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38年风雨:探访奉港中学的记忆与变迁

文摘   2024-09-05 17:45   浙江  

之前把奉化的高中写了一遍,评论区有个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问“为什么不写XX学校?”
关于学校的探访会继续,会通过联系学校的公众号、对外电话等等去申请入校和寻求资料(别的渠道也不知道啊)。主要现在奉化很多学校都进不去。不过也有一些事可以进去、喜欢沟通的学校,值得好好写写。有些学校写的比较早,所以没有好好写,比如:奉港
关于奉港中学,搬迁以后确实关注很少,写完这一圈高中后,突然发现之前写的《再见·奉港》真的很肤浅!那就趁着这次写新校区的机会弥补一下之前的遗憾!又是一篇千字长文!


点击关注,一起开启唠嗑之路

前身:谁还不是一所百年学校!

偶然听起了刘德华,突然觉得眼泪水在眼中打转,真好听!就像某些逝去的东西又一次涌上心头,比如说奉港中学。
上一次说奉港,是因为奉港拆了。这次从头开始说。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开始:镇南小学
1910年前后,当时在大桥东岸的陆家宗祠内,创立了一所私立初等小学,名为镇南小学。
1944年,学校迁至刘家弄堂的房子,仍然是私立性质。随着解放后政府接管,镇南小学转为公立小学,并扩建了校舍。
1964年,学校增设了高小班,晋升为完全小学,更名为城关三小。

1970年,城关农业中学并入,改称城关五七学校。

1975年,改名城关第三学校。

1976年,开办高中部,小学14班、初中6班、高中2班,共22班, 学生998人,教职工50人。

1978年,调整城关学校布局。撤销城关三校的小学部,将城关一校、城关四校的初中部并入城关三校。

1981年8月15日,定名为大桥初级中学。有班级16个,学生973人,教师46人,校舍建筑面积2908平方米。 

1985年9月,招收高中班,改称大桥中学。有初中21班,高中2班,学生1240人,教职工75人。因校舍不足,高中2班暂借县青少年宫教室。

1986年1月,锦屏路新教学楼建成。学校分作两部分:本部在新丰路,有初二、初三15个班级;分部在新校舍,建筑面积1790平方米,有初一、高中10个班级,全校25个班级,学生1360人,教职工85人。

1987年9月,学校撤销,全体师生并入奉港中学。

为什么一直强调奉化的教育是有底蕴的,一个看似并不非常成功的奉港中学,深挖历史那也是有着114年历史的学校。所以奉化人不应该妄自菲薄任何一个奉化的老校。普通奉化人的起点,可能都是别人未曾感受过的底蕴。

这里补充2个小知识点:

● 奉化有历史的中学都是从小学脱离出来的,比如一中、奉港、锦屏。

● 市区学校命名上最早是“镇”字辈,如镇南小学,后面是“城关”,后期是我们熟悉的锦溪、锦屏、岳林等,现在就是XX附属。

奉港中学成立

奉化+香港=奉港

1985年10月,奉化县人民政府领导与来省亲的甬港联谊会会长王剑伟商定共同筹资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

10月27日,县人民政府和王剑伟先生签订《会商纪要》,商定:王剑伟先生负责筹募,香港同胞捐资一百六十万人民币,本县集资一百三十万人民币,为奉化大桥中学建造新校舍,校址选在鄞奉路东侧,县江西岸,岳林路一带(即后来的岳林路8号)。

1986年1月奠基,次年9月建成,大桥中学并入,设27班,学生1500人,定名为奉港中学。

来源:奉化市志
王剑伟先生与奉港中学的故事,被详细的记录在现在奉港中学的校史室里,满满一整墙都是,写的无比的细致。
在校史馆的入口就是王剑伟的半身雕塑。说实话现在的奉港其实和老一辈港人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银泰的沈国军捐款了2000万。但是对于老一辈港人的宣传却加强了。我哥,我姐,还有我,读奉港的时候只是知道这些名字,而未曾有人详细介绍过里面的故事。
来源:奉化日报
拆掉的老奉港则是这群老辈香港乡贤,摇旗呐喊,一点点的集资建设的。除耳熟能详的这几位,查询史料还有:张雨文、邹星培、郭耕余、郭正达、周安桥、竺银康香港上海总会、香港甬港联谊会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奉港就是一所捐款捐出来的学校。
听着刘德华,看着一些老一辈港商的奋斗史,无疑是励志的。从传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白天老板,晚上地板”,那种吃苦耐劳的奋斗。

奉港中学的名气也是在那个时候达到了巅峰,据《奉化教育志》记载:

1999年校园占地73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藏书4万余册。

1996—1999 年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者125人。

1998年,被定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协作学 校、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省教育科研 先进集体。1996年来,教师学术论文获省级以 上奖励的有20余人。

来源:奉化市志

1999年,全校有初中22班、1339人,高中 20班、1116人,职高4班、179人,共46班、2634 人。教职工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72人,具有大 专学历83人,本科83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 一级教师110人。巅峰时的奉港还有校办工厂。

第一次写《再见·奉港》的时候,对于每一幢建筑我都能简短的说上几句,讲讲回忆,说说故事。想看的同学点击蓝色字体直接跳转就行,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唯独有一处很有来头的地方,却轻飘飘的揭过了。

就是这里:桑梓亭。在老奉港人眼中这就是传达室后面的小破亭子,传达室的大叔、大爷在里面支了竹竿在里面晒衣服。讲真,没有什么学生会进去或多看一眼,更不会觉得它有什么故事。而桑梓亭就是纪念王剑伟先生对于家乡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而建的,还有《奉港中学桑梓亭碑记》。

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亭以桑梓名,为志王剑伟先生爱家乡故国之深情也,王剑伟先生本县大堰人,在香港致力于发展实业,为甬港联谊会会长,颇著声望。为造就人才建设乡邑,慨然捐款并尽力筹资与地方共建奉港中学,于一九八六春奠基,至今年秋落成。学舍占地六十余亩,办公楼、教学楼、科技图书楼、生活综合楼、健身房等凡六幢,操场一个,布置整饬,规模宏廓,容学生一千八百余名。莘莘学子,专精学业,必能继轨前修,有所建树。王剑伟等先生之于乡邑贡献匪浅,众所共稔,其荦荦大者勒诸贞珉,以启迪后人也。蒋宗煦撰,应真严书。

一九八七年十月,奉化县人民政府立。

借用师尊邬老师的照片再回忆下老奉港,总感觉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完,但是又无从说起,细数才发现我们口中的“老奉港”,也不过20多年风雨。如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仅仅剩下几张照片。还没看够的各位可以点击蓝字,上百张老奉港的照片,一次看够!

再回首,奉港依旧

奉港毕业后除了奉港拆迁的新闻,除此之外再无关注过奉港。之前有人说奉港没有了,拆成了“奉化高级中学”和“奉化初级中学”,18年过去,再回首,奉港依旧。

奉化高级中学的文章,成了东方学子主场,2万多的阅读,评论区里各种感叹。而老奉港的学生,则无法带入。不过还好,奉港还在!

说个趣事,奉化高级中学的老师和我抱怨:每年9月开学都有学生走错学校,跑“奉港中学”报到去了。

经过改革,现在的“奉港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奉港高中部与东方高中部合并成了“奉化高级中学”。趣闻并非杜撰,事情的底层逻辑就是:老奉港明明才办校22年,却感觉“存在已久”,而新奉高已经投入使用十几年却感觉“才搬过来”。充分说明了奉港在奉化民众中的地位和印记。

学校的大门有点武岭学校门口那柱子的意思,满满的“民国风”。一进来的广场上,有一排罗马柱的装饰,一下让我联想到了东方。这个融合中带点穿越,挺有意思。

广场的右边是王剑伟楼,新奉港的楼和老奉港一样都是以人名来命名,以此纪念当年捐资建校的乡贤。

不过老奉港的“王剑伟楼”似乎是行政楼,这个看起来有点像教师宿舍。没有进去,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说说。

左边就是图书馆,一楼就是校史馆,叫徐久钦楼

默认所有的楼都是进不去的,就去大门口张望了一下。没想,感应门刷的一下开了,就往里面看了一眼,拍了几张照片。内部的装修确实比以前图书馆要好得多。校史馆的逻辑线可能是我没GET到,所以看起来有点凌乱。随便拍了几张就赶紧闪了。免得被当成贼给抓了。

过了学校广场是一排教学楼,教学楼依旧以捐款的香港乡贤命名。读书的时候这样的命名司空见惯,但是最近几年好像很少听说有乡贤来捐楼什么的。

楼宇之间的花坛都凹了造型,其中一个应该是奉港的校徽吧。平视感觉这花坛平平无奇,但是换成无人机的视角:天啊,好漂亮!

在奉港的校园里溜达遇到了这个“书舟”雕塑。没错!这个就是当年奉港大门口水池中间的那个雕塑!多少有点继承的意思。让老奉港们在逛新奉港时多少还能有点曾经的记忆。

奉港的教学区其实并不大,很简约、很干练。自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设计亮点,相比老奉港设计上的创新,新奉港整体来说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缺少设计感和特点,努力找寻,可能挂在廊下的歇后语可能算是一个有意思的点。

“没有特点”是对比之前的老奉港而言,实话说现在市区的新学校,造的都很漂亮,但是设计上确实都没有什么亮点,一切以实用为主。和之前的学校在风格上、在设计上有一定的特色、亮点有很大不同。这个可以去二中武岭看看感受一下。

可能年纪大了,所以对于那些“老设计”、“老物件”特别有感情,比如二中的甬港联谊教学楼、苏式行政楼武岭中学的校园都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对于学校的审美,也是年纪越大越回去了,更看重传承和底蕴,看看国外的常春藤院校,虽然校园很有历史(破烂),但是他们却都很“潮”,不论是学术,还是一线的科研,他们都是执牛耳者。在或古朴、或老旧的校园下,是勃勃的生机。

奉港中学是政府公布的对外开放健身的几所学校之一,所以周末的早上和晚上都可以进到奉港中学里面来溜达、健身。

搬到这边来住的时候,闺女还小,嫂子喊我带闺女去奉港中学遛娃。别的地方她也不喜欢,就趴在这个跳远的沙坑里拿个小铲子玩沙子。想想当年拿着小铲子的小妮子,现在都上小学了。时间过的可真快,但似乎奉港的校园没有多少岁月的痕迹。

有时候想起来,老奉港真的只有22年么?怎么印象中老奉港那么破旧,新奉港10几年了也没感觉啊。

体育馆似乎还没有名字,关着门也没能进去,一楼是器材室,设置了很多房间、仓库,设计得很实用,蛮合理的是奉港务实的风格。

从操场出去的过道设计了一个藤廊,比老奉港的简单了不少。不过想起当年被落叶支配的值日生。。。好东西总是有代价的。

学校的北边是学生的生活区和食堂,不过看起来怪怪的,说不上哪里奇怪,整理文章的时候又把照片拿出来反复看,这才发现,宿舍的阳台异常的“干净”。什么都没有,一点杂物都没有。似乎这些宿舍都没有人住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的,可以在评论区说说。

相比中间区块的热闹,学校的东南面就安静很多,这里有一组小桥、亭子、水池的造景组合,做的很漂亮,加上10几年下来植物也都已经长大颇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闹中取静的感觉。

发现这里有个细节问题,这个亭子怎么没有名字呢?我想这个亭子大概率只能叫桑梓亭吧。

站在新校园的中心,回望那些熟悉的名字与新添的景致,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在诉说着老校的故事,却又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那些见证了无数学子梦想起航的小桥、亭子,也在这里被重新诠释。

阳光、雨水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脸上,温暖而明亮。那一刻,仿佛能够感受到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憧憬在此刻交织。虽然环境变了,但那份对未来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改变。奉港中学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迁移,更是心灵深处对未来的期许和承诺。

离开时,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这所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舞台。它将继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在中考的早上,去做了一次航拍,校工在铺红地毯,老师站在校门口欢迎孩子。给孩子们加油打气。


拓展阅读:
一、小城故事
奉化中山公园,你逛懂了么?
文化人怎么样,站着把钱挣了
埋线减肥,最直观的感受:吃着疼
二、美食探店
CITY不CITY,兄弟俩逛吃奉化48小时

奉化不知名小吃图鉴5:老地方

奉化快餐:银河小海鲜

三、校园岁月
武岭学校的前世今生
从东方外国语到奉化高级中学
穿越百年,看奉化一中


↑ 点击蓝色字体,直接打开回忆片段

引用图片已经全部备注来源,自摄制图片不备注
引用图片来源自互联网、报社、官方刊物等公开渠道;

写在最后:
  对于不曾离开的人,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那些曾经离开的人才会知道这一片市井之地的珍贵。无法复兴父辈们的荣光,但想尽力去留下这些不为人知的岁月长河中作为一个节点的事与物,哪怕是一张照片亦或者是一段文字。留住那一份充满市井气息的温暖。

关注我,转发我一起开启唠嗑之路




此处按一下,不会怀孕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用户,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还想看到胖子的唠嗑。请将“死胖子唠奉化”加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赞、点“在看”

奉港的孩子们看过来!
点亮转发出去,母校在这里!


死胖子唠奉化
如果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在你的记忆中闪闪发光,那么你的人生就有归途。那个地方叫家乡,那里有你的根,有你记忆中闪闪发光的东西。我的家乡叫:奉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