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深蕴,泽被四方
什么是底蕴?如何丈量底蕴?
有人说底蕴是时间累计的学识,底蕴是历史长河堆积的文化,时间如何丈量?学识如何称重?文化又如何评说?
我说:看人。时间如果没有人,时间就是过眼云烟。有了人那就有了历史。学识与文化由人撰写,由人传承。所以看一个学校的底蕴,看人就对了!
万能的网友给了我一本二中70周年校庆的纪念册,让我参考。所以本文老照片均来自纪念册,就不再赘述。
打开这本册子,前面记载了二中校史,后面全是大段、大段的毕业照、往届学生名单,记录的很详细年份、班级、班主任。网络名言: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 遗忘才是。一个不遗忘每一个平凡学子的学校,才配拥有底蕴。
在这里我找到了73年毕业的舅舅、80年代毕业的姐姐,甚至你可以对照后面的班级去前面翻找毕业照。整整一本都是。
看二中校史:重人、重情、重义、不忘本
根据《奉化教育志》记载:奉化二中地址莼湖镇粮中路1号,为市属完全中学。创办于1952年9月。时借用张家祠堂、韩德房公房为校舍,校名为奉化县初级中学。招收初一新生4班,学生250人,溪口、裘村两小学附设的初二学生59人并入,共有5班,学生309人,教职工24人。次年搬入新校舍。1957年改称“奉化县第一初级中学”。次年增设高中部,定名为“奉化县第二中学”。
1954年学校建立党支部。1964年6月,裘村初中因校舍属危房并入。是年,计有11班,学生365人,其中高中3班111人,初中8班254 人。1967年下半年,下伸裘村1班;次年上半年,又下伸杨村、松岙各1班。1976年,增开专业职高班,有蚕桑班54人,文艺班69人,农机班60人。2年后停办。1998年10月,开设高一、高二美术小班各1班,共40余人。1999年停招初中生,成为单一的普通高中。
二中重视学生,重视“人”这一元素,从二中对外的介绍中也有体现。比如二中在《奉化教育志》的简介中有这样的叙述:(二中)先后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4180 余人,其中输送高校及中专学生1190人。学校重视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先后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40余名,为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4名。此外,还选送飞行学员多名。
在记录的所有学校简介中,介绍自己"功绩",培养了多少人才,这个数是大家“凡尔赛”的标配,但是没有一家会把自己有多少初、高中毕业生数量放在简介中,但是二中放了。由此可见二中对于“人”的重视。
还有网上的很多资料、报道,别的学校晒校舍、晒奖杯。二中全是晒合照,各个年代的,不同类型的合照,全是人,且都是平凡的二中毕业生!
介绍中提到二中重视体育:学校重视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先后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40余名,为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4名。此外,还选送飞行学员多名。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体育”是奉港的优势,现在是高级中学的强项。那二中又是怎么回事呢?张补君老师给我提了一个名字:戴敬德 ,然后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戴敬德是谁?戴老1936年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戴醒民是奉化中学的体育老师。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年少的戴敬德也非常热爱体育,他在奉化中学读书时就是田径队运动员,擅长短跑。1958年从浙江师院体育科毕业后,他先是留校任教,4年后回到奉化二中担任体育教师,一干就是27年。上演了一幕:学校与师,情谊千结,共谱华章的美好岁月。
198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奉化二中体育教师戴敬德,溪口中学数学教师陈守礼为特级教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奉化有记录的第一批特级教师。而二中的另一位特级教师周永龙则是在2000年。
1979、1982年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先后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和奉化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014年,戴老师获得浙江省体育教育终身成就奖。
1962年,他被调到奉化二中。奉化二中地处莼湖,体育教材缺,活动场地少,运动器材不易买到,开展体育工作困难较多。戴老就利用学校周围的山坡、河滩,因地制宜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同时自己动手制作单双杠、肋木、跳箱等体育器材,并积极发动师生修建运动场地。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有10名学生打破宁波地区10项青少年田径纪录,有80多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曾有6次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单位,10次被评为省群体先进单位。
1989年12月,调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三级,共12所。省级有奉化二中(田径)、江口中学(女足)。另外10所为宁波市和奉化市级。
老师重情,学生重义,这就是二中的写照。
查询近几年的奉化二中新闻,有两条是很特别:一条是二中连续30年每年清明走25公里去悼念卓兰芳烈士,另一条是连续10年在开学时颁发“沈国军奖学金”。关于烈士之前写过一文《带你看不一样的烈士陵园》就不再多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蓝字观看。
沈国军是谁?很耳熟但一时想不起。
和马云的张扬、丁磊的网红体质相比,这位商业大佬总是给人一种低调、远离是非的感觉,可能是做线下和做线上的区别,线上需要IP、需要流量、需要故事。虽然线下也需要,但流量需要给到公司而不是老板,“银泰”二字在多少人心中是能比肩万达的存在。
和那位抠搜胖子的形象不同,沈国军的普遍评价:重义。重义是莼湖渔村刻在DNA里的代码,也是二中毕业生一贯的气质和风格。
根据奉化日报报道:2009年12月21日,沈国军代表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向奉港初级中学捐款2000万元。2012年,沈国军为母校奉化二中出资500万元成立沈国军奖学金、奖教金。2015年4月,沈国军联合马云、马化腾,在家乡奉化成立“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沈国军担任执行主席,开启探索了一条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可持续运营生态保护之路。
富贵不骄吝,宽怀泽四方。虽非首富名未扬,胸怀阔似沧海广。粒粒珠玑肯分赠,温暖传递邻里巷。不以物喜心淡泊,书卷伴月共辉煌。贫富皆兄弟,情深义更长。
纪念册中还有数位将军、院士。正是有了这些人,二中的学子出门,从来没有朝谁低过头。如果说奉化哪一所高中最不服一中,那就只有二中。
即便近几年两个学校的高考成绩差距很大,但是在微信群里,在网络上,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二中对一中服气过。毕竟连一中的校长都是从二中出去的。翻一翻二中的历史不免就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
在反复翻阅这本相册的时候看到了,一组很奇怪的照片,两口水井和一个古钟,在满是各种合照、毕业照的相册里面显的特别的突兀。又因这相册本来就没几个字,但是水井和古钟的文字描述和学校简介的文字数相当。更加显的特别。
之前写过《鲒埼,千年传奇古村》,百年古井无数。但是二中似乎对于这两口80年代初用于学校食宿的水井格外的偏爱。看古钟和水井的故事,真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就像很多学校开办之初条件困难临时拿来解决一些问题的过渡产品。而二中居然给这些老物件写传了?!
马克吐温说过:瞎子一旦恢复视力,第一件事就是,扔掉他手上的拐杖,即使这个拐杖帮助他很多年。但是二中没有,如果一个学校自己都做不到“不忘本”,又如何教育学生?
这就是二中传承给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人重情、重义、不忘本。你可以质疑二中的高考成绩,但不用质疑二中多数毕业生的优秀品质。
海隅村学旧烟霞,涛声入梦伴书华
吹捧了半天的二中历史,但真当来到校门口的时候还是有些“尴尬”的。不仅仅是进不去,还因为这个校区的外表确实和“底蕴深厚”搭不上边。气场上甚至还不如实验中学。和老江中的“简陋”不一样,二中看起来很干净,但是确实很小。
在密密麻麻的海边“村墅”中间有两块长方形,就是著名的奉化二中,一块是操场,一块是教学楼。住宿区飞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主要还是没人介绍。
二中的建筑都是灰白色的配色。对比喊着“民国”风的一中,其实奉高和二中都比一中看起来更“民国”。二中建筑中最著名的苏式楼,因为角度的关系气场全无,但是这民国的感觉还是到位的。但是边上这个楼似乎又是另外一个风格。二中的楼基本都是“自成一脉”,所以风格上就算“多变”吧。
比如说这个甬港联谊教学楼就很有80.90年代的风格,圆圆的窗户。还有这个椭圆的楼梯窗户。其实我蛮怀念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的。圆润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减少突兀感,给人一种温和、亲近自然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反映了一种哲学思想,即认为人造建筑应当顺应自然,而非与之对抗。
苏式楼是行政楼,那这个看起来像行政楼的就真不知道是什么楼了。二中楼的外墙明显是翻新过的看起来格外的新。但是熟悉二中的人都知道,这些楼基本都是有点年纪的。
食堂和体育馆就是两个大棚楼,楼顶是铁皮的,顶上的锈迹很明显。
说实话,二中的校园我是陌生的,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也抓不住重点。这可能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现实演绎。
二中的历史很辉煌,二中的没落也很现实。和一位资深家庭老师,讨论过。如果按片区划分生源,那么毫无疑问,二中将成为奉化最好的学校。
可能是是饮食结构上的喜好,海边的人更喜欢海鲜一点。老人说多吃鱼会变聪明可能是真的。莼湖海边的孩子在计算、解题这方面确实比城区的孩子更强。细细回忆我读书的年代,确实那几个头部的孩子似乎都来自海边。
“如果”只能是“如果”,中午和二中老师聊起来,他很担心今年的好苗子会被其他学校瓜分完。特别是江中将要搬新校区,交通什么的都会改善。二中的招生将遭受一次挑战。听完其实我是唏嘘的,现实招生时江中也已经成为二中的“劲敌”。不是说江中不好,只是因为它是曾经那个令人高攀不起的“二中”。
关于择校,让我想起了高考,很多浙江的学子考了高分却放弃了外省的一本、二本,甚至985、211一定要留在浙江,但是又上不了浙大。放眼望去,浙大在中国是很超然的存在,但是浙江其他的大学呢?距离985和211差距是很明显的。毕业后找工作,也是“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985、211、是一本院校就天然有优势。所以这个“位置”很重要么?
江中、二中这些在“村里”的学校即便师资不错,都很担心生源流失的问题。而同样的问题从来没有在奉高出现过。这可能就是“位置”带来的自信。
城区的学校就好么?不一定,我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为了留在“城里”花了大价钱,但是事实证明,当时的奉港并不适合我。繁多的课程、塑料普通话的老师,让我没有读书的欲望。当然更重要是自己没有想明白。毕竟在家“能玩”的空间,比天天在学校的自由空间大的多。记得家里通过关系调整到“好班”的时候,宋金宝老师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时过多年,才能理解当时老师的苦心,可惜自己没有听进去。甚至在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没有及时的提出换班或者重修。提出需要勇气,我活成了懦弱的、得过且过的人。余后的人生都将在懊悔曾经的自己。特别是每年的高考。心情总是特别的抑郁,如果当年来了二中,现在又会怎么样?
在整理网络资料的时候我在二中的贴吧中看到了一篇帖子是一个二中毕业生写给学弟、学妹的。可谓道尽了很多二中学生的心声。破旧的教室、村里的学校、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这一切足以摧毁一个城区孩子的“傲娇”。
如果抵触,那么就此沉沦。拥抱二中走入二中才是走出困境的办法。从师资上来说,一中、二中老师的基础师资是一样的。读书真的主要靠自己。
这位“学长”是幸运的。他来了二中,被摧毁了“傲娇”。但是他正视了自己,在二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考虽然摔了一跤,但是高考上了二本。苦要早吃,跤要早摔,风雨后的彩虹总是格外的好看。
当然和所有的高中一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奉化似乎除了一中,就没有幸免的高中,口碑上无一不是:打架、谈恋爱、逃课等等。青春期的孩子,有这些太正常了。但是以偏概全就是偏见。
结束这样一次探访,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所隐匿于奉化农村中的高中,虽然周边条件简陋,却自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扎根在奉化的海岸线旁。公众号里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老师们则以无比的热忱,在有限的资源下耕耘着希望的田野。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教育最质朴的模样——它不依赖于豪华的校舍或先进的设备,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对梦想的坚持。每一本翻旧的书籍,每一张手写的笔记,都是通往未来之门的钥匙,记录着青春的奋斗与不凡。
《奉化不知名小吃图鉴5:老地方》
关注我,转发我一起开启唠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