵循的是“十三辙”,能通押的字则通押,决不以“平水韵”作茧自缚。在这方面,古人似乎也并不失之于“绝对”。这好像在为自己的不才找借口,其实用不着。格律是人创造的,变化也在人。我们尽可以把它比作是人的衣履,若稍作修改更合体,又何苦削足适履呢?关于《范词今填三百谱》这部杰作,霍松林先生和钮老师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却使我想到,有一次,我回到村里,小时候的一位玩伴说垫羊圈破土时挖出一瓦罐儿铜钱,说当年的地主老财埋到地下的金银财宝多了,就是找不到。当时我说,你别发了小财想大财,还是安心放你的羊可靠。他大概是求财之心太心切了,后来还果真又挖出一包银元。为此娶了一个寡妇,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日子。此事又过去好多年了,他的儿子也娶亲生子了。此刻我却想:钮宇大老师当年下如此功夫弄出来的这部好书,很适合使用的工具书,印数并不多,又过去快二十年了,并没有重印,这才叫“暗无天日”。是我们的书友们求书心情还没有我的玩伴的求财之心心切吗?我百思不解!
我一再说,钮老师的字耐品,越看越好看,越看东西越多,越看越妙趣横生。说到底还是功力深厚,笔力遒劲,有雄厚的实力。写下本小题,我首先想到的是“骨力雄强又清奇”这样一句话,为前后照应,取“骨力”二字,而后又放大为“笔力”,并由此想到钮老师的恩师姚奠中先生的法书。一天,与正在撰写《姚奠中传》的王东满主席见面,说到很羡慕姚奠中先生的书法。王说,我请他为你写一幅。不过,先生年高体力不济了,只能写幅小的。条幅写来了,内容是“人淡如菊,品逸似梅”八字。我得到这幅字三年后,先生就仙世了,是一百岁。我选好材质裱装后,挂在小书房抬眼可触处,虽是真迹无疑, 看上去也还苍浑古朴,但已不像在展厅看到的那样骨力雄强,厚重凝练,大气磅礴,尤其是那种金石气与书卷气兼具的“诗风追八代,笔阵扫千军”的感觉,就只能到以往的想象中去寻找了。《钮宇大墨迹精品》中,也有一幅姚先生的题词。是:
“卅年不见曾闻问,名列文坛慰我怀。
翰墨纵恣有独造,从知多艺复多才。”
是为钮老师跨世纪书展特意题写的。这幅字比我的那幅正好早十年,笔力矫健, 书卷气、金石气尚在,只是气魄也不似当年。《精品》集中有钮老师致姚先生的一首七律。是:
拔山笔力谁能追,
承汉继唐法有规。
龙虎声喧迷草泽,
天鹰翅展耀星辉。
书风读透应人品,
学识深时辨斗魁。
悠然年高望九秩,
恢宏一卷可扬眉。
作诗时间也是两千年。诗也如同杜甫的七律,不但对偶整齐工正,声音、色彩、动静对比都好,分寸也得体。姚奠中先生看到弟子如此成就,应也满意甚或夸奖几句吧。
看钮老师墨迹。最大特点有四:才气,骨力,学识,法度。我想他虽然无意以上述七律自许,但应该还是有此期许的。在我看来,除了“星辉,斗魁,九秩”六字外,都可以用于他自己。钮老师虽非书香门第,但他担任过村支书的农民父亲,却是能写一手笔笔见功力的老写家。他灵气既足,自小便受传统书写浸润,很早就与书法结缘。他说小学五年级时,在老师办公室读到一本古人的书论,大宋书家黄庭坚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此话是“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之路。”当时,他正在临写王羲之的十七帖,便一边审章析句,一边咀嚼字义,嚼烂一句,再企及下句。如此反复临学数日,忽然觉得有“笔墨入神”之感,再行书写,居然恍若笔有神助。于是,他由此知道,只有经由对临而进入“神临”,书写方有大进。同册书论中,还有南宋人陈槱《负暄野录》之语录:“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其精微,斯为善学。”他说陈氏之言,连学书之法都悉数告之,善学者多于不经意间谛玩中悟得精微, 这就把临写古人字帖的妙道说了个明明白白。他对清代书法篆刻家刘熙载所说:“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也深有领悟。由此深识:既然写字即是写心,写志,写学问,写才气,那么书法也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学书更非止于酷肖其形,流连其势,而却更其在广蓄笔性墨情,标立人格,书写人的本真。为此,他立志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的根本方向挺进。
读着如此艰辛的精进和悟途,我在想,这虽并非很长的一段记录,登上几步台阶,即像翻越几座大山一样,因而没有非凡的毅力和恒心,望而却步是必然的。不然,古人何以会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和“三千越甲可吞吴”呢?
然而,钮老师并未就此满足,更未就此止步。他回忆自己苦练的经历时说,临摹古人最难处,是清代梁巘所言之“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神乃神采,骨本骨力,惟手与神共运转,方可得之;惟笔透筋骨,方望呈其骨力。写到这里,他也不得不语重深长地说,此话说来易,做到却难也。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皆有独树其神骨的资格,是而也就不一定非以今人之笔墨去立古人之神骨,而是只要能把字写得有血有肉、见筋见骨,也就多所不易。
他又是怎么苦心经营的呢?他说他是把每个字都当作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对待,不光使其有血有肉,更令其体魄坚挺,若写出一字看上去神采奕奕,生动可人,则无疑成功矣。他进而追索摹写的极致,在“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也就是说, 在广集前人众美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体格风神,形成自己的风格体式。史上如此有造诣有建树的书家不乏其人;而凡能自成一家者,笔底皆莫不呈现出自己的丰神、丰采、丰骨,也莫不在摹习古人的基础上超越古人。
我忽然想到:钮宇大老师也是从农家小院的穷孩子起步,自小便有天才表现,又及早立定人生的目标,以圣先贤为楷模,人书双修,精进不止。用时下话说,为初心使命持续奋斗。他在《范词今填三百谱》专著中填写的《合欢? 午休:忆父亲》此刻从我心中涌出,抄在下面:还有一首《故园情》,我同样爱不释手,一并抄在下面:
书家钮老师几十年里都在力追古人,超越古人,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立定自己的风神面目。他说他更喜欢宋人朱文晋所说的:“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如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我今年届八旬,仍时不时读帖行墨,怜惜光阴。我读帖,不惟强记字的结构造形,更其力解帖的文辞章句 。人或以为,临帖学字与章句何干?我却以为,一旦理清章句内涵,于书写其字关系大焉。不信你先读几遍《兰亭序》,然后再去临写,看与不读临写笔感一样否?”
由繁到简是一切艺术的必须,也是悟得真理的必然。最后,钮老师将他的书法心得简述为两句话:
爱悟勤练,佳景迭现;不悟不练,停滞不前。
钮老师关于临帖,参悟和表现骨力的诗很多。《论书绝句三十八首》,几乎每一首都涉及。此选相连的三首。
是:
锥沙屋漏看留痕,
陈酿飘来酒味亲。
纸背千秋知笔力,
碑帖参临得指针。
再:
辄止巧亏在浅尝,
征艰步险气轩昂。
沥霜吸露知甘苦,
心血酿成酒最香。
又:
一番运腕一坚贞,
笔墨铸魂更铸人。
斟酌再三犹再四,
黄沙淘尽见真金。
还有一首《七律·作书有感》 ,更道尽作书的甘苦和心悟:
作书最贵出新意,
写到熟时每自知。
谋划篇章心有谱,
去留黑白笔随机。
殊同求变寻常理,
出古翻新少恃依。
意象纷披忽忘我,
横长竖短任骋驰。
书家都道,颜鲁公笔力雄浑,力透纸背,王大令落笔千钧。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若令心力,体力,功力,皆转化为笔力,又谈何容易。我深有体验,总觉自己的笔力不够,全神贯注,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字还是软拖拖的,毫无骨力和生气。通观《钮宇大墨迹精品》,真可谓笔笔涩,笔笔留,笔笔自然有力,笔笔生龙活虎,全是骨格清爽,血肉丰盈,精神丰满,意气风发的活生命。
林散之先生说,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钮老师也有这个本事和功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每个字都像刀刻,刀刻也出不来如此效果。字中有一种钢丝似的线,非常有力。有一种不锈钢丝用金银镀过的感觉。我并非不知道镀材多用锌和铬。但还是觉得金银更有宝色和富贵气。
钮老师每个字功夫都很深,都是笔力千钧。但《钮宇大墨迹精品》第五十二页的“書史爲鑑”四字,像是用硬碳素勒上去的。那个力度,那个奇屈,那种炸裂曲折的视觉效果,已不是笔力千钧,说石坠云掠也不为过,总之,那种力的呈现,劲的呈现,自然的呈现,美的呈现,是无法形容的。林散之说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他甚至借用其师的话说,早年闻张栗庵师说:“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误以为是说反话,七十岁后,我才领悟看字着重精神,墨重笔圆而乏神气,得不谓之枯耶?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钮老师这四个字应是八十岁后的佳作神品,真是可禧可贺。
钮老师的专著《范词今填三百谱》中有一首《书赠深圳中华艺术馆》词,我总觉得也可用于对他书艺成就和前景的志贺,抄如下:
书赠深圳中华艺术馆
2002年5月
2002年“五一”长假,余借中华艺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此馆人书画家林恩民先生创办,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谨作此词,书奉留念。
兴馆中华,脉传文火志堪夸。
书艺丹青,神州俊彦喜为家。
历苦尝辛寒树花,
阳转春回争爆芽。
热肠古道标义举,人愿天随光海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