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天价豆,云南咖啡的真正玩法应该是这样

美食   2024-08-10 14:54   浙江  

这两天吐槽君在朋友圈,陆续刷到了巴拿马天价竞标豆的消息,有好几个朋友在转发天价咖啡的时候,纷纷表示已经喝不起了。

对应观点,吐槽君在《6000块的天价瑰夏,不是割韭菜是啥?!》里讲过。吐槽君觉得,咖啡作为一个没有太大附加值的农产品,且难以存放超过一年时间,高端咖啡豆并不具备收藏流通炒作的潜质。天价咖啡豆不是让咖啡产品高端,而是欺负有些咖啡人没见过世面,喜欢跟风,人傻钱“多”被割罢了。

但凡事喜欢多问一个问什么的吐槽君,反而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巴拿马咖啡会在短短十几年里,从咖啡第二梯队跃迁到咖啡产区的头部?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是云南咖啡,应该怎么样发展?

这里先给不了解背景的读者普及一下,在12年前,吐槽君刚开始接触咖啡的时候,商业风味咖啡,也就是各种蓝山风味,曼特宁风味,摩卡风味还在流行。那时候瑰夏才崭露头角,最贵也才300一公斤。

记得那个时候流行的一王一后,是牙买加蓝山跟夏威夷可娜,当时耶加雪菲还只是西达摩的一小块产区,我们学习的还是田口护老先生的《咖啡品鉴大全》,以及深度烘焙,而且厌氧处理法和特殊处理法也没有诞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吐槽君亲自见证了国内从商业咖啡到精品咖啡的变化。

吐槽君当时之所以购买巴拿马,是因为看了韩怀宗写的《咖啡学》里,提到了一句,之前有人用巴拿马混充牙买加蓝山。这顿时激起了吐槽君的好奇心,于是买了一点巴拿马波奎特的水洗商业豆(巴拿马在国内并不多)。后来发现,跟蓝山差别不小。

再后来,就是瑰夏咖啡逐渐走红,以及慢慢的巴拿马瑰夏开始变得可望不可及,从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渐渐变成资本的产物,开始越发夸张,从大号耶佳雪菲,进化成了独立物种,慢慢“膨胀”了。

回忆写完,回到正题。

巴拿马咖啡的成功突围,其最重要的核心绝不在产品上,虽然瑰夏走红带动了整国咖啡品质的提升,但实际上是因为其背后资本家农场主们的远见。

之前吐槽君就提到过(《精品咖啡为何罕有“天价奢侈品”?》),巴拿马绝非农业立国,而是由运河运输物流,以及配套的服务业和旅游业,来支撑其国内经济。许多美国的银行家都在巴拿马有产业。这点比起苦哈哈的大部分中南美,非洲产区要好太多。

可以看看巴拿马的地理位置

这对云南咖啡有什么启示?吐槽君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云南咖啡需要搞明白,自己忙到最后,要做什么事情?达成什么目的?以及要赚谁的钱?

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亲自下场干事情的人,不要空谈,但是在关键时刻,仰望星空的人,才能真正指明方向。

这里吐槽君参考了对应资料——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1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报告》,对云南咖啡产业进行了系统的了解(阅读原文可以看到)。但报告看完后,反而感觉,仍然对关键点有所欠缺。

这里简单聊一下吐槽君自己的几个看法。

一,云南咖啡先要搞明白核心问题,是定位成中国的云南咖啡,还是世界的中国咖啡。

如果问题都没问对,那后面的解决方案等于做了也白做,如果只是内销为主,那其实考虑的是产业升级,以及如何让国内市场消耗掉云南咖啡的产量,并且能持续助力产业发展,升级。如果以出口为主赚外汇,对标的国家是什么,目标消费国家是哪里?如何提升品质,帮助咖农和国际接轨,就成了重中之重。

有些报导内容看着挺心潮澎湃的,似乎云南咖啡大有可为,但是实际上,我们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只关注到了发亮的极少数。云南咖啡不能看尖子生,要看大多数,要看中位数。

头部永远不缺卖产品的渠道,但是整个行业,乃至于整个产地要何去何从?并且云南咖啡的头部,也只是很多靠先天吃饭产地的普通水平,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说个事实。

二,云南咖啡想跑出来,要想清楚怎么样赚钱,赚谁的钱?

前面吐槽君提到,云南咖啡先要搞明白,究竟是做国内的云南,还是世界的中国咖啡。因为在宏大叙事下,再结合一点“中国特色”的前置形容词,反而容易让人迷惘,究竟云南咖啡处在什么位置,要做什么事情?有些形容词看起来似乎容易明白,实则对实际行动有迷惑性。

吐槽君认为,云南咖啡要赚钱,首先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其次,一定要走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径,最好能有服务以及云南特色的标签在其中。第三,一定要是以市场以消费者为导向,而非以产业为导向。

但是对于许多咖啡人来说,提到咖啡,就很难跳出咖啡之外去思考。因为这个行业过于垂直,使得很多咖啡人就想着怎么样在现有的专业路径上发展,而忽略了外面的世界。

而吐槽君为何认为,云南咖啡要做国内市场,做好深加工,做市场导向。核心问题,在于云南咖啡想在sca体系下玩出来,短时间有质变,很难。加上某些原因,云南咖啡内销的概率更高,同时国内巨大的市场,也能更好的支撑其溢价。关键的一点,云南咖啡也很难找到一个对标产地来超越,无论哥伦比亚还是巴西,产量和先天环境都远优于云南。

所以,云南咖啡要赚,就应该先赚国内的钱,靠国内的市场助力自己产业成熟,脱胎换骨。至于后面赚谁的钱,那是产业彻底完善之后的事情。

三,云南咖啡的产地要怎么样突围?千万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这里写点能落地的建议。吐槽君觉得,云南的咖啡想突围,甚至庄园生产者想突围,一定要盯着一点去突破,不要贪快贪多,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产地想突围,有这样几个建议。

1)处理法。

可以参考哥斯达黎加的发展模式,围绕处理法将咖啡做精,将某种处理法做成自己的特色标签。但步入别人后尘未必管用。

2)品种。

《2021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报告》里,好几次提到关于产地种植优质品种这件事情。以及探索有机种植和可持续农业实践,以提升咖啡豆的生态价值和市场认可度。但是吐槽君觉得,品种可以尝试,但是不要押宝在其中,反而可以考虑复合种植其他农作物。做细做深很容易,大力出奇迹即可,但是否能转化成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点存疑,毕竟不能因为你做出来,市场就会买单了。

3)性价比。

这点是很多人忽略的方面。看起来云南咖啡要被国人接受认可,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是拆解一下,单独说云南咖啡如何到消费者手中,就经历了产地咖农到生豆公司,到烘焙商,再到零售商或者咖啡馆,再到消费者手上。这条链路至少有四个环节,层层传递之后的产品,是否还保留最初的特性?感知是否真的足够强烈?这点未必如此。

最关键的,整个链条并不是消费者导向,消费者决定了咖啡馆卖什么产地的咖啡,咖啡馆决定了生豆商烘焙什么,生豆商决定了生豆产地种什么。咖啡的链路上,往往还是由卖方市场的审美导向需求为主,买方需求为辅。产地的生豆提供给生产商,生产商加工后再卖给消费者。这点就和特殊加味处理法一样,如果没人做类似产品,消费者绝对不会举着横幅在咖啡馆门口,说自己要喝特殊处理法。

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容易走弯路,也就容易搞明白,云南咖啡想突破,一定要找到市场需要自己的核心理由。

4)差异化。

对云南咖啡来说,尤其是产地而言,最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是差异化。但是差异化这个词汇,在咖啡人的眼里可能只是做不一样品种,处理法,但是吐槽君觉得,云南的咖农不妨在渠道,终端,以及服务上形成真正的差异化。

具体怎么做,比如产地对烘焙厂,对咖啡公司走量,对个人烘焙师提供微型定制服务,以及对个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价值。要盯着自己擅长的方面去做,不要局限,不要做窄。

四,云南咖啡的加工端和消费端应该怎么样突围?靠一杯杯咖啡卖,不现实!

这里吐槽君提个不一样的思路,云南咖啡想靠习惯培养,让消费者一杯杯喝出来,可能性很小。云南咖啡想突围与创新,靠区域品牌建立,文化推广以及市场拓展,让咖啡产品被更多消费者所认知,都是需要投入极大资本跟时间精力的事。

做推广,做品牌,还是做市场,升级产业链都是需要的,但都是供给侧的生产思维,云南咖啡想突围,需要找一个突破点,让消费者能和云南产生直接的链接,围绕饮品,产品的组合去创新。

顺便说一句,广东粤菜能在内地市场突围,大概率也是因为有茶餐厅和冰室的模式,加上香港文化的影响,消费者能一站式感知来自香港与广东的文化内涵。而云南独特的水果,食物+咖啡产品的组合,或许才是真正能吸引消费者购买掏钱的理由。

什么东西能代表云南?消费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其实未必是国产咖啡,喝咖啡的人未必有这种思想觉悟,支持国产咖啡,或者对一种咖啡从一而终。当然只喝瑰夏和蓝山装x的人除外。所以,我们思考不能站在产品的层面,而应该站在文化全局的角度去思考。

这时候,如果考虑做成集云南咖啡,云南好茶,云南鲜果茶为一体的云南饮品体验店,或者其他有云南特色的产品饮食门店,能代表云南文化,或许就完成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搞清楚卖给谁,又知道怎么卖,同时差异化具备了,还能进行突围。

最后总结一下。吐槽君认为,云南咖啡的发展,可以思考遵循下面的路径。

  1. 精准市场定位:明确云南咖啡是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内品牌还是作为国际品牌来发展,这将指导后续的产业策略和市场推广。

  2. 品质与品种优化:注重提升咖啡品质,种植优质品种,并探索有机和可持续农业实践,提升性价比,给中下游一个必须选择的购买理由,以提高云南咖啡的市场认可度和生态价值。

  3. 深加工与产品创新:发展咖啡深加工,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结合云南独有的文化和资源,如特色水果和茶,开发创新饮品组合。

  4. 差异化与文化体验营销:实施差异化策略,在渠道、终端和服务上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建立复合体验模式,传播云南咖啡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品牌吸引力。


吐槽君的碎碎念:

有些时候没办法抄答案
因为,不是什么问题
都会有现成的答案。
——喝咖啡的吐槽君

咖啡吐槽君
这是一个一本正经而又喜欢胡说八道的咖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