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咖啡行业未来的4个趋势!

美食   美食   2024-04-27 22:08   浙江  


前段时间,吐槽君刷到一条朋友的抖音视频,朋友认为,某m开头的咖啡品牌,有机会打败瑞幸咖啡。但是吐槽君觉得,这个观点像是精品咖啡行业的一厢情愿,毕竟人家瑞幸的规模体量差距悬殊,m开头那个品牌,还没有一战的资格,最重要的是,瑞幸用全自动机器,而m开头的咖啡馆,还是用的半自动机器。

或许有人会认为,全自动咖啡机意味着成本高,而半自动机器更有性价比。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想,把咖啡生产流程看成一件事情,那全自动机器的作用,就是更好的去解决咖啡生产的效率问题。

至于咖啡人更关心的咖啡的品质,文化,情怀以及赛事,在真实的商业面前,这些都不值得一提。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和大部分群体来说,咖啡说到底只是一个符号。

只不过我们可以往这个符号上贴各类标签,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便捷的或者业余的。只有理解接受这个事情,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不至于被情怀糊了眼。

今天这篇推文,吐槽君和大家聊聊咖啡行业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一,咖啡行业会迎来大发展,但是咖啡师未必会有再多的进步。

这几年资本对咖啡市场的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中国消费者对咖啡产品不再陌生,虽然对许多咖啡馆经营者来说,这个教育很痛苦。

当咖啡成为一个高频词汇,成为消费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时,咖啡行业的高速发展就不远了。但是咖啡行业不等于咖啡馆行业,更不等于咖啡师赛道。

咖啡行业的发展,等于咖啡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而未必需要独立咖啡馆与咖啡师数量的增加。

前者是工业,讲批量化生产与边际效应,目的是为了快速生产,可以批量化复制。后者是手工业,等于利用时间精力经验去生产一件件产品,与其说是卖产品,更多的是卖人的时间。

而当下,咖啡制作的门槛逐渐降低,全自动咖啡机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咖啡生产标准化的难度,可以说咖啡师的经验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换个角度说,在咖啡尚未被普及之前,咖啡的标签是情调,是专业,是文化,是慢生活,但是当咖啡普及之后,更多的标签成了提神,创意,出圈与改良。

举个例子,就像服装行业,在未工业化之前,做衣服的人可以是家里的女性,但是工业化初期,有了固定的裁缝,兼具审美和制作,还有一部分设计师的价值,但等工业化细分,流水线生产后,就成了设计师,工人师傅,以及极少数负责缝补的裁缝的各类职责明确的细分职业。

(流水线提高了效率,也加速了匠人的消亡。)

工业的发展,是效率的提升,是对手工业的淘汰。连锁咖啡品牌的扩张,在另一个层面上说,也是对咖啡专业,以及咖啡手工艺的否定。类比一下咖啡行业跟服装行业,咖啡是布,全自动机器是流水线,只有少数的研发和冠军选手是设计师,其他都只不过是有着设计师梦想的裁缝,还做着淘汰工厂的梦想。

靠技术吃饭的前提,是技术不会迎来毁灭式的降维打击。或者行业足够小众,过于复杂,难以量化需要依赖感官与经验,使得科技无法替代人工,或者人工足够廉价,没必要用机器替代。

然而对咖啡产品来说,不存在什么靠技术吃饭的说法,如果有人说,行业发展离不开咖啡师,因为咖啡馆的大量操作,需要依赖感官经验,难以量化且过于复杂。然而吐槽君觉得,那只不过是咖啡人的自欺欺人,味觉玄学也只是人为设定,虽然咖啡冲泡方式可能会造成咖啡口味变动,但是这点变动真的能支撑溢价吗?

换句话说,越发内卷的咖啡行业知识经验赛事,虽然依赖感官与经验,但好的感官就能带来咖啡价格和销量的翻番吗?能真正让消费者支付溢价,能为高价买单及复购?

如果不能,那知识经验感官技能只是手工业阶段的产物,无法在工业时代产生太多价值,那咖啡行业的扩张,必然会牺牲一部分旧有的事物。

二,咖啡会和生活越发融合,但是咖啡豆不见得迎来爆发式增长

之前文内,吐槽君提到,咖啡的本质是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想在生活中出现更高的频次,只有两种可能,一,大家都离不开专业咖啡师,任何活动都围绕咖啡馆去开展,不管聚会工作吃饭谈事情,甚至出现类似于家庭医生一样的家庭咖啡师项目。二,咖啡产品泛专业化,或是咖啡产品为了各种场景融合,而产生各种有咖啡元素,但是不怎么正宗的产品。

前一种设想在一些专业人士,或者技术派眼里,以及靠收割培训的人眼里,是喜闻乐见的,但却也明显不太现实的。

第二种可能对应了吐槽君上一篇推文文末的内容“奶茶行业爆发了,可是喝纯茶的人并没多起来,做纯茶的人依旧苦哈哈翻来覆去说自己的茶多少好喝。茅子价格起来了,可是年轻人却越发不爱喝白酒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去推销红酒,最应该推销的方式是什么?讲树种讲酵母讲风土?推杯换盏,伶仃大醉下,谁知道是哪口酒精让你上头?“


消费者在意的,未必是咖啡人所擅长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归存在鸿沟,有时候依靠产品本身未必会出圈。

前两天吐槽君看到一篇推文,说奶茶行业集体发力控糖,而在在咖啡行业,成了集体在牛奶上发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

因为在消费者的认知里奶茶是甜水,而咖啡必然是以牛奶作为载体。所以奶类产品在咖啡行业升级成冰博客,升级成透明奶,而茶饮从果葡糖浆升级成罗汉果糖,阿拉伯糖。

消费者的认知很难聚焦在产品本身,更多的在于产品带给人的价值上。价值的不对等,使得产品流量无法被高级款产品承接,也就造成了高雅的茶文化和奶茶虽然有一样的原料,但无法承接起让人快乐起飞的奶茶群体的升级需求。

白酒沉重的文化底蕴,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然而茅台的崛起,是将自己作为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变成一种液体黄金。

可以这样说,产品能被大众接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砍去自己产品本身的价值,虽然颇有一种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的说法,但是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选择题,只能多选一,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咖啡行业的崛起,势必是融合科技与潮流,做出无门槛的咖啡产品,让大众可以方便购买,没有体验阻碍,更能形成复购,而非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咖啡制作技能与专业知识,换句话说,咖啡行业的崛起表现,是消费者买的更多是咖啡饮品和成品,而非一味的购买咖啡熟豆。

所以说到底,如果行业要被更多人接纳,那专业势必会式微与弱化,专业如果式微,设备与咖啡豆成品销售势能必定会降低,消费者购买更新设备不会是一个常规高频的行为。既要又要还要,只是一场梦。

三,咖啡行业未必是产能过剩,但价值链和需求链绝对会重塑

前两天有朋友发内容给吐槽君,里面写到咖啡行业当下已经产业过剩,这个观点乍看之下,确实是那么回事情。但仔细想想,却又不再是那么一回事情。

咖啡这个产品的产能如果过剩,大概率就是因为现有的品牌在旧的渠道找不到新的用户增长。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去发现问题的根源,而是让痛觉麻痹,那问题永远都会存在。

人也好,品牌也罢,最大的敌人永远是时间。因为时间会带来新的事物,带走旧的事物,自然周期会将前浪拍在沙滩上,后浪踏着前浪又会扶摇直上。

对于咖啡行业来说,也走到了这尴尬的一步,从原来的有产品,到有品牌,再到有很多品。而消费者对咖啡产品的需求,也从口味价格慢慢到情绪与功能上的细分。说到底,咖啡行业的前半场已结束,后半场已悄悄开始。如果这个时候,咖啡人关注的还是口味,萃取,技术,那这样的咖啡人可能就失去了进入下半场的资格。

(瑞幸的成功,说明了咖啡竞赛上半场的结束)

对咖啡馆来说,还是对于咖啡企业(不管是连锁咖啡品牌,还是咖啡豆粉液品牌来说),永远都绕不开八个字,降本增效,开源节流。

归根结底咖啡行业属于零售业,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如果再加几个关键词,就是差异化竞争,集中化,以及总成本领先。

找到未被满足的新机会跟没有被发掘的新群体,才是咖啡行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如果单纯自怨自艾说生意难做竞争难搞,那除非老天爷喂饭,其他就再也没机会了。而老天爷能喂饭一时,喂得了一辈子吗?

四,咖啡行业会在新渠道有新机会,但未来的咖啡人未必会懂咖啡了

这点可能是也最悲哀的一点了。

前两天小红书上,吐槽君看到一个博主在胡说八道,说某家咖啡豆里面加了百分之九十的罗布斯塔。得当年也有一个朋友,咖啡豆中间线直的咖啡豆,就是罗布斯塔,然后独留吐槽君看着哥伦比亚一脸懵逼。该博主大概也是如此,单纯不知道这个常识。

然而,吐槽君仔细一看图片,里面的咖啡豆可能单纯是卡蒂姆多了一点,罗豆如果多一点,大概率那味道不用看豆子都能闻出来。当然有朋友就说了,罗豆多贵,现在加不起了。

类似的啼笑皆非的知识点,往往在新的媒体传播平台中屡见不鲜,倒不能说是情有可原,还记得最早的咖啡伪知识,就是蓝山可娜多少珍惜,国内喝不到好的蓝山咖啡。

咖啡知识专业普及的核心原因,不是消费者开始接受咖啡了,而是咖啡匠人开始创业,从而意识到了专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可图的,不管是上课,赛事,还是其他。人是充满惰性的,不是自认为对自己很有利的事情,是不会起早贪黑去做的。

(欧美咖啡成熟消费国家的赛事耽误了国内咖啡人学会赚钱)

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咖啡人会孜孜不倦的参加杯测,因为他们熟悉,他们可以拿这场活动当社交货币,和同行交流“前两天杯了一杯xx,味道如何如何”。对他们来说,自以为接下来还能靠“专业”赚钱。

很多吐槽君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边上人都在聊咖啡专业知识,怎么可能未来专业咖啡知识就不管用了?因为自身往往处在信息茧房,而不自知。

但吐槽君觉得,专业的核心价值,其实早就被机器和生产商所决定,真正留给咖啡人的专业机会,已经不多了。这段时间吐槽君最大的认知,就是认知到努力,未必等于有结果,选择往往比努力强,有技巧的选择往往更能决定当下能否取得结果。

这也就验证了后面那句话,咖啡人未必懂咖啡,不是因为他们学不会,而是没必要再去学这些专业知识。

未来会影响消费者的咖啡人,未必会是咖啡专家,未必是咖啡匠人,往往是善于利用手边工具,有效传播的人,或者是有影响力的咖啡品牌创始人。他们会的是扩大声量吸引注意,利用组合创新,来吸引消费者。通过懂得吸引话题热度,扩大话语权实现自己影响,让自己的产品与品牌产生溢价。

很多事情,对整体行业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但对某些个人和组织来说,当下肯定是最优选。能兼顾情怀和自身当然最好,做不了两件,做好一件事,为钱或者为情怀也无可指责。最不济的事情,就是假装打着情怀的名义,做着损害他人,却利于自己的事情。

吐槽君的碎碎念:
做任何事情,
努力搞明白知识很重要,
但是抓住趋势,
学会思考更重要。

——喝咖啡的吐槽君

咖啡吐槽君
这是一个一本正经而又喜欢胡说八道的咖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