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瑞幸才配得上第四波咖啡浪潮!
美食
美食
2023-09-04 22:11
浙江
一直以来, 咖啡行业内,都流传着第四波咖啡的说法,吐槽君也听过各种版本。
有将极浅烘焙称之为第四波精品咖啡的,有在处理法上作妖,美其名曰第四波精品咖啡的,也有在供需关系微创新上,将其命名为第四波咖啡(详见推文:第三波咖啡尚在收割,第四波咖啡又来兴风作浪?),甚至还有拿冻干咖啡举例,说这是第四波咖啡浪潮应该有的样子。第四波咖啡究竟应该长啥样,其实谁都说不准。而造成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人依靠创新,引流咖啡浪潮,改变消费者的咖啡体验方式。大家说到底还是在品种,处理,烘焙,萃取这条传统价值链上,一条路走到黑。吐槽君觉得,如果没有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哪怕迭代到第九十九波极品咖啡浪潮,吐槽君觉得,这也只是自娱自乐。到头来人家一次联名,消费者热度就调动起来了。然而这段时间,吐槽君越发觉得,唯有瑞幸引领的创意咖啡,方可称之为第四波咖啡。熟悉咖啡历史的朋友,一定不陌生“第三波咖啡浪潮”的说法,第一波咖啡浪潮是速溶咖啡,第二波咖啡浪潮是星巴克为首的意式咖啡及扩张,第三波是以SCAA为首的精品咖啡浪潮。在吐槽君看来,这说法纯粹是一种人为的认知区隔,以及SCA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对消费者来说,怎样喝咖啡,对咖啡的需求方式,反倒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第三波咖啡的说法,首先是建立在美国的咖啡消费史,与咖啡发展商业史之上,而非全球的咖啡生产消费史。其次,第三波咖啡创立之初的目标,是希望能成为与星巴克抗衡的有生力量,通过打造一个“开在星巴克对面的”咖啡馆价值体系,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和簇拥,这点看WCE举办的诸多咖啡比赛,持续对咖啡产地影响,以及课程内容上设置上,也不难看出一二。现在看来,“第三波咖啡浪潮”,这种在文化势能上打击星巴克为首的传统价值链,产品风格上形成自己的标准,不可谓不高明,只是忽略了很多现实条件而已。说到底,第一点,对消费者而言,对咖啡文化与技术的需求,并没有没有对提神,以及对第三空间社交办公的场所需求来得多。第二点,尽管少部分消费者虽然可以被教育购买发烧友产品,喝更好的咖啡,大部分消费者其实不在意什么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咖啡浪潮,反而是咖啡师的一厢情愿而已。第三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绝大部分消费者,对咖啡口味这种事情,以及对咖啡体验方式来说,其实没那么那些第三波领军人物,比赛冠军所描述的那么重要。换句话说,喝咖啡这件事情,只要本质没有太大改变,我们就不应该把消费者的需求,按照不同阶段进行划分,SCA说到底是给自己贴金。如若有人看不明白精品咖啡究竟怎么一回事,那吐槽君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精品咖啡本质上是一个党同伐异的规则,通过对突破传统意大利咖啡的价值链(深烘,焦苦,意式咖啡),而在杯测,烘焙,萃取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拉拢战友,排除异己。说穿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至于咖啡馆能不能活下来,敢不敢开在星巴克对面,在星巴克的对面能撑多久,其实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看似丰富,实际材料需要自备的大饼,满世界都找不到烤箱的半成品大饼而已。毕竟,SCA只教技术,不教经营。许多精品咖啡创业者们,看似掌握了一门能与传统咖啡品牌厮杀的技能,可实际上,消费者只会注重对咖啡的需求,以及对品牌的依赖。炮灰的命运谁都不会关心,毕竟,还有前赴后继,真金白银的人带着子弹,等着入坑。虽然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前浪未必被排在沙滩上。因为有些后浪会的,前浪也能学得会,像第三波咖啡有精品咖啡有中度烘焙,有手冲萃取体验,可星巴克也有甄选咖啡,甚至能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到更极致。
(灵魂拷问:星巴克甄选算不算第三波咖啡?)
前两天有个网友私下向吐槽君抱怨,说别人家在卖的意大利咖啡里面没有加罗布斯塔豆,少了一种罗豆特有的刚猛浓烈感觉,所以不应该叫意大利咖啡,而应该叫拼配咖啡。听到这话后,吐槽君也陷入了深深的无语之中。毕竟罗豆的特性,自己也略知一二,那个味道确实独特霸道,但是也就重口味的意大利人喜欢玩,星巴克扩张后,由于其对自身产品的传播,使得大家普遍觉得百分百阿拉比卡才是一杯好的咖啡。星巴克不用罗布斯塔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一次对传统的背叛,但是也能说是一种商业行为上的创新。很多东西换了一个地方发展,自然会进化出不一样的状态,而状态有好有坏,所以杭州和北京为什么能荣登美食荒漠,也就不例外了。
这两天吐槽君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咖啡要创新?为什么巴拿马竞标咖啡能拍出天价,而其他地方的咖啡,反而需要添加其他物质?为什么很多茶叶与葡萄酒能保留原汁原味,咖啡却总得被加点什么?为什么咖啡在国内会遇到如此“魔改”?(图片来源网络,图为2018年竞拍价格,怀念当年没有太大套路的日子)谜题就在谜面上。除去咖啡本身苦味不友好的因素之外,更多原因在于咖啡本身。因为保留咖啡原有的味道,或者坚持传统咖啡的做法的情况下,很多人其实卖不出高价,更无法形成规模。在瑞幸诞生之前,星巴克进入中国的多年里,本土咖啡的技术派要多不少,可连锁商业品牌真跑出了几个?固然有一呼百应的x冠军,可这样的冠军有多少商业价值,能撑起多少附加值,又能让多少人稳定复购?许多传统咖啡从业人员眼里,只要牛奶好,豆子好,机器好,技术好,消费者总会被打动来喝一杯,放弃星巴克,但是事实上,能压倒性干过星巴克的,不是动辄几万的技术,几十万的机器,而是在星巴克价格跌不下来,头部光环强的传统弱点上,拼命蹦迪。就像打得过武林高手的,不见得是更长时间的投入,拼命练功,而是一把菜刀,一把AK47。商业的本质就是找到新的方式,去突破原有的价值,创造新的利益。这点,第三波咖啡做到了一半,创造了新的利益,但是没有真正原有的价值,而之前许多人鼓吹的第四波咖啡,无论从利益还是价值上看,都连皮毛都没有做出来。反观瑞幸,反而实现了对星巴克的超越。写到这里,也快结尾了。吐槽君也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写这篇内容。今天凑巧看到小红书里有人分享了《第四波咖啡学》的书籍,虽然里面有很多知识是吐槽君应该提升认知,学习充电的。但是对于第四波这个说法,吐槽君并不认可,因为书中记载的内容,只是一种一厢情愿,其对传统咖啡产业的价值链,并未从根本上进行突破。在传统咖啡从业人员的认知里,咖啡需要具备的更多是认知上与口味上的丰富与创新。换句话说,你问他们,想不想喝更好的,更具备风味的咖啡?回答的当然是想。咖啡产业作为一种农业细分领域,面对各种气候问题,生产处理问题时,自然有各式各样的提升空间。行业内的思维一贯如此,从来都是基于内部思维的单点思考,而非消费者视角的换位思考。(书籍中对咖啡浪潮的归纳)
可如果只是教育已有的消费者,进行消费升级,买更好的产品,根本就配不上“浪潮”的称呼,因为这个受众群体的基数,过于渺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也行量变产生质变。可是折腾了这么久,真的这些匠人,这些精品咖啡传教士真的在破圈?还是以传播的名义做着收割的事?真要赚到盆满钵满,何必天天抛头露脸?真正配得上浪潮这个词汇的行为,唯有激发大部分不喝咖啡的人,有了对咖啡的需求,实打实打动提升咖啡行业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创新。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说第四波咖啡不看产地,要看中国?可以说,第一波咖啡,是咖啡工业化的表现,将咖啡豆变成了速溶咖啡粉,而第二波咖啡是咖啡商业模式的发展,以及制作端的创新,引入了意式咖啡机,而第三波咖啡浪潮,是咖啡原产地的发展,造就了精品咖啡的概念并且在培训中深化。但试问一下,第四波咖啡浪潮,依然是在原产地中,在技术中蹦跶?而不是在最大,最有潜力的咖啡消费国中诞生?难道激发更多人喝咖啡,重新定义咖啡的发展模式,改变行业的供需关系,远不如行业内的自嗨认可更有价值?为什么咖啡行业会自嗨,会诞生出各种内部思维与专用“黑话”,其实也就不难理解,因为这样的话术和知识,最容易让咖啡师形成对知识和内容的垄断。如此也就好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将咖啡农业的知识信息,划归为“第四波咖啡浪潮”,说到底,除了欺负传统咖啡人不会跳出框架思考以外,还是希望能在原有的价值生态位上继续占据优势,能继续靠协会靠赛事坐吃山空,而非希望咖啡产品能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第四波咖啡看瑞幸,吐槽君个人觉得没毛病,不看中国的咖啡消费群体,不看瑞幸带动的中国咖啡行业的发展,还要去看协会,培训,赛事一条龙的传统服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