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已经落下帷幕。
在神秘力量的呵护下,大盘勉强收红。
回顾上半年,上证指数微跌0.25%,沪深300指数微涨0.89%。
对于即将召开的大会,大盘或宽基指数保持正收益,或许是上半年资本市场“整体稳定”的特征之一。
而在市场风格/行业上,是冰火两重天。
这体现在,红利指数的凶猛 VS 北证/微盘的暴跌。
也体现在,央企的大涨 VS 双创的震荡。
冰火两重天,或许也可以用来总结过去半年的公募基金行业。
这体现在,行业规模屡创新高 VS 行业从业人员的退薪潮。
也体现在,绝对收益的持续增长 VS 主动权益的持续陨落。
阿祖打算分两篇回顾2024年上半年的公募基金发行市场。
今天的上篇,先回顾下公募基金发行整体情况及权益类基金的发行市场。
- 01 公募基金整体发行情况 -
从发行总量及近年趋势看:
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合计成立了626只公募基金,合计募集规模6,789亿。
基金发行规模,虽然较去年略有起色,但仅为2021年同期的41%。
具体见图。
从发行结构看:
从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结构来看,毫无疑问是固收类基金的天下。
【纯债基金+债券指数+二级债基+一级债基】合计占比79%,占比近8成的固收和固收+类基金,当之无愧占据着基金发行的C位。
而【权益指数、偏股混合、REITS】占比分别为8%、6%、3%,这里合计贡献了另外的17%。
剩余的所有类型,包括但不限于【FOF、QDII、权益指数增强】等等,全部合起来占到了4%。
这或许也代表了当前基民对基金的需求:
“老子只要赚钱的基金”或者“老子只需要指数基金抄底”。
对于含权混合类、FOF等,基民的反应普遍是:
“什么狗屁增强、什么狗屁配置?”
需要一提的是,由于村里不再接收含短债字眼的基金审批,因此大火的短债基金更多以持有期债券基金的形式发行,算到了纯债基金当中。
换成时间轴来看,会更加明显:
巅峰的2021年,债券型基金募集规模占比17%,混合型基金募集规模占比64%。
到了今年上半年,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占比为79%,混合型基金募集规模占比仅为6.45%。
的确是此一时,彼一时。
从(根据户数判断的)产品资金来源看:
权益类基金的新发毫无疑问仍是零售资金为主,而固收类基金的新发则继续以机构为主,尤其是中长期纯债基金。
上半年固收类基金的发行规模占比较高,机构资金的占比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4年上半年,机构资金为主的公募基金募集规模为3,305亿,占比达到了49%,无论是规模还是规模占比,均创了2019年以来的新高。
再看,债券型基金内部:
今年上半年发行的债券型基金中,机构产品占比为60.7%,较过去两年略有提升,但距离2021年的79.6%的机构占比仍有较大差距。
要知道,现在的零售债基审批,已经比2021年严格许多。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新发零售债基的势头比2021年更强。
各个财富渠道严重资产荒的背景下,零售新发的固收类基金依然是公募基金下半年拼杀的主战场之一。
从托管人角度看:
我们可以根据托管人来窥探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资金来源,尤其是零售产品。
上半年,新发公募基金托管人排名前五强分别是:
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获得新发公募基金109只,托管规模1,127亿,是唯一在上半年新发公募市场中斩获超千亿托管规模的托管人。而且,招商银行新增托管规模中,426亿来自机构产品,701亿来自零售产品,非常均衡,分别在零售和机构中排名第一、第二。
而零售产品中,除了招商银行之外,新增托管规模较大的以几大国有行领衔。
机构产品中,新增规模最大的是股份制银行,符合常态。值得注意的是,自营投资较多的兴业银行,今年上半年新增机构产品托管规模仅188亿,排名第七。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进步较为明显。浦发银行通过自营投资撬动了最大托管规模,新增15只公募基金托管,合计托管规模539亿,机构产品规模增长第一。
2024年上半年,新增总规模、新增零售规模、新增机构规模这三个排名的基金托管人十强,见图:
从结算模式看:
在上半年ETF大放异彩的时刻,新发的权益类基金中,券商结算模式的规模为342亿,占比31.1%,为2019-2024上半年以来的新高。
券结模式在基金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审批政策也越来越不确定。比较明确的是老基金转托管模式已经受限。
说到券结模式,近年来,无论是在权益类还是固收类基金的代销中,券商的整体份额持续上升。
就在大好势头开始之际,偏偏迎来公募佣金新规和最强监管。
不知为何,基金业协会的销售机构保有规模排名已经不再更新。
或许是不鼓励金融机构排名化、规模化论调。
那么,2023年末的数据或许成为绝唱。
但无论如何,券商渠道已经日渐成为公募基金、尤其是中小公募基金零售端的必争之地。
小结一下:
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整体略优于去年同期,但和巅峰的2021年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而新发产品的结构上,值得关注的是:
1、公募基金新发结构化也依然明显——固收类基金依然是公募基金募集的重点,占比近8成,该比例为近年新高;
2、固收类产品在今年资产荒的背景下,在零售端和机构端齐头并进;
3、券结模式占比不断提升,占新发权益类基金的比重近三分之一。
- 02 权益类产品情况 -
而如果切换到国内含权产品的新发,只能用一个【惨】字形容。
2024年上半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新发,仅1,103亿,同比下降35.4%,为2019年以来的新低。
2021年上半年,权益类基金的发行规模达到1.27万亿,今年上半年比那时候下滑了91.3%。
这已经是含权类基金的新发规模连续第三年同比下降,前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3.7%、-18.1%。
从权益类基金新发结构来看:
【权益指数+指数增强】合计募集624.4亿,占比57%,【普通股票+偏股混合】基金合计募集430.8亿,占比39%。
上半年,指数类权益类基金的新发已经占到了权益类基金的6成。
主动不如指数,除了基金公司内部,或许也正在快速成为销售渠道的共识。
再具体一些,在主动权益方面:
二级市场快速轮动疯狂下行之下,主动权益基金和含权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仍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更致命的是,管理这些组合的经理们,现在脑子里想的都是借钱退薪,或者跳槽。
而主动权益并非一潭死水,有3只主动权益基金募集超10亿元、而超过5亿的合计有23只。
2024上半年,主动权益基金募集冠亚季军分别是:
兴证全球红利、天弘红利智选、中欧景气精选。
只不过,从策略来看,其中两只还是红利主题基金。
3只产品都是2季度成立,而2-4月份,权益市场其实表现尚可,红利一飞冲天,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基金的发行提供了营销卖点。
或许这正好代表了当下的主动权益基金募集市场:
真正的主动管理、全市场选股的权益类基金,募集难度仍然非常之大。
而且,大环境之下,基金经理也没有意愿做新发。
总而言之,主动权益基金的募集市场依旧非常寒冷。
再看,被动指数:
被动指数在上半年的募集表现,是对公募基金指数化趋势很好的体现。
上半年,权益指数基金募集规模624.4亿,同比上升11.5%,回到2021年的一半水准。
在大盘指数连创下跌年份记录的同时,权益指数基金募集规模连续2年上升。
数据面前,指数增强基金想说:指数老弟,我们两在一起真强大。
而其实,指数基金内部也分化严重:
纯指数基金发行规模占到了57%中的52%。
即,上半年纯指数基金的募集规模是指数增强基金的10倍之多。
上半年募集规模超10亿的权益基金中,有17只为ETF和ETF联接基金。
如果不是封顶不超过20亿,估计募集规模会更大。
而中证A50,是各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卷王产品。
市场规模最大的A50之争,目前还很激烈。
A50这只指数,也的确值得基金公司不遗余力地砸资源。
最强A50花落谁家有待观察,下半年佣金新规落地之后,真正来到了拼家底的时刻。
最后,FOF、偏债混合等小众基金:
很早之前(2023年初),我就写了FOF在国内落地不了的主要逻辑。
见这篇文章:
上半年,混合型FOF募集不到50亿,股票型FOF新发挂了0蛋。
上半年,5只募集失败的公募基金中,2只为FOF:
信澳添泰稳健三个月持有混合FOF、嘉实领航聚鑫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混合FOF。
两家还都是规模不小的基金公司。
规模下滑、新发无力、发起式FOF无法保壳,是当前公募FOF现状。
2022年以来,共清盘24只FOF,其中8只发生在今年上半年,未来预计越来越常态。
而偏债混合型基金这边,上半年全市场合计募集42亿,平均募集3.5亿。
12只产品中,仅摩根悦享回报6个月持有募集超10亿。
其余11只平均募集规模为2.83亿。
之前,偏债混合型是为银行理财公司作为打新壳使用。
而现在打新光环不再,二级市场也不给力,业绩整体不佳的情况下,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定位更加鸡肋,或许很多基金公司的销售也清楚,“进可攻、退可守”的话术不再有用。
上篇完。
下篇,会重点对上半年固收类产品的新发情况做下回顾。
- END -
求点赞、在看。
特别提示
本文仅基于公开可查数据进行信息的总结、梳理和分享。文中部分内容或略有调侃,仅为增加可读性,不针对任何基金公司、基金产品或基金经理,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任何因本文导致的投资行为所引发的亏损,本公众号及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所提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