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好,吐槽君先在这里祝大家兔年快乐,兔飞猛进,兔然暴富。
今天尽量言简意赅聊个事情,关于咖啡下沉市场的发展。
这两天总能看到相关的论述,“客流激增”,“春节赚翻了”,“日出1600杯”,“比上海还卷”。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忍不住让人思考,so what?春节爆发了,那春节后呢?
拿言过其实的文字,碎片化的环境捏造虚假繁荣,除了鼓吹一些无脑创业者盲目跟风,又能带来什么实际价值吗?
咖啡品牌,以及咖啡馆想要向下沉突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几个原因和看法。
1,咖啡的文化根源,还是有钱的休闲文化,以及繁忙的都市文化。
一个地方只有经济收入到一定层次,有了钱有了时间,才能支撑得起对应的休闲消费。同时一个地方足够忙碌以及产业密集,才能有足够的白领群体,把咖啡当成刚性消费。
看起来咖啡品牌能在一线城市风生水起,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结果,不谈经济基础,光谈情怀和风味,那一切都是虚的。
同样道理,打工族在大城市形成咖啡消费习惯,回到县城后消费咖啡,不等于县城就具备了培养咖啡消费习惯的土壤。国人喝不喝咖啡,真的不是一两天卖爆就能决定的。
2,不谈繁荣谈真相,国人不喝咖啡的根源是什么?
有段时间,中国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很多人才知道,原来国人不是想象中那么有钱。
而收入能决定的,是生活环境以及文化,消费者的思维与当地的饮食习惯,越是发达的地区,消费习惯和产品形式越是多样化,而越是欠发达地区,消费习惯与产品越倾向于保守。
而咖啡作为一个舶来品,有自己的消费场景,以及特殊的产品制作仪式,这些独特的文化与消费习惯,不是说随随便便改良,就能被县城的消费者所接受。当然,吐槽君也不是觉得,咖啡不能走向国民的消费生活中,只是其中的弯弯绕绕,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
3,茶饮化的咖啡,是否被大部分县城消费者接受?
咖啡的改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不等于茶饮化就能解决咖啡下沉的问题。最好的参照案例,可以拿春节很重要的一样东西,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酒文化,来做分析拆解 。
中国人饭桌上喝白酒,小聚喝啤酒,送礼去贵重的长辈朋友家会送白酒,可能不少读者在春节聚会也陪同学,家里的长辈喝得伶仃大醉。
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除去部分发达地区的特定消费场景外,中国人的传统餐桌上,很少会有葡萄酒的影子,尽管葡萄酒的声量并不弱,但市场规模撑死200亿(还是乐观的情况下),而白酒的市场规模则到了6000亿。
比对一下很容易知道,舶来品会水土不服。作为西方饮食文化代表的即饮产品的葡萄酒,难以替换酒桌上的白酒。
同样现制的咖啡能不能替代现制的新茶饮,也不见得容易。但是县城有人开店,也许是红利,可以占领空白位置,也许只是热脸贴冷屁股,一时半会的热闹,终将曲终人散。但终归,多开店这件事,是在实实在在推动咖啡的普及。
最后总结一下。
1,咖啡被消费者接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果创业者目标所在的地区,没有这个消费环境,千万别盲目去复制大城市的情怀咖啡馆。
2,春节好不等于日常好,春节爆发后,日常如果不具备咖啡消费的土壤,可能也是白搭,就昙花一现而已。
3,咖啡产品的消费归根结底是看咖啡文化的本土化改良,能否与生活很好的结合,但咖啡产品的天花板不一定高,有机会不等于机会就是你的,到底生意好不好做,等观察好了再行动。
吐槽君的碎碎念:
希望大家兔年顺利,
兔飞猛进,
兔然暴富,
兔年行大运。
——喝咖啡的吐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