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钮宇大
诵读 幽 湖
编辑 林 枫
太行山醉红二题
我记忆中的四方山是个小山村。出黎城县黄崖洞往东,涉过一条小河,再爬上一道大坡,看见几户人家就进村了。头一户,就是我初中同学的家。继续往前走,还有不少家户,我都没去过。所以我印象中的四方山,就是同学家窑后耸立着的那座不高也不大的平顶山,虽是方的,却没有多少景致可看。
前几年县里开发旅游,有一个景点是到四方山看红叶。我有点莫名其妙。莫非沿村东那道小沟下去,有几山的红叶可观?心里忐忑着,总也想不明白。今年国庆期间,县文化局局长王苏陵邀我到四方山看红叶,我正好去看个究竟。
出发时,门外停着两台车。问过,王局长说是陪同市文化局的几位客人去看红叶,才知道了我是随同前往。
车开出七十里外的西井镇,过岭头,忽然拐弯东行,驶向一条新开的盘山路。路面虽未铺装水泥,但碾压的平展展的,不颠不簸。我心里就嘀咕,四方山是从这里走吗?却没有吭声。车绕上一座大山的半腰间,坡面上蓦然有了点景致:林木葱茏,蒙蒙的晨雾刚散去,苍翠欲滴;山势也巍峨起来,峰峦像从头顶上飞来,峥嵘且险峻。我心说,想不到家乡还有这么好看的山。目光抚摸着满山的青翠,忽有红叶在树梢上飘,人便恍如走进画里。
忘情间,一抹广袤的阳坡展现在眼前,坡面上丹霞般地泼洒出许多或大或小的艳红色块,秋阳里,有如老虎身上的美丽斑纹。霜叶如丹,我嗫嚅一句。苏陵却说,今年天气和暖,一直没有下霜,叶子红得不多。去年这早晚来,满山的叶子大部分都红了,红得比元宵节的旺火还热烈,比红旗还照眼。我于是知道,这就是四方山了。
叶子虽没全红,可我并不失望。那一片片闪亮的艳红,明若朝霞,艳似旌旗,闪闪烁烁,跳跳脱脱,倒比陈年的老酒还醉人。周边的叶子簇簇丛丛正由青泛黄,由黄变红。青苍的,怡然沉静;亮黄的,璀璨光鲜;红透的如唇染蔻丹;将红的像裙飞紫黛。一层层,一沓沓,就把大片的树冠,映了个风姿绰约,美不胜收。统而观之,则足称五彩缤纷,绮丽万态。绿叶红花,本是天然的绝配,而姹紫嫣红,更其美轮美奂,于中和谐调中,撼人心魄。那艳红的光块,原是沉迷安详的样子,而一经青的、紫的、黄的点缀渲染,立刻变得热烈而生动。这时候再看山,近处的柔曼舒缓,高远的仪态万方,远近呼应,就如舞动的彩绸,更如珠玑抛撒。而且是步移景易,就让人目不暇接。
红叶由满山满谷的黄栌树叶幻化而成。黄栌树是太行山特有的风景树种,树干不高不大,却是偃蹇多姿,疏密有致。那扁圆的叶子极风致,树冠更因形赋势收放合度,是以里外上下,就妆成满树碧玉娇。既“娇”,也就经不得霜打,只酽酽一场秋霜,就把满坡满岭的叶子染红了。霜分大小,叶子受霜分轻有重,染出来的叶子也深浅不一。粗看去一样地红,而仔细分辨,深浅明暗多有差异。色重的沉如丹桂,色浅的亮似火焰,就赞叹日月星辰有着高超的润染之功。
阳坡顶端,住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居两眼土窑,种三五梯条田,地边还长有几棵柿子树。正当秋收时节,老两口一见有客人来,立马掰来一堆嫩玉米棒子,煮了满满一锅。棒子穗头不大,但是好吃,一咕嘟鲜味儿。老汉说,也不是不上化肥,是买不起,再说也背不上山。说完呵呵地笑。临走,我们把车上带的饮料如数留给老人,算是补偿。
车开下半山腰,有条岔路,有人说走另一条道就拐往四方山村了。
我打量一眼,山叠着山,就知道离朋友家的路不近。于是,车一溜下坡,直驶洗耳河。洗耳河通往太行红山景区,这里正好有一家小饭店可以安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