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无效内卷,咖啡馆必须学会错位竞争!

美食   2024-12-23 22:18   浙江  
写这篇内容之前,先聊一聊咖啡人的通病。
前两天吐槽君又被小红书的咖啡类读者整破防了。
之前吐槽君写了一篇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日本那么多自家烘焙咖啡馆”的文章,原本想讨论中国的咖啡文化氛围不如日本浓烈的原因,结果被部分评论者引导至数据和技术细节上:“你有数据吗?”、“中国咖啡馆肯定比日本多”,以及“中国自家烘焙咖啡馆少是因为SC证”。
第一个问题,谈论咖啡馆多少的数据问题。
吐槽君认为,单纯的数据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姑且不说日本因美军驻留70年而对西方文化和产品高度接受,单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中国的咖啡馆总数超过日本很正常,但关键在于人均咖啡馆数量。
“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词,吐槽君想表达的是相对的结果,而非简单的数字比较。
结果出乎意料,部分评论者执着于绝对数量的数据对比,忽视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这种做法反映了咖啡行业内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分关注表面现象,忽略了深层次的原因,对细节过于执拗,忽视整体逻辑。
数据只是表象,如果不关注其背后的逻辑,获取数据的目的也仅仅是了解表面信息。
第二个问题,就是咖啡行业烘焙缺少证书问题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人将自家烘焙数量少的问题简单归结为SC证的问题,仿佛SC证成为了阻碍咖啡行业发展的一座大山。
可事实上,中国大陆的咖啡发展不过二十多年,在瑞幸咖啡出现之前,早期零售主要以线上为主。怎么可能一蹴而就,让咖啡馆遍地开花?因为有些人开始喝咖啡了,中国的咖啡文化就无中生有源远流长,门店数量追英赶美,自家烘焙数量遥遥领先了吗?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何存在“日式直火烘焙”风格,却没有类似的中式咖啡烘焙风格?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不足,总有人忽略事实,想一口吃成胖子。
诚然,无法在店内合法销售自家烘焙的咖啡,看起来是阻碍咖啡普及一个障碍,但SC证主要是针对线上线下零售产品的证书,即淘宝、天猫等平台销售的产品所需的证书。对于店内提供的现烘焙咖啡产品,只要遵循营业执照的规定就不会出错(注:通常情况下,店内生产的咖啡豆不具备对外销售资质,想销售自己烘焙的产品,可以选择挂靠烘焙厂,自己去厂里烘焙)。
假设店铺可以贩卖自家烘焙的豆子
我们把脑洞开大点,假设店内烘焙咖啡完全合规合法,这种模式也不一定会成为主流。想教育消费者喝咖啡,甚至购买咖啡豆,需要强大的文化背景支持,除了被驻军和殖民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外,通常国外饮品很难原原本本替代本国传统饮品的地位。
另外消费者购买自家烘焙咖啡豆的缘由,往往是家里有咖啡设备,才会保证消费者购买咖啡豆,从而了解咖啡产品,而不是因为咖啡馆有了产品,消费者就回来购买

葡萄酒和威士忌再好,国人心目中的酒桌佳品仍然是茅台;精品咖啡虽好,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选择还是各种甜水和茶。咖啡人自己学了一两年都搞不明白的精品咖啡,又怎么可能让消费者喝几杯就能无条件接纳呢?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咖啡行业就没了希望,咖啡馆就永无出头之日。毕竟在过去这些年里,中国咖啡产业整体呈稳健增长态势,人均消费量也有明显提升。
如果都按照咖啡人一杯杯喝出来的方法,去劝导消费者,那以目前国内人均咖啡消费的数量,显然挖掘不出巨大的中国市场。咖啡市场想发展,差异化跟错位竞争是咖啡馆想突围与发展的最快之路。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聊聊咖啡馆的错位竞争
前面说了,咖啡人总喜欢拿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说事情,而忽略背后的逻辑。所以这里先解释一下,这篇讨论的是咖啡馆的概念模型。大家不要狭隘的认为,咖啡馆就是一个提供咖啡的地方,而忽略了其他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在之前的内容里,吐槽君也提到过,咖啡馆有许多人不知道的隐含假设。一家咖啡馆,除了咖啡产品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创新。而咖啡馆的主角,除了咖啡师与消费者,还有其他不被重视的价值。
换句话说,消费者去咖啡馆的目的,未必是去接受咖啡师的专业“教育跟洗礼”。消费者去咖啡馆除了品尝咖啡,更是为了享受愉悦的体验和社交互动。
错位竞争的品牌案例
因此,错位竞争可以围绕着几方面去做。1,提供不一样的产品,2,服务不一样的人群。3,关注消费者的体验全时段,同时找出能让消费者感知到最大差异化的地方。也就是围绕人,货,场进行拆解。
下面吐槽君从行业内外开始,举几个例子
1,货:提供不一样的产品。
比如小罐茶的产品路径,就是从传统茶的赛道独立出来,主打的全品类茶叶与礼品组合,从而提供不一样的产品。
也许有人会问,都是茶叶,小罐茶的茶叶有什么区别?在小罐茶之前的茶叶品牌,往往以产地品牌为主,主打一个各有千秋。而小罐茶的出现,同时通过礼品赛道,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截然不同的茶叶品牌形象。
在咖啡行业,这样的品牌最典型的莫过于三顿半,永璞,用差异化的产品加上视觉的优势,以及情绪价值,吸引刚入门,对咖啡有需求,有轻微品质要求,但是够不着精品咖啡的那一类群体。
2,人:服务不一样的人群。
这些年最成功的案例,可能莫过于pdd了。pdd关注对品质需求不高,对价格敏感的消费群体,为许多消费者提供了便宜的白牌和厂牌。
尽管在经济下行的阶段,pdd却通过足够差异化的定位,在电商的竞争中,用一些足够“低下线”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壁垒。
这在咖啡行业,可以理解为瑞幸和库迪,吸引白领消费群体。瑞幸的深度文章,可以阅读:瑞幸咖啡的9.9元“阳谋”
当然了,有些充满智慧的咖啡人可能要问了,不一样的产品,和不一样的群体归根结底不是一件事情,就是咖啡的创新吗?其实很多东西看似相同,但是可能出发点完全不同。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企业能力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3,场:关注消费者在店内的体验全时段体验。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海底捞,以及网易亚朵。海底捞不刻意拼口味,而是拼服务,这点大家众所周知,就不赘述了,而网易亚朵则关注消费者的全面入住体验,大家可以看这张顾客旅程地图。
在咖啡行业,如果要关注用户的全时段体验的内容,可以参考前期的星巴克。
星巴克最初围绕第三空间与社交场景进行延展,跟美国主流咖啡馆进行错位竞争。而后星巴克在大陆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把一批创业者拐偏,让当时很多人对咖啡馆的认知,局限到了“咖啡馆不是喝咖啡,而是谈事情的地方”。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开咖啡馆的商业环境,也不具备做好服务和体验的条件,只是很多人羡慕星巴克的生意好,却忘了他有足够的品牌势能,同时对服务体验做的足够细致到位。
错位竞争的核心是拆解
错位竞争,也就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在于拆解业务模块。
比如说咖啡馆的业务,可以围绕产品+服务进行初步的拆解,而产品可以围绕咖啡业务与非咖啡业务进行拆分。而咖啡业务还能围绕创意咖啡,传统意式咖啡,以及精品咖啡进行开展。而精品咖啡可以围绕产国,处理法,品种,烘焙度,以及烘焙方式的差异作为细分。
只要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拆解方法,永远会有新的思路出现。但切记不能太细,细了消费者不容易感知出来,其次也没有太多耐心来接受你的“教育”和不同。
之前说过,咖啡馆的消费群体也可以有多种拆解(具体可以看过往的内容:创造不了价值的咖啡馆,往往都活不长久)。咖啡馆在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对应进行调整,但是洞察千万要细致,有足够明显的优势,才能支撑自己发展下去。
不是每条路都有机会
比如说,很多“网红咖啡馆”通常吸引年轻有颜值,喜欢分享传播的女性消费群体来消费。但这里,吐槽君要说一句大实话,吸引年轻女性群体可以,但别一股脑儿围绕女性本身去做文章,做一杯女性友好的创意咖啡。
女性友好是结果,但唤起女性购买,还需要围绕各种场景和产品进行深挖,如果咖啡和女性没有强关联的基因,都是白搭。
宽泛的概念往往会出现每个方法看起来都对,但是做起来都奇奇怪怪的路径。说起来,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路上要遇到什么坑。
消费者喜欢自我标榜,但是不喜欢品牌和门店的自我标榜和过于生硬的赞美;消费者不喜欢品牌的说教,去告诉消费者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同时消费者也不喜欢被贴标签,被划归一类群体,以及许下某些无法兑现的虚假承诺(比如道道都好吃,款款都好喝)。
咖啡馆要学会取舍
对咖啡馆,以及咖啡品牌来说,自身需要有常识,但更要贴合目标客群的需求,对客户群体的选择,建议找出三类群体为主,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包含全客群。
这里延展说一下。做高端玩家的生意,就要有真正无可替代的价值,做发烧友的生意,或者入门发烧友的生意,就要面对各种吹毛求疵,或者各种固执的谬误认知。做颜值做女性经济,就要放弃专业的光环。
而对很多传统咖啡人来说,可能是不专业,毋宁死,其实专业才是死路一条。
总结:
综上所述,咖啡馆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错位竞争。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不同的人群以及关注消费者的全时段体验,咖啡馆可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核心还是在于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持续创新和服务优化。
吐槽君的碎碎念

核心还有一点,

先学会破除执念。

别把自己的认知和所谓的专业,

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毕竟,咖啡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喝咖啡的吐槽君

咖啡吐槽君
这是一个一本正经而又喜欢胡说八道的咖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