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瑞幸咖啡破万店了,吐槽君一直没想到要如何展开讲讲这件事情。
万店这件事情,在餐饮行业都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但是瑞幸咖啡的万店,却没能让人有种兴奋的感觉。
照理说,万店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至少有很重的分量和话语权,可吐槽君反而觉得,瑞幸咖啡没啥大的存在感。
虽然瑞幸在多方面遥遥领先咖啡行业,但是并不是一个行业大哥的身份,去带领着行业走向更好的位置,给行业发展指明一条可以复制模仿借鉴的道路。
当然了,要说咖啡行业内,其实也没啥大哥,因为星巴克是外来的,其他几家但凡上规模的咖啡品牌,要么精品咖啡所鄙视的,要么各种问题。
说回为什么吐槽君不觉得,瑞幸咖啡为什么没大的行业存在感。
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瑞幸咖啡的打法,是基于信息化的基础,以数字化作为品牌运营的核心,不停地推出产品,进行传播,可以说,这是属于“信息文明”的玩法。
而咖啡馆的创业者们,很大程度上还是经验主义,还处在主理人开了家咖啡馆,靠着自己的情怀与匠心,就会客如云来的幻想之中,既不知道如何去吸引客户,也不知道如何提升效率,运营自己。
可以说,咖啡行业的某些认知,还在“手工业文明”的地步。
在行业认知普遍处在手工业文明的情况下,过于高维的打击,往往让人看不懂,也学不会。很多咖啡人可能就一句,“人家是披着茶饮外壳做咖啡的”,就一言以蔽之,然后放弃思考了。
然而,在实际上,瑞幸的打法和玩法,热衷于圈子和打比赛,动不动杯那么几次的咖啡人,大概率是完全看不懂的,也学不会的。
而在行业内,瑞幸不算是一个大哥,反而也算是一个外来物种“大割”。
首先解释一下,“割”在某种程度上(在本文的语境下),是一个相对中性词。只是割的过程,手段,和目的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而“割”大致可以分为,大割,中割,小割。
为什么瑞幸是大割?
因为大割割同行。
前两天朋友和吐槽君说起来,在他们当地的咖啡馆周围,大比例会有一家瑞幸咖啡。听到这个事实后,吐槽君顿时觉得,瑞幸咖啡的打法,有些过于不讲武德了。
因为在一个增量市场里,瑞幸是踩在同行背上过去的,用优惠券和低价吸引消费者扩大流量,同时阻隔竞品发展,颇有一种千米之内,同行不生的感觉。
咖啡馆能活下去,本就需要消费者进店消费,不管是咔咔咔咔拍照,还是冒着被咖啡师鄙视,翻白眼的情况,进店喝杯“风味”十足的手冲咖啡(以上仅为夸张说法,相信大部分咖啡馆不会存在这种鄙视客户,鱼目混珠卖香精豆的问题)。归根结底,都要靠消费者数量乘以单价,把这个门店撑起来。
可以说,咖啡馆前期的种子用户积累,是很困难的。
然而瑞幸的出现,前期吸收需要咖啡提神的刚需客户,后期吸引奶茶客户,加上持续传播声量,久而久之,就没人注意小咖啡馆了。同时,小咖啡馆就陷入了一种困境,咖啡搞低价没人来喝,品牌差异化,是不存在的,而外卖渠道也失去了优势。
看起来瑞幸推低价没错,人家能撑得起来,但是在瑞幸边上,同行所产生的价值和客户,都被瑞幸割得差不多了,而咖啡行业接下来,差异化也就基本上没有了。
那么接下来,可能有人要问了,什么是中割?
瑞幸前创始人那套,就是中割。
说直白点,也就是专门盯着一波“怨种”割,用加盟商的钱,做自己的事情,这点对于库迪咖啡的曝光,网上大家看看就知道。
当然,中割也可能是某低价咖啡,门店模型一直在保本线上下徘徊。咖啡在县城小地方想做出生意,光靠低价是不可能的,但是经不住加盟商已经入局,更有一些加盟商,是从之前某品牌的加盟商转换而来。
如果咖啡的市场增量在这一两年内得到大爆发,那中割的品牌或许能得以存活和发展。当然,吐槽君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库迪什么时候能把创始人踢了,什么时候就能得到健康发展。
最后,什么是小割?
当然就是以专业标榜自居,怂恿人开个不会赚钱的店,然后买一堆格外昂贵的设备进店,以及鼓动人去上一堆看起来有含金量,其实很基础的操作课程,从中赚取一部分差价。
那这样的割,说到底,就是小割。
前面说了,“割”在文内,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赚取自己应该赚的钱,能把市场做大,帮助从业人员,那“割”也就割了。但往往事实却是,游戏变成一个零和博弈,一家的赚钱,是建立在多家亏钱的基础上。
这样的玩法,不是内卷,是真损。
吐槽君的碎碎念:
不小心这个月写多了
大家将就着看吧。
希望行业内的人,
多一点商业思维,
少一点自以为是的匠人精神。
——喝咖啡的吐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