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白的并世情(一)
作者 陈漱渝
诵读 娅 男
编辑 林 枫
徐悲鸿画的《鲁迅与瞿秋白》
秋白能够成为鲁迅的“知己”,并非偶然的事情。他们有相似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有着崇高的思想和信念。
秋白诞生于1899年,比鲁迅小18岁。其远祖瞿昉在东晋时代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品位不同,但都属于皇帝身边的谏官顾问,掌官议论。不过秋的祖父瞿廷仪只在江西做过候补知县,官职跟鲁迅祖父差不多。秋白之父瞿世玮长期闲赋在家,也跟鲁迅的父亲差不多。秋白的祖父去世之后,其家境比鲁迅还惨,以至才貌出众的瞿母在他十七岁那年喝虎骨酒吞火柴头自杀。秋白在《哭母》这首七言绝句中写道:“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痕泪。/此时饥寒无人问,/哭得灵前爱子身。”所以秋白在《饿乡纪程》一书中说他诞生在“这颠危簸荡的社会组织中破产的‘士的阶级’之一的家族里”,如同鲁迅自称是“破落户”子弟。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和秋白之所以成为所出身阶级的逆子贰臣,跟这种人生经历有密切关联。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鲁迅的《呐喊·自序》
除开家世,鲁迅跟秋白的人生经历和习惯爱好还有不少暗合之处,如自幼喜好美术(鲁迅临摹人物,秋白擅画山水),常读野史杂著。因为家庭拮据,鲁迅十八岁那年投考的是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秋白十八岁那年考入的是不收学费的北京政府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鲁迅长期连珠炮似的吸烟,秋白也是烟卷不离口。鲁迅在留学日本时就接触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研究》杂志读到过《共产党宣言》的日译文,以及恩格斯、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论文,只不过当时并未成为他分析和观察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而秋白早在1920年初参加了李大钊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远赴莫斯科之后成为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佛学,鲁迅和瞿秋白都曾关注。鲁迅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秋白也曾说:“老庄是哲学,佛经里也有哲学,应该研究。”这些机缘巧合,都成为了他们日后能成为“知己”的因素。
隐居在上海的秋白,是国民党政府通缉的“要犯”。1933年9月22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介石签发,内政部通知悬赏通缉七位中共中央领导人,其中瞿秋白名列榜首。举报瞿秋白、周恩来的赏金各两万元,举报陈绍禹(王明)、沈泽民、张闻天、罗登贤、秦邦宪(博古)各一万元。由于白色恐怖严酷,秋白在上海的住址虽多次搬迁,但由于特务的跟踪,叛徒的出卖,仍多次遇到险情。在危机情况下,鲁迅不顾个人和全家的安全,曾先后四次掩护秋白避难。
瞿秋白与杨之华在上海
第一次是1932年11月下旬。当时有一个叛徒在盯杨之华的梢,秋白只身先往鲁迅家,杨之华甩掉尾巴之后才到。但鲁迅因母亲生病,于同年11月11日第二次从上海赴北平探病。许广平把他跟鲁迅的双人床腾出来让给秋白夫妇睡。11月30日,鲁迅回到上海,跟秋白一家亲人般地朝夕相处,直至时任全国总工会负责人的陈云在一个深夜将他们接走。在此期间,秋白曾录赠鲁迅一首七绝:“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诗后附题跋:“此种颓唐气息,今日思之,恍如隔世。然作此诗时,正是青年时代,殆所谓‘忏悔的贵族’心情也。录呈鲁迅先生。”署名为“魏凝”。
瞿秋白赠鲁迅一首七绝
第二次到鲁迅家避难是1933年2月上旬。这次住的时间较久,秋白与鲁迅朝夕相处,促膝谈心,共同创作了十余篇杂文。这批文章大多是秋白醖酿后形成腹稿,跟鲁迅交换意见之后再增删修改,执笔成文。
第三次避难是在1933年7月下旬。由于党内的一个地下机关暴露,必须立即搬走,当时又是倾盆大雨。在万分紧迫的情况下,秋白跟夫人杨之华不约而同地说:“到大先生家里去。”住了一个短时期。
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与女儿瞿独伊
第四次避难是在1933年10月上旬的一个深夜,忽然传来了警报。秋白夫妇在凌晨两点左右急奔鲁迅家,只不过为安全考虑,一个先从前门进,一个后从后门进。杨之华还带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是中共内部交通科主任高文华的长女高平。许广平回忆录中所提及的第三次避难实际应指这次。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描写,高平当时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但据高平的母亲贾琏回忆,高平只有十岁,也帮助她送情报或护送同志。(《和秋白、之华同志一起战斗的岁月》,《回忆杨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