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两旁的树,高大,枝稠叶密。
闪烁的霓虹灯,四处飘散的歌声,缓慢行驶的汽车,装潢精致的奶茶店,还有初秋晚间掠过脸颊的清凉的风。
在我眼前,县城的夜像云一样飘渺。
当我走在喧嚣的市井,我试图去回忆以前教学的往事,那个时候,我是怎样教三年级的呢?我有点茫然,记忆变得非常模糊。
我想我可能忘记了重要的东西。
在忙碌的海绵里挤了点时间的水阅读完吴忠豪教授的《语文到底教什么》,我的记忆开始慢慢变得清晰。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语文课,要让学生消极的语言转向积极的语言。
语文课,要重视积累与运用。
语文课,听说读写要并重。
……
于是,我开始放手,让学生充分表达。
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思考:不同民族的孩子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那么,他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走来?孩子们说了很多:从木桥边,从竹林里,从草原上等。
然后我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进一步追问:你们从哪里走来学校,你会路过哪些地方?
于是孩子们学着用“从……从……从”的句式来说自己从哪些地方走来学校,我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表达很让人惊喜。
“从停车场,从小区里,从洒满阳光的路上走来一群小学生。”还有“从宽宽的大街上”,“从围墙边”,“从飘着香味的早餐店”等等。
说真的,我没有想到学生能够说那么多生活的语言,那么真实,但是却又那么活泼。
在上《花的学校》这一课时,我问孩子们花生长在哪里?(土里)然后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提出疑问:课文是不是写错了,花的家怎么会在天上?
一个孩子说,雨可以滋润花,太阳可以滋养花。我觉得雨就是花的妈妈,太阳就是花的爸爸,所以也可以说花的家是在天上。
孩子的语言是一首诗,朴素动人。他们有我们大人所没有的想象力。
又是这样一个夜晚,我提着很多零食,在风中等绿灯。我想我确实活得太过于疲惫,也太过于忙碌,以至于总是忘记很多朴素的东西。
当每天的任务像斑马线一样列队等着行人,我忘记了从容。就像此刻站在县城的夜里,我忘记了低垂的稻穗,风中摇曳的桂花树,干旱时龟裂的泥土,晚归的牛羊,昏暗的电灯下盛在碗里的凉薯。
我把太多不属于我的东西填塞进生活,反而让属于这个秋天的自然飘渺隐遁。我把太多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反而让本真的语言文字表达流失了。
绿灯亮了,我急匆匆穿过马路。我想,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些,或许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