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奉化实验小学探访》,顺着话题和张老师在群里讨论起,现在教育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的老师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给家长留了一堆的回家“作业”,还有各种APP打卡。还要配合学校,搞各种和读书无关的事。受制于自己孩子在学校“手中”,有苦难言,只能默默配合。另一边,一线的老师们每天忙得昏天暗地,还不被理解,委屈得想哭。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从学生穿衣、吃饭到读书、学习一把抓,一人面对40多个孩子,一人一声“老师”,班主任这一天基本就是忙起飞的节奏。还要备课、教学、家访、学校任务等等。中学老师更夸张,学生正在叛逆期,学习成绩得抓,在校人身安全得注意,学校的任务得完成,学生的心理还要关注,时不时的出现的“为了爱情”、“离家出走”、“跳楼轻生”等等状况,让每个老师的神经紧绷到了极致。现在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作为一个刚入局的新人,惊叹的目瞪狗呆。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我不知道,更提不出任何破局的意见,也没有资格去评论谁是谁非。只是,想起了一所学校,想起奉化教育最开始的那个地方,似乎那时的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我写作的启蒙老师,方瑾老师是奉化师范的名师。至今我还打着方老师的名号,在奉化各个学校“招摇撞骗”认师兄、师姐,求关照。印象中的奉化师范在一个长长的弄堂里面。从哪拐进去的,已经记不清了。东边是教学区,西边是宿舍区。停好自行车,上楼找在师范读书的姐姐。找姐姐自然是为了“打秋风”,每次周末过来,姐姐都会带我去小卖部买点啥,从不跑空。记忆中,周末,奉化师范的大门是可以随便进出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看我是个孩子,所以才没有人管我。奉化师范的大门按照现在的话说:没啥排场。给我的感觉就有点老旧。不过进去,教学楼墙上的口号让人有点震撼,一直记到了现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能“师范”正是这个意思,但是更深入的就不清楚了。印象中奉化师范还有几个造型很特别的楼,有个乐器楼,有人在那里练习,所以声音很杂,楼的中间是空的,很港味。记忆到此,就没有其他。梳理完奉化师范的历史,才发现奉化师范是2013年的7月26日拆除的,但是,似乎除了那个小卖部、姐姐、方老师、弄堂。对于奉化师范再也没有其他印象。所以,这篇文章的照片,不是我拍的,来自:邬宏尉老师、单良君老师、文化宁海、宁海在线和小小飞飞。说来惋惜,奉化师范,连百科词条都没有。查完资料,竟然不知道奉化师范最后一届学生是哪年。单良君老师的《那一抹回忆||我们的奉化师范》,是目前互联网上能查询到的,记录奉化师范历史曾经最完整的文章。《奉化教育志》这本对每个奉化学校都有明确介绍的“正史”。虽然,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奉化师范教育。但是,关于奉化师范学校的资料,却也只有寥寥数笔。想掰扯奉化师范的历史,不得不拿着《奉化教育志》、《奉化县志》和单老师的文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大致整理出奉化师范的历史脉络。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县内举办为期20天的师范讲习所,讲习生70余人,其中获休业证书47人。1932年(民国21年),在县立培本幼稚园开设幼稚师范科,教职员4人,招收小学毕业女生22人,免费入学,修业2年,毕业后部分留园工作,部分去小学任教。1932年后,县立中学数次开办1年及3年制简易师范科,培养小学师资。从此可以看出,奉化师范教育一直都是停停办办,按需培养,并不持续。后面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1940年春,县立初中迁址萧王庙附设一年制师范科2班。县立初中(1943年8月后为完中)两度附设1年制简易师范科,各招1班,每班50人,共毕业71人。1945年 8月,办3年制简易师范专业1班,招生52人,次年又续招1班,50人。这些历史普遍被认为是奉化师范的“前传”。而真正的奉化师范学校的历史则是从1947年开始。根据记载:1947年9月,建奉化简易师范学校,在城内孔圣殿开学,学制3年。当年招收高小毕业生一班,由奉化县立初中附设师范班,并入二、三年级各一班,在校学生118人。1948年8月,附设1年制简易师范科1班,招收初中毕业生36人。1949年上半年,在校学生186人,教职员工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大学毕业8人)。1949年7月停办,共毕业90人,未毕业的2班附设于奉化中学,其中秋二班学生于次年2月转入慈溪锦堂师范。关于停办的理由,单老师的文章中介绍说是:由于当时全省师范学校数量过多,设置分散和经费困难等原因,于同年8月停办。1951年8月,省文教厅根据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精神,举办初级师范和短期师资训练班,于是在撤并调整基础上恢复奉化师范学校,校名为《奉化初级师范学校》,校址设在葛岙乡沙栋头村的青莲寺。1952年春,奉化初级师范学校在葛岙乡沙栋头村青莲寺开学,设4班(其中2班从鄞县师范转来),秋增至6班,学生302人,教职员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1953年,学校迁至尚田乡王董村,利用寺庙和3个祠堂为校舍,后新建2幢平屋,计8个教室,平整有300多米跑道的运动场,校园占地面积20余亩,校外有生产基地10亩,设6班,在校生299人,教职工29人,其中专任 教师12人。1955年秋,改办2年制小学教师轮训班, 学生来自奉化、宁波及邻近8县,共193人。1959年2月,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解决师资需求,在县城凤山之麓(现锦屏小学校址),建立奉化师范学校,学制为普师三年,以培养小学师资。是年秋,招收初中毕业生2班(中师),101人。教职工10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初借北街村小洋房办公居住,开学授课以后,师生共同参加建校劳动,新建教学楼兼办公室2幢,学生宿舍楼1幢,校园占地面积16.4亩。好家伙!一直以为,现在锦屏小学的校舍的第一任主人是奉化一中,没想到历史再度往前,奉化一中是从奉化师范手中接过的校舍。1962年春,学校撤销(1962年奉化一中迁入)奉化师范学校毕业1届,毕业生75人。学校又又又停办了,这次是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师范学校调整方案,学校停办。普三毕业生分配工作,普二学生选送15名进宁波师范寄读,部分学生安插县内完中相应班级,其余学生均回乡支农。1972年2月,“五·七”工农兵学校先在尚桥,后在尚田办2年制半工半读师范专业班(培养小学师资),招生60人。先后举办中小学在职教师轮训班数期。1973年2月,师范部迁址尚田(现教委风琴厂厂址),宁波师范学校在尚田设点。1975年秋,宁波师范学校在尚田设2年制中等师范1班,招生55人。1977年秋, 恢复统一招生制度后,录取95人,分数理、理化2班。这个时期的奉化,实际上是没有奉化师范这个学校的,类似之前的培训性质,培训老师。1978年10月,恢复奉化师范学校,校址设大桥镇后方村,以培养合格的初中师资为宗旨,招收新生140人。设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奉化教学点,招收3年制 中文科(大专)学生1届,计54人。改尚田师范班为师范分部。1980年始,招收在职小学民办教师,学制2年。尚田分部并入本部。图片来源:单良君1984年秋,停招小学民师班,面向奉化、宁海、象山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专业课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和各课教学法等。此后,学校行政由宁波市教委、奉化教育局共管。1988年底,奉化师范学校占地面积2.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31平方米。有语言、电化教学实验室、电子计算机房各1间。APPLE—Ⅱ电子计算机7台,LASER—310电子计算机6台,投影幻灯机24台,电影放映机2台,藏书4万余册。附属小学1所,教学实习基地9个。在校学生12班、496人,教职员工73人,其中高级讲师2人,讲师14人。1996年,招收中师班级四班,学制三年,共有学生162人,同年招收(3+2)五年制模式的高师预科班二班,共有学生99人,三年后需要经过考试后才能进入专科学习,2001年毕业。1998年,根据国家的教育调整,开始缩小中师规模,招收中师减少至二班,共有学生80人学制三年,2001年毕业。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大专班文科班和理科班共二班,共有学生81人,2003年毕业。2002年,师范专业停招,招收三年制职高幼师班一班45人,三年制参加高考的高中艺术幼师班一班42人,三年制职高电脑文秘班一班43人,2005年毕业。(三个班级延留到与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合并后2005年毕业)。2004年8月,奉化师范与奉化大桥职业高中宁波服装学校合并,更名为“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奉化师范校区幼师分部”,于2008年合并搬迁至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总部广平路1号黄泥坎。至此,奉化师范曲折的办学史画上了句号。但是,奉化师范对于奉化教育的影响却还在继续。几乎奉化所有的学校都有奉化师范毕业的老师。奉化教育系统里面,很多也是从奉化师范毕业的,而且还是各个岗位中的佼佼者。在学校,他们是受人爱戴的资深教师。在体制内,他们是最懂教育的那群人。可以说他们是奉化教育现在的脊梁,承担着奉化教育的重责。图片来源:小小飞飞、宁海在线、文化宁海、单良君老师实话说,他们并不是奉化最优秀的那群读书人,他们中少有博士、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和现在入职的本地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没有漂亮的学历。读书时不分学科,但毕业后什么科目都拾得起。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可以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中学老师、小学老师、主任、校长、局长等等,他们可以出现在奉化教育需要的任何地方。图片来源:小小飞飞、宁海在线、文化宁海、《奉化教育志》打着方瑾老师的旗号,认识了在武岭小学教书的大师兄---董驻老师。在我的唠嗑群里经常和大师兄扯淡、唠嗑,时常就会聊到过去在师范的日子,会聊起现在工作,聊起他的孩子们。董驻老师身上的很多细节、亮点,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奉化师范毕业生的特点。村里的孩子父母工作早,6点多就被带到了学校,校门自然是不可能开的,怎么办?这本和班主任没关系的事。大师兄会去拜托校门口的早餐店让孩子们在店里坐坐。我组了个唠嗑群,群里有各路的大咖,其中就包含我的老学长,一个拍科幻片的导演。自从郭帆的《流浪地球》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导演也不都是大款,也有穷的,化缘拍片的。科幻片导演更是倒粘毛的“糖公鸡”。而大师兄就能对着“糖公鸡”刮糖霜,缠着要人家去给六年级的家长讲讲“教育经”。22年的时候,浙江新闻曾经报道过董驻老师。至今还有很多孩子给他写信,倾诉自己的心事。他也会给孩子们回信,鼓励孩子们。这件事董驻老师已经坚持了很多年。给学生买书、送文具、去食堂盯饭菜、带着孩子们做千层饼等等,在董驻老师那都是常事,甚至学校有不少孩子管他叫董爸爸。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不完美中尽力追求完美。这些看起来都很师范。翻阅奉化师范的历史,结合接触过的几位“师兄”、“师姐”。发现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业。不管是211,还是985,亦或者是海归,最终都将面对孩子,对面家长,面对教案。介入的是一个孩子无法回头的一生。这场考试没有成绩,只有人生。古之圣贤常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被现代教育的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现代教育正处在期望无限扩大,但实际支持不足的状态中,导致教师负担沉重且难以获得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家长则感受到参与孩子教育过程中的无奈和压力,从而转变成对老师、学校的不满。作为一介凡人,我们无力与时代对抗,更无法逆时代的步伐。但总有一些人,愿意以蝼蚁之身去缝合,去补全这被时代撕裂的创口。就像我写过的每一个学校,在居敬、在锦屏、在锦溪都有这样的缝补匠在用力缝补着时代的创口。即便他们很渺小,即便他们能做的事很有限,但是他们就那么做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那么做的意义是什么。但有些东西,比如信念、比如精神,比如当年师范老师对他们说的那些话。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着,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奉化人自己培养的老师,也是奉化师范留给奉化最大的教育宝藏。在教育的广袤星空中,每一颗尘埃都是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教育者们。他们如浮木于洪流,以自身微薄之力对抗着时代的波澜,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宁静的港湾。尽管个人的力量如同沧海一粟,在浩瀚的时代浪潮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正是这些勇士们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编织成了改变未来的希望之网。
他们用爱与责任书写着教育的新篇章,即使前路充满未知与挑战,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每一个勇敢的声音,每一次对现状的改变,都像是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影响深远。我们应当敬畏并支持这些撼树之人,因为他们不仅是在塑造个体的命运,更是在构建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这片由勇气与智慧交织而成的教育天地里,愿每一位投身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与敬意。让我们共同见证,在这些勇士们的庇护下,孩子们将拥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这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美好期许。
↑ 点击蓝色字体,直接打开回忆片段对于不曾离开的人,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那些曾经离开的人才会知道这一片市井之地的珍贵。胖子不是一个有文笔的人,更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无法复兴父辈们的荣光,但想尽力去留下这些不为人知的岁月长河中作为一个节点的事与物,哪怕是一张照片亦或者是一段文字。留住那一份充满市井气息的温暖。点亮转发出去,让学长、学姐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