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庆期间餐饮迎来消费热潮,多地、多品牌增幅暴涨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国庆7天,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较2019年同期增长7.9%。
携程数据,国庆假期第一天多地景区门票售罄,国内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7%。
“一位难求”“一票难求”,网友直呼,“预约不到”“餐厅排到吃不上饭”。
10月1日,长沙五一广场人流 来源:小红书用户分享
这个黄金周,餐饮行业也迎来一波增长。无论是热门旅游城市景区餐饮,还是头部餐企,都实现“翻倍增长”。
美团数据显示,国庆前5天,餐饮堂食消费日均值相比2023年国庆假期增长33.4%。
分消费时段来看,夜间时段消费较2023年假期增长44.8个百分点。
10月7日据美团发布的“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服务到店消费同比增长41.2% ,上海、北京、成都、深圳、重庆消费规模位居全国前五。其中,游客日均消费较上年假期同比增长69.6%。
国庆期间的武汉户部巷步行街 来源:小红书用户分享
据悉,国庆期间上海线上线下消费实现676亿元,同比增长3.2%。上海市线下餐饮消费80亿元,同比两位数增长,正餐此次也实现了增长;
杭州市消费客流同比增长1.3%,实现餐饮消费25.89亿元,较节前大幅回暖;
四川省重点监测的139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12.9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6.7%;
成都市重点监测的11家重点餐饮企业,实现餐饮收入9699.45万元,同比增长14.07%。
成都、重庆等热门商圈餐厅,都要排队1—2个小时等位。
国庆当天全国海底捞火锅门店共计接待顾客超190万人次,同比去年10月1日增长超5%。
国庆期间,喜茶全国门店增长明显,多家门店销量增幅超600%。除城市商圈外,景区门店也增长显著。
甜啦啦近50家门店国庆期间齐开,超10+热门旅游城市营业额同比增长超500%
其中云南、贵州、四川及黑龙江等热门旅游城市新开门店营业额日均超万元。超10+热门旅游城市营业额同比增长超500%。
喜茶门店场景 来源:小红书用户分享
2. 海底捞6天接待顾客超千万人次,多家火锅品牌实现增长
海底捞后台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前六天(10月1日—6日),海底捞全国超1300家门店共计接待顾客超1000万人次。其中,10月1日当天全国海底捞火锅门店共计接待顾客超190万人次,同比去年10月1日增长超5%。
伴随高涨的出游热潮,北京、西安、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旅游城市的海底捞火锅接待量均刷新年内最高单日数据,部分门店迎来历史最高单日客流。
与此同时,海底捞外送也迎来订单高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假期大家的用餐时间往往不固定,为了让顾客们能够“随时随地海底捞”,多地海底捞外送将营业时间延迟至深夜。后台综合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全国海底捞外送订单量环比节前销量增长超60%,成都、天津、杭州等热门旅游城市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
除了海底捞,呷哺呷哺和怂火锅国庆也实现大幅增长。
“国庆当天客流量同比增长14.8%;广州、深圳区域客流同比增长50%以上;国庆期间北京市、石家庄市、湖州市三地新开店+焕新店3家,单日翻台率达到6.5翻”,呷哺呷哺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国庆首日九毛九集团的怂火锅全国79家门店总营业额超472.1万元,总接待人数约为4.5万,排队总人数超1.3万。
据悉,其中深圳龙华壹方城店营业额最高突破12万元,除锅底外统计出最受欢迎的菜品为鲜切黄牛肉,售卖约一万份。
当然,除了火锅赛道,茶饮、湘菜也迎来顾客盈门。
3. 九毛九、呷哺呷哺、海伦司港股市场仍跌超20%
国庆假期,餐饮消费“火”力全开。但国庆节的消费热潮没有打动港股市场投资者。
据悉,港股市场餐饮行业板块跌超10%。其中,海底捞跌13.68%;九毛九跌22.56%;海伦司跌24.81%;呷哺呷哺跌23.21%。
消费市场热火朝天,资本市场却一片冷清,餐饮行业为何“冰火两重天”?
“十一”期间,餐饮行业整体市场较去年实现较大增长,但整体市场的增长不能掩盖餐饮从业者的焦虑。
因竞争加剧,国庆期间餐饮业品牌端表现相对疲软。开源证券指出,根据久谦数据,正餐方面,国庆前五日,海底捞的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20.4%;咖啡茶饮方面,喜茶、Tims的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同比-57.1%、-25.1%。我们认为主要因为餐饮门店供给的大幅增加,导致客流被分散。
当下,餐饮业内卷已经十分严重。餐饮行业增收不增利已成很多品牌常态,经营者现金流承压。
中国烹饪协会分析称,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剧是造成目前餐饮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几大因素。比如,今年以来,呷哺集团采取了主动降价的措施。
餐饮市场“洗牌期”已至。面对“增收不增利”“经营压力加大”等行业问题,品牌不得不改变路径依赖,寻找新的解题思路,从淘汰赛中突围。
不少品牌主动调整定位和店型,拥抱更高频的消费模式。还有许多餐企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利用外卖、短视频、直播、淘宝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多方式推广、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