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化有几个词会被反复提起:锦溪、凤麓、龙津、锦屏、中山、惠政。特别是前几年房地产在奉化遍地开花,这几个词被格外频繁的被提起,对此产生了兴趣,隐约间感觉这几个词都指向了一个地方---锦溪。浅读奉化历史
按照之前的套路,应该要讲讲奉化的历史故事,但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奉化的城邦史记录的非常的枯燥和单调,简单来说就是:很笼统、很平淡。那奉化起源自哪呢?是不是城里厢或者北街?答案是否定的。奉化以前是属于鄞州,哪怕之前写的千年古村鲒埼也是古鄞州下面的亭,大约在夏朝建立的初期,古越人在此今奉化白杜建立堇子国,所以白杜才是奉化的发源地。来源:奉化博物馆 古鄞城沙盘
从沙盘再到现在的地图,打开一看就知道为什么白杜是奉化的发源地:沿河。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吞并、战争的到来,对于防守、避灾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奉化在古代一直在往山区与河流交接地发展。在翻阅奉化历史的时候,翻到宋朝奉化县城图时我看到左边标注着三个字“西锦溪”,这是不是锦溪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不太敢确认。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说说。
来源:个人图书馆 《中国城池史》
而以锦溪为中心,发展而来的奉化几大核心区,大概是在民国到建国初期前后开始形成并发展开来。
来源:FM994奉化广播
之前在写《奉化第一顶流公园--中山公园》的时候,余秋雨在《奉化锦屏山》中就有描述从中山图书馆出来去锦溪边上的革委会食堂吃饭。在奉化县政府成立之前,其实锦溪周围已经是奉化政治、生活的中心。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现在的锦溪其实并不长,3公里不到,最后汇到奉化江,最后汇入甬江入海。就是这3公里左右的流域几乎汇聚奉化近百年的辉煌。
锦溪现在汇入奉化江的口子边上建起了小区叫:广平小区,在奉化也算是比较老的小区了,但是在当年可以算是没有电梯的楼房里天花板一样的存在。至今看起来依旧很不错。来源:我们市井的故事567 2011年摄
但是在这个入江口上还有更辉煌的曾经----奉化食品厂。之前在写《奉化酿造厂》时描述酿造厂和老大桥居民的关系:家里多少认识几个在里面工作的人。而食品厂则是:家里有多少人在里面工作过。
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这里生产出许多奉化人餐桌上的美食,并且食品厂经济效益较好,巅峰时期的奉化食品厂,几乎是奉化经济的半壁江山。奉化食品厂一年四季生产时令的农副产品,生产效益好,又有定点的农产品基地、产量稳定,质量非常好,也是出口创汇大户。1988年,奉化黄桃罐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而奉化80后对于黄桃罐头的固定印象就是来自这里。对了,那个时候的黄桃罐头用的是和现在娃哈哈八宝粥的一样的手法,里面不含一点防腐剂,放几年都不会坏。老照片中灌装车间里的女工们现在也都是奶奶级别的人物了。“爷爷奶奶激情燃烧的岁月”最能概括当年食品厂的工作氛围和场景。什么摸鱼、什么职场PUA、什么躺平,不存在的。那是个有人情味的职场,像宗庆后一样的厂领导,不能说比比皆是,但却也不罕见。也正可能因为如此,所以无比怀念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在网上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想要的照片,很是遗憾,但确实是儿时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如果有存照片的朋友请发我,我更新一下。一幕是公园路和南山路交叉口上交警指挥交通的照片。儿时,经常看到在这个十字路口中间有个高台,边上有个岗亭,交警在那指挥交通,那标准的姿势一个字“帅”。可惜在网上没有找到照片,如今再也看不到那么飒的交警,还有那如同教科书一样的手势。
还有一幕是原来电信门口的那个大电话机的模型广告,位置就是下图中的位置。一个巨大的电话机招牌。在那个固定电话都还没有进到家家户户的年代,能在家里安装上一个电话,那是很有排面的事情。
这一带还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东门口。曾经大桥镇的东大门。在这里聚集了奉化你能想到的所有元素:医院、车站、商场、景区、政府。在那个要致富先修路的年代,汽车站就是财富的集散地。而记忆中的汽车东站就在这里,因为人流太多还开了一个小号“市二运”也在这边上,宁波往返的中巴就在那乘坐。东门口可以说是曾经奉化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没有之一。岁月过去,老的候车大厅还在,但可能在今年也将成为绝唱。
原来繁忙的汽车东站已经搬迁很久,大巴运输已经被高铁、地铁、公交取代,汽车站也已经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的东门口,不再是那个人流密集、鱼龙混杂的交通枢纽,现在它有了一个新名字:东门广场。新广场占地巨大从天上看气势磅礴。
“宁波楼市大佬”在介绍东门广场时说:自从奉化设区以来,一直缺少一个排场大,有门面的广场。尤其是区政府面前,缺少广场,导致有点小家子气。为了向鄞州看齐,奉化在区政府面前新建了一个大型开放式广场。由于奉化区政府是东西朝向。所以该广场命名为东门广场。
为了排场去建一个这样的广场?区政府朝向命名?只能说不懂奉化吧。在写《从繁花落尽看奉化点滴》一文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加上网易大佬丁磊在互联网上的口碑不免可以折射出,奉化人要面子,但更要里子。为了一个排场去建一个广场这事几乎不可能,有懂的网友可以在评论区说说。
这一带另外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就是人民医院,奉化的80后大多出生于此。在方桥的宁波一院入住奉化之前,奉化人民医院就是奉化医疗的天花板。小时候只有病的很厉害才会去,每次进去闻着老楼里那个消毒水的味道小腿肚子就开始打颤。
来源:健康奉化
自1962年开始至今已经62个年头,院里的楼也逐步新盖了很多,虽然奉化人民医院至今还不是三甲医院,但是奉化人对于人民医院的信任,那是来自血脉根上的认同。
话回锦溪,在这条路上有些人走了,有些人又来了,斗转星移间,似乎一切都不一样了,但是漫步锦溪,沿河的几十棵古树静静的矗立,看着云卷云舒,看淡时代的变化。
如果锦溪是奉化核心的发源地,那么这些枫杨、梧桐就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奉化的岁月变迁。
300多年的时间它们就这样矗立在锦溪边上,好想采访它们,让它们给说说奉化的岁月故事。
其实这里一带还有一个中山公园是大多数奉化人都绕不开的记忆片段,之前写过一篇很详细的文章《重游|奉化中山公园》实在是讲的太详细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点击蓝字跳转可看。
锦屏山和锦溪形成了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就是北街的入口,从南山路到北街入口的这一段锦溪可以说参天古树环抱是锦溪最美的一段。而到了北街入口这里,锦溪之美达到了巅峰。每次过来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又不一样的美。随手拍的调整下颜色就很出片,不过太懒了,就调了几张,有想要原片的私信我,发给你。
沿着锦溪北岸前行,北街的入口很有意思。依稀记得这里曾经是一家小店,但是随着私家车的暴涨,北街路口的这一小块平地成了小型停车场,经常停满了车。
一看北街的建筑就很有感觉,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风格。有着岁月的美,迎来送往过很多人,必然发生过很多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不仅有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三十几年前“北街阿五”的故事,在口口相传间,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说是“传说”,不如说是“小说”。不变的还是锦溪就这样缓缓的流着,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那锦溪或者说北街最牛的传说是谁呢?
胡华,对于99%奉化人都很陌生的名字。在写《百年名校,奉化一中》一文时,第一次在史料中发现这个名字。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今天的学者们称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还有一个更贴近奉化的身份,奉化一中老师、奉化北街人。奉化统战之前出过一个文章《乡贤说党史|父亲的故事: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虽苦犹乐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春节家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可以搜索到。一句北街传奇,想必是对杰出乡贤最高的褒奖。北街上可以找到很多手工艺的店,比如蜡烛、箍桶、百口铁等等。这些店随着惠政路的拆迁升级现在在奉化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在路边看到一个池塘,真的好美,绝对是以前大户人家才有的配套,在周围找了一下也没有介绍什么的。有知道这个池塘故事的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锦溪在这段呈现出一种翠绿色,沿河北岸布置了很多洗衣、洗菜的平台,奉化老人称这样的水洗衣服很舒服。
锦溪上有数个这样的储水坝,将锦溪水一节节的存起来。
小的时候没见过瀑布,老爸就带我看这个,说瀑布就长这样,瀑布是在山上,所以小时候对于瀑布的所有想象都来自这里。
一边是翠峰绿水,一边是密密麻麻的房子,人与自然冲突又和谐的一面在北街展现的淋漓尽致。
新建唐寺·北山禅寺
沿着锦溪溯流而上,就来到了北山禅寺。传说后梁时的布袋和尚常来寺里结夏安居,并给大众讲经说法,此处距弥勒根本道场岳林寺不远,距离布袋和尚的舍利塔更是只相隔了一个锦屏山,亦是布袋弥勒应迹之地。
根据宁波市佛教协会介绍:北山禅寺,在历史上数度改名,据《宝庆四明志》载:“广化院,县西北三里,唐大中二年置名正化,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额,常住田三十三亩山四百三十三亩”。此志与《延佑四明志》均把此寺归为律院。不过,在《延佑四明志》中,此寺名为“北山广化律院”。
据《奉化县志》,唐大中二年(848),六祖惠能第10代嫡传弟子维净初建,名正化院。
宋仁宗时,曾御赐袈裟、藏经等。宋治平元年(1064)(有志书做二年),浙东高僧见心和尚改广化院。南宋嘉定六年(1213),住持道圆和尚重建山门,扩建殿宇、厢房等。
北山寺的位置和环境那只能用一个“顶”字来形容,寺院在城区北街上宋之间,坐南朝北,背山临水。青山郁郁,流水澹澹,环境甚是清幽。山名北山,山有两峰,与华顶并峙如三台然,故亦名三台山,旁为凤山,岗峦秀拔,形如翔凤;前有小溪水穿流,溪名北溪,又名锦溪,源出曰岭,自西向东,斗折蛇行,民国名士胡行之有诗云“万木青如锦,一溪碧自流”。然而北山禅寺的命运多舛,屡毁屡建、兴衰更替。元朝时,有藏经2800多部。明代时,浙东高僧,人称活佛的飞翰和尚,曾寓居于此。清康熙十五年(1676)大火,烧毁殿堂、法器、经籍无数;嘉庆间,张坦亭妻方氏,赡田七亩三分。据《奉化县志》载,在“改广化院后改今名(北山讲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信众在原址上建起殿堂,恢复佛事活动,其时规模虽小,但香火已很兴盛。1990年,经政府部门批准,北山禅寺正式成为佛教固定场所。
1997年,心罗法师出任北山禅寺监院,发心要将千年古寺恢复元气,修整一新。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他计划在寺前荒芜土地上重建梵宇,恢复昔日辉煌。2001年,在善男信女的支持下开始建造。
2005年在修建中的北山禅寺 来源:宁波市佛教协会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山禅寺是在2019年完成上梁,建立于唐代的北山寺终于在这个和平、开明的时代重新开始弘扬佛法,净化世道人心。不知道是因为交通不便还是我来的时间不对,寺庙的人很少,但是春节点起来的巨型蜡烛汹汹的燃着。本着不拍寺庙、佛像的规矩,拍了几张很有网红潜力的照片就走。
比如这个墙窗,在杭州的法喜寺、灵隐寺那都是排队拍照打卡。
在北山寺门口的锦溪上有个桥,桥头开了一家咖啡店叫:北隐。咖啡店的探店帖会在最新一期的《奉化不知名小吃店图鉴四之咖啡、甜点》来发布,真的探咖啡店太费钱了。
而“北隐”这个名字真好,想必是取自:北山隐隐寺亭亭,月殿云扉画掩扃。又有坐标又有画面的名字。上宋村,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大唐名相宋璟曾孙宋嗣宗,唐天佑四年(907)从河北邢州南和县出任奉化县令,家于县东迎恩坊,其八世孙臣时迁北山文昌桥,十世孙廷鸾始居今之上宋。上宋村先后有十五位之多的宋氏后裔被载入明清两朝的邑志,如南宋时兄弟进士宋炳和宋洎,大明兵部右侍郎宋琰,明成化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的宋旭等。其实分不太清楚外应和上宋的位置,但是过了桥,理论上就是上宋了。小的时候经常来这一带玩耍,长大后10几年间也没来过几趟,最近一次应该是陪着归国的大哥溜达走到上宋感叹故土难离,然后大哥头也不回的出国好多年都没有回来。
上宋在锦溪的南岸,山跑到了锦溪的北岸。沿河而居的古人在锦溪上搭了很多小桥。天宁桥,是锦溪源头最后的一座桥,下方的池水有2米左右深。小时候喜欢从桥上跳下来。现在想想胆子还是不小的。
上宋印象最深的是一棵古树,当时它就孤零零在路边上,10几年没见,再来发现已经被房子包围。
相比之前灌木丛中一棵巨树,现在村里把古树用围墙圈了起来,立了碑,从碑文中知道,这棵500年的古枫香树是浙江第一。
古树的北侧就是锦溪的源头,是个不深的池塘,水面比印象中的大了不少,但是水质不错很清一眼看到底,记忆中似乎水还要再深一点才对。锦溪就是从这里,一节一节的顺着地势往下流,沿着村庄,穿过青山,抚育着周边的村庄。围绕着锦溪建立了大桥镇,衍生了奉化县,成立了奉化市,变成了奉化区。镇县核心·奉化城里厢
奉化人对于城里厢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有人喜欢那的人文风情,但更多的人抱怨生活的不便。城里厢是奉化最早的核心,奉化县学坐落于此。之前写奉化一中的文章《百年名校 奉化一中》和中山公园的游记文章,史料中频频提到这里,因此放在最后来讲。
原来的奉化一中老校区,经过翻新,其实看不出这是有个几十年历史的老校区,一切看起来都很新。
一中老校区起先是给到了锦屏中学,现在已经是锦屏中心小学。里面的校舍基本没有变化,就是做了翻新,图书馆也还在。
其实学校一带已经拆的七七八八,但是幸运的是县学和凤麓别墅的几个老楼被保留了下来,也是这几年文保、文旅开始深入民心,摆上了发展的议事厅。
我妈说我出生的时候就住在凤山下的海军宿舍,我拿航拍的照片给她,但她说啥也都没有认出来原来的楼在哪。
第一次沿着东门路往东走,是来找寻那个传说中的三眼井大饼油条,公众号的另外一个主线是奉化小吃店探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从东门路拐到南大路上一下子这房子,这街景一下倒退了30年。
之前写千年古村鲒埼的时候就发现,古宅基本很难保留下来,但是古井却可以源远流长。南大路上的三眼井在奉化老一辈的心中那是地标一样的存在。
县前街上的门楼应该算是城里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凡网上提到城里厢这个建筑基本都在。而这个门楼的故事却没有查到。
老街上的房子,有灰砖的,有木制的,还有灰砖+木制的。奉化原来还有一个光明社老宅,现在估计只能在这里看到了。
老的板楼其实在奉化不少,比如庄山小区,但是没有城里厢的板楼那么有时代感,旧和时代感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设计风格,而这些设计建筑风格,不因时间过去而老旧,反而显的稀缺。
漫步的终点也是起点---区政府。城市的发展的决策者和引路人们在此做出决定。奉化的变革像一个巨大的棋盘,在一点点的被重构,被刷新。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在缅怀那个旧的年代,同时也在期盼新的时代。希望生活过的更好,希望明天更美好。
整理了一下这次拍的东西串了一个小视频
《探店|奉化不知名小吃店(二)》
《探店|奉化不知名小吃店(一)》
对于不曾离开的人,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那些曾经离开的人才会知道这一片市井之地的珍贵。无法复兴父辈们的荣光,但想尽力去留下这些不为人知的岁月长河中作为一个节点的事与物,哪怕是一张照片亦或者是一段文字。留住那一份充满市井气息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