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余启泓
幼稚单核细胞:其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凹陷或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成丝网状,核仁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和空泡。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46。
浆细胞:胞体大小不一,直径8~15μm(小者与淋巴细胞相仿),常呈椭圆形。胞核圆形,较小且偏位,占胞体1/3以下,有时可见双核,核染色质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核仁无。胞质丰富,常呈深蓝色,不透明,常有较多空泡(称为泡沫浆),个别胞质均呈红色或胞质边缘呈红色(分泌粘蛋白所致),核旁常有明显淡染区,偶见少许紫红色的颗粒。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48。
原始细胞: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较少,呈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在近核某处浆色较淡,颗粒无或有少许细小颗粒。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41。
环形核粒细胞:指胞核呈环形,这往往是由于杆状核肥大,使得杆的两端紧密接触所致。见于化疗后、放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P8。
巨晚幼粒细胞:胞体巨大,直径可达30μm。胞核粗大,肿胀,核似巨肾形,核染色质疏松,胞质丰富。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实用血液学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P41。
豪焦小体(H-J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出现圆形暗紫红色小体,直径1-2μm,数量不等。现已证实它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的核残遗物。
实用血液学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P39。
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40~70μm,有的可达100μm以上,胞体常不规则,胞膜完整。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块状或条状。胞质极丰富,呈淡蓝色,充满大量较细小、大小一致的淡紫红色颗粒,胞膜完整。有的细胞质边缘无颗粒而呈淡蓝色的较透亮区,形成外质,而内质充满颗粒。在血膜厚的部位,颗粒非常密集而使核、质很难辨认。有时颗粒型巨核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应注意与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加以鉴别。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49。
线索细胞: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特纳菌或厌氧菌形成,细胞边缘锯齿状,核模糊不清,细胞上覆盖大量杆菌,表面毛糙。
体液细胞学图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P143。
曼氏迭宫绦虫卵:呈椭圆状,两端稍尖,浅灰褐色,大小为(52~76)μm×(31~44)μm,一端有卵盖,卵壳薄,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和数个卵黄细胞,容易同肺吸虫虫卵混淆。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P237。
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化是腺癌细胞的重要特征,腺癌细胞具有八大特点,巨大核、云雾状胞浆、腺腔样排列、大分泌泡、低分化、多核和畸形核、单核细胞样变、粘连现象和糖原染色(PAS)强阳性等。
浆膜腔积液细胞图谱新解及病例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