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一白鹤,丰采多绰约”(一)
——从《云鸥情书集》谈到庐隐
作者 陈漱渝
诵读 幽 湖
编辑 林 枫
一本毫不造作的情书
《云鸥情书集》1931年2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该社总编辑王礼锡为之作序;内收情书68封,曾连载于天津《益世报》。“鸥”即“冷鸥”,女作家庐隐的化名;“云”即“异云”,其情人和丈夫李唯建的化名。王礼锡在序中赞扬了两位作者“天真的毫不作伪的态度”,认为“这一束情书,就是在挣扎中的创伤的光荣的血所染成,它代表了这一时代的青年男女们的情感,同时充分暴露了这新时代的矛盾”。庐隐在她的《自传》中说:“这本东西之能问世,是在我们意想之外的,因为那里面的几十封信,完全是我们一年以来的通信,有一次大家无意的谈起这些信,拿出来重看一遍,觉得写得很美,不像一般人的情书,在这里面,有我们真正的做人的态度,也有真正的热情,也有丰富的想像,所以我们便决定把它公开了。”又说:“这是一本真实的情书,其中没有一篇,没有一句,甚至没有一个字,是造作出来的。当我们写这些信时,也正是我们真正的剖白自己的时候,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已不固执着悲哀了,我需要从新建造我的生命,我要换过方向生活,有了这种决心,所以什么礼教,什么社会的讥弹,都从我手里打得粉碎了。”(《庐隐自传》,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6月15日初版,第97页)。本文标题“云端一白鹤,丰采多绰约”,取自庐隐致文学史家刘大杰夫人刘辉群的一首五言古诗。“白鹤”是庐隐的自喻;“绰约”形容柔美多姿,可以借此形容庐隐短暂一生中的多方面贡献。
《云鸥情书集》共收68封情书,其中李致庐38封,庐致李30封,均写于1929年春至1930年春,曾连载于1930年2月14日至4月8日天津《益世报》文艺副刊。1931年2月庐隐在书信前后加上引言和结局,改名为《云鸥情书集》出版;接着北平法文版《政治周刊》译成法文,出版单行本。这应该是庐隐作品第一次走向世界。
“‘五四’的产儿”
庐隐是谁?茅盾说她是“‘五四’的产儿”。她有一本自传,从童年时代一直写到临终前两个月,1934年6月15日,即庐隐去世后一个月由上海第一出版社出版。现收入六卷本的《庐隐全集》,且有再版本印行,因此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必复述,以下多谈些自传没有涉及的简况。
庐隐(1899—1934),福建福州人,学名黄英,庐隐是她主要采用的笔名;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取意于“庐山真面目,隐约未可睹”;二是期盼去庐山隐居,过逍遥自在、无羁无虑的骚人生活。其父是清光绪戊子科举人,曾任湖南永州知县。庐隐不仅生于5月4日,而且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后成了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国文系的插班生,业师中就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不过庐隐在各种新思潮中,主要接受的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克鲁巴特金的互助论以及日本新村主义等社会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庐隐于1920年初即登上了文坛,当时是跟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又跟冰心、林徽音并列为“福建三才女”。她一生留下的作品有140多万字,尤以小说闻名于世,其代表作《海滨故人》风靡一时,尤受青年学生喜爱。庐隐小说多以女性为题材,以抒发哀情为中心,词藻华丽,文句高雅,具有悲剧美。尤为可贵的是庐隐初登文坛,就表现出了她的平民立场和底层关怀,以期推翻一切不平等的制度,谋人类的幸福快乐。在她笔下,出现了被财主蹂躏至死的农家女、被北洋军阀殴打的爱国学生、不愿意出卖灵魂的纱厂女工、在战争中惨死的士兵和为他们哀啼的亲属……这种立场和情怀一直保持到了她生命的终结。试举一例:
在国民党治下,灾害连年不断,民众颠沛流离。1933年黄河决口,沿河村落竟成泽国,灾民不下三百万。庐隐发表了《代三百万灾民请命》一文。她以此前民众为前线抗日健儿捐款两千万,而一千八百多万竟被贪官倾吞为例,警告办理赈济的大人先生不能再次用民众捐赠的救灾款中饱私囊(载1933年9月1日《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年发表的《灾还不够》一文中,庐隐将当时的天灾跟人祸直接联系起来,尖锐地指出:“灾害只有使大人物多些升官发财的机会,所以他们乐得多制造些灾来,鱼肉民众了!”所以,救灾的根本在于民众觉悟,团结起来打倒奴役民众的魑魅魍魉。(载1933年7月7日《时事新报》副刊《青光》)这就径直将改善平民的生存状态跟政治制度变革联系起来了。
除了创作,庐隐还翻译过一些世界名著。如果把庐隐誉为翻译家难免有溢美之嫌,但把她定位为一位优秀的翻译者则毫不过分。徐志摩曾赞赏庐隐的丈夫李唯建是翻译雪莱、济慈的青年诗人。庐隐自身有一定的英文造诣,又受到李唯建选编《英国近代诗歌选译》的影响,曾先后翻译过三首英文抒情诗:摩尔的《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兰特的《少女的哀愁》、莎士比亚的《爱情的丧歌》,译文相当传神。最为难得的是,她还翻译了英国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不仅译文流畅,而且增加了注释。遗憾的是,作品主人公游历了四个国家,庐隐只译出了前两篇《小人国》《大人国》,未能译出《飞岛国》和《慧骃国》这两部分。庐隐以小说家闻名于世,在戏剧领域也曾涉足。早在1921年4月11日,她就在女高师《文艺会刊》3 号发表了《近世戏剧的新倾向》一文,论述了戏剧的起源跟时代的关系,以及由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的发展趋势。她也有戏剧体裁的作品,如三幕剧《冲突》、四幕剧《牺牲》,表现出她驾驭多种文体的才华。
鲁迅的初版本《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册
最令人惊异的是,庐隐对中国小说史也有深入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国小说自来无史。1920年开始,鲁迅才在北京大学讲述中国小说史大略,印成油印本,经修订,于1923年12月至1924年6月分为上、下册由新潮社出版。庐隐在1923年6月21日至9月21日就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连载了近三万字的《中国小说史略》。庐隐并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鲁迅1923年10月才到北京女师大任教。无论庐隐此文是否受到鲁迅讲义的影响,她在中国小说史方面的研究都是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