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荷,见字如面。
跟随薛法根老师学习了《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接下来我便开始学习薛法根老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内容,小伙伴们一起来学习吧!
(注:文字稿系作者笔记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一、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要遵循三个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评统一,结构变革为“目标→评价→活动”。设定目标后,先设置评价任务,再围绕评价任务设计活动。
2、交互性原则。
教中有学、学中有评、评中有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传递。
3、层次性原则。
教学活动之间需要呈现“台阶式”结构。
我感觉我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原则,也许是因为没有及时学习的缘故。这就是我为什么努力学习的缘故,有的时候,我总是害怕自己无知,导致自己夜郎自大。学习,就是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三个优化。
1、由“直”而“曲”:充分经历过程。
苏州园林设计的艺术之美在于“曲径通幽”,教学活动设计的诀窍在于“直与曲的转换”。
“直”——“直截了当”
例:《半截蜡烛》设计三个直问:★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作家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
“曲”——“旁敲侧击”、“设置障碍”
例:《半截蜡烛》设计三个曲问:★阅读这篇小说时,哪些地方让你的心提起来?哪些地方让你的心放下去?小说结尾,你的心是提起来的,还是放下去的?★假如要颁发一枚勋章,你认为最应该奖给谁?★读这篇小说就是一场“惊叫之旅”,这种“紧张感”小说家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你能借鉴小说家的方法,制造一个令人紧张的环境吗?
选择曲问还是直问,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定。
人学习知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发现性学习,这一阶段需要从生活的现象发现规律,凝练知识,宜慢,宜曲;运用性知识,宜由曲而直;建构性知识,宜直。
学习这一板块,我发现自己的设计基本上都是“直”的设计,缺少“曲”的部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需要复杂的知识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学会慢慢引导,还不是简单灌输。我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我会急躁,甚至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如果这样,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
2、化“平”为“奇”:创意挑战任务。
这里的“奇”指设计有新意,有变化,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
①创意情境。
《西门豹治邺》根据西门豹烧的“三把火”,设计三个情境复述任务:一是读了“调查民情”,让学生扮演西门豹,拟一道给魏王的奏折,将事实真相用50个字写清楚;二是读了“破除迷信”,让学生扮演老大爷,劝告逃到外地的百姓回乡来,把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官绅和巫婆的经过说生动;三是读了“兴修水利”,让学生扮演西门豹,激励那些有怨言的民众,将开凿水渠的意义讲深刻。
②挑战智慧。
设置难题,激起学生不服输的心理,考验学生智慧。《火烧云》运用“间接写”:将“烈日炎炎”这个成语写成一段话,要求只能借用“霞光”一段中写到的事物和人物。
③多元组合。
《如梦令》读、讲、听。(听薛法根老师上《如梦令》)
3、从“线”到“块”:用时间换空间。
教学设计将线性的设计整合成几个板块活动,注意板块活动呈现阶梯式结构。
①化零为整。《匆匆》“焦点”教学。
②拾阶而上。《狐狸和葡萄》设计三个问题台阶:一问狐狸到底想不想吃葡萄?二问这里的“酸”到底指什么?三问“酸葡萄”心理到底好还是不好?
③乱中取胜。《灰雀》设计开放性的活动板块→朗读对话,先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时,心里各自在想什么?将列宁和小男孩心里想的话填在表格内。再议一议:为什么他们不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呢?最后写一写:你认为什么是诚实?
薛法根老师的文章没有多余的话,每一句都是经典。他的文字就像他的课,简单,但是丰盈。我读了几遍,很想把每一个句子都记录下来,因为他说的内容让我醍醐灌顶。比如听他说《火烧云》的间接写,我觉得非常惊讶,居然还可以这样设计,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无知。
学习总是在路上,扫除无知,为自己加油!
我是青荷,一个爱学习的中年小姐姐,也是尘埃一样的普通老师,感谢每一位阅读者、关注者、点赞者、在看者、转发者……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愿我所思所写对你们有帮助,愿你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不平凡的自己,加油!
学习痕迹:
●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教材单元的任务化改造——以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整体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