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
——兼谈口述史料判别(一)
选自陈漱渝先生近作选《我观现代文坛》
作者 陈漱渝
诵读 阳光下的飞扬
编辑 林 枫
有一场论争,发生在我与沈鹏年之间,分歧是毛泽东生前究竟见没见过鲁迅。争论从1982年展开,迄至2009年基本结束,其间持续了27年。序幕是沈鹏年1982年2月在《书林》杂志第1期发表的《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尾声是沈鹏年2009年出版的《行云流水记往》一书的《后记》。然而“曲罢人犹在,余音尚飘空”,这个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仍留下了一条尾巴。
早在1982年末,我就在《一场应该结束的辩论》一文中说过:“本来,研究鲁迅与毛泽东的关系,应该着重考察这两位伟人思想上的相互影响,是否见过面本身并不能说明实质性的问题,不值得详加考证。但鉴于沈鹏年的文章代表了一种不良的学风,而这种学风当前又确有一定的市场,因此撰文批驳就并非完全多此一举了。”为了揭穿沈鹏年“真伪杂糅”的手法,我先后撰写了五篇批评文章,除公开发表之外,还全部收进了《鲁迅史实求真录》一书,1987年9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后,我的观点已经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只有两、三位跟沈鹏年关系比较特殊的人断断续续的写些短文,对他的说法表示支持。可以说,我跟沈鹏年之间的交锋已经偃旗息鼓,因为我再未读过他正面跟我榷商的文字。
然而,在《行云流水记往》一书的《后记》中,沈鹏年却特意引用了刘金先生撰写的一段文字:
“毛泽东会见鲁迅说,最初是原上海市政协委员、虹口区副区长、革命老干部张琼所提出,其时是1978年,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有机会看到虹口区文化科钟向东整理的这份材料,题为《张琼同志提供毛主席曾与鲁迅会面的史料》,这份材料经虹口区委打印分发有关部门,并存档……此时张琼年已79岁,身患肺癌,为了对党和人民负责,委托他的学生沈鹏年找旁证,写文章为她作些澄清。”
接着这段引文,沈鹏年理直气壮的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张琼纪念室’公开陈列了张琼有关此事的历史档案材料……文证俱在,何用词费”,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留下了一条尾巴”。就是因为这条“尾巴”,一个原本已经基本澄清的问题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因为一般读者并没有机会读到张琼的回忆材料,因而对其中的是非曲直无法判断,所以我有必要再多费一些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