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2024基金业年鉴》启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
上两篇,主要分析了全球以及美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趋势。
本篇作为最终篇,对中美基金行业发展趋势的异同,做一个总结。
最后,从双方的异同中,我们试图寻找:
1、美国基金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做法;
2、在国内基金行业中已经出现的、类似美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趋势。
- 01 中美基金业发展的差异总结 -
1、经济发展历史
这点,其实在第(一)篇中已经有提及,那就是:
经济发展历史。
经济发展历史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特征。
年鉴中,将各国家分为资本市场型(Market-based )和银行型(Bank-based ),两者主要区别是:
在经济发展史上,该国更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还是银行的存款 / 贷款。
年鉴中,以欧洲和日本作为银行型经济体的代表,美国则是资本市场型经济体的代表。
而我国,毫无疑问归属于后者,即银行型。
除了经济发展历史原因,在思想上,我国资本市场和居民也有自身的特点:
1、居民整体偏保守,做任何品类投资都带着绝对收益思维;
2、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股市波动较大、投机性强;
3、过去大部份参与股市的人,体验并不好。
这几个原因叠加,使得大部分家庭资产在配置金融资产(除了买房)时,还是习惯性地问销售经理:
“收益能有多少?”
我国的居民财富,过去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储蓄进入商业银行体系,再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配置。
商业银行的资金,经过资负系统的核算之后,寻找合适的资产。
而商业银行的投资有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会占用风险资产,绝大部分资产都投资于中高等级债券。
这一系列的原因,在我国公募基金规模结构上的体现,就是债券型基金规模大、权益型基金规模小。
过去几年的XX预期下,居民行为更加保守、对“不亏钱”的追求再度攀升,由此带来我国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的超级牛市。
2、投资者结构
在美国,25.5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中的88%由家庭持有。
如果只看剔除货币基金的长期共同基金,家庭持有比例将高达95%。
具体金额为:
家庭资产持有长期共同基金18.6万亿美元,而机构则持有1万亿美元。
所以,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以零售资金为主。
此外,在货币基金中,美国家庭持有3.9万亿美元,机构持有2万亿美元,仍然是零售投资者为主。
投资者结构上,美国基金和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区别很大。
我国公募基金的第一大投资者是商业银行。
其背后原因,见上面第1点。
3、美国家庭资产配置偏好及习惯
这部分很重要,也很难短期改变。
简单说,就是美国基金投资的生态或者文化,完全不同于我国。
先看一张图:美国持有共同基金的居民特征。
我总结几点:
再看一张图:
这张图说明了几点(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
第1点,美国家庭收入的数量级:
平均家庭财富为74,000美金,可投资金融资产为87,500美金。
其次,平均达到42%的家庭拥有IRA个人养老金账户,拥有DC计划的家庭比例更是达到了59%。
在持有基金/股票的家庭中,上述比例均要更高,家庭收入也更高。
第2点,美国居民的风险偏好较高,
美国家庭平均的承担风险意愿(即国内的C3及以上的家庭占比)超过60%。
同样的,在持有基金/股票的家庭中,这个比例更高。
可以说,美国家庭资产配置的特点之一是:
中高风险偏好,完善的养老金体系。
再看第三个图,是关于美国家庭配置共同基金的比例。
从资产占比来说,23%的家庭资产配置在了共同基金。
从家庭数量来说,持有任何一种基金的家庭比例,超过54%,达到7,100万。
而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比例,超过52%,达到6,870万。
上面这三张图数据虽然很多,但是总结下来就是:
在美国家庭资产的配置中,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通过年金 / 养老金账户的间接投资,最终居民资产会较高比例地配置于基金。
此外,年鉴数据还提示了一个趋势,就是ETF的年轻化:
持有ETF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所占的比例(39%)高于持有共同基金(Mutual Funds)的家庭中这两代人的比例(30%)。
这反映出:
美国年轻一代(40岁以下)对ETF的偏好高于对传统共同基金的偏好。
ETF的一些特性可能吸引了年轻投资者,比如较低的费用比率、更高的透明度、实时交易能力和更多的投资灵活性。
此外,年轻一代更加熟悉数字技术和在线交易平台,ETF的便捷交易方式可能更符合他们的投资习惯和偏好。
4、养老体系的完善
在我国,养老问题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首先,抛开人口老龄化和第一支柱面临的问题不说,中国养老体系的第二、第三支柱发展严重滞后。
截至2023年末,我国企业年金总规模,32,549亿元。
拥有企业年金的公司数量,不足15万个,占比不足0.5%。
而企业年金的领取人数,也不过300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你所在的企业为你缴纳企业年金,那你已经领先99%的人。
但是,如此低的企业参与比例,使你的企业年金面临着可能离职带不走企业年金的问题。
而职业年金只针对机关单位,普适性很低。
而第三支柱,参考一下我国养老FOF Y类份额的现状,就不多说了。
除了规模体量比较小之外,目前国内的法规上,社保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在权益市场的总体比例是不能超过30%的。
因此实际上,社保、年金其实都在以固收+的策略在做投资,带着绝对收益的目标,配置股市的比例有限。
这也是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再看一下美国养老金。
总规模已经突破38.4万亿美元,达到美国GDP的171%。
最近一个词开始流行,安全感。
美国庞大完善的养老体系,可以给居民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因此敢于在选择资产时高比例配置权益市场、长期化投资。
而美国庞大的养老金,相当一部分资产通过共同基金,最终到了股票市场,这也是美国基金规模较大的原因之一。
美国的“居民财富——养老资产——权益市场的生态——居民财富”的闭环生态,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
5、基金销售模式
在国内,基金公司鲜有自己的零售客户。
零售客户都掌握在销售渠道手中,包括最大的线上平台蚂蚁基金。
可以说,国内基金公司的零售业务实际是2b2c业务,鲜有纯粹的2c业务。
这几年,国内积极推进基金投顾的发展,而公募基金在做基金投顾业务时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
基金公司根本没有自己的零售客户,基金投顾必须想办法把自己的组合放到各个销售平台引流,而好的销售平台一般都有自己的投顾牌照。
因此,国内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我个人更看好部份券商和三方独立销售平台。
而在美国,买方投顾是一个非常庞大而成熟的市场,见下图。
(这里的投资顾问,包括了投资顾问、全牌照经纪商、财务顾问、金融机构销售等)
数据显示:
66%的美国家庭,在养老金账户之外的资金投资基金时,需要依靠专业投资顾问做出投资决策。
基金投顾和国内基金销售渠道最大的区别就是:独立性。
投资顾问以第三方的视角,根据不同客户的投资目标,选择公募基金进行投资。
国内基金投顾牌照也下了好几批,运作了好几年。
但和FOF一样,都是不足2,000亿的总规模,都面临比较尴尬的窘境。
从过去几年的视角看,并非不是大家不愿意尝试投顾服务,而是卖方销售模式+投资者教育严重不足的基础上,又遇到连续3年的股市震荡。
3年前开始喊小伙伴定投A股的大V们,现在都只能咬牙坚持。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沾。
6、投资者买基金时最关心的问题
对国内基民来说,买基金的过程中,或许90%以上权重都会给一个指标:
能不能赚钱。
而看下美国的基金投资者们关注的问题清单:
除了关心历史业绩之外,更高比例的家庭非常关心基金费率的高低。
此外,投资风险、超额收益、投资目标也是非常关心的指标。
小结: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美国基金业和国内最大的区别,那就是:
生态。
美国基金业,已经实现了“股票市场上涨——居民财富增长——完善的养老体系——持续配置基金——股票市场上涨”的良性循环。
良好的长期赚钱效应和基金的长期吸金效应,相辅相成。
反观国内的现状,难道真的是居民部门没有理财需求吗?
看下激增的存款和M2,我反而觉得:
1、我国居民存量财富巨大,财富管理市场还有巨大空间;
2、我国居民对于投资收益的渴望,甚至远超欧美国家。
只不过问题在于,国内投资者过于看重短期收益,在卖方主导的模式驱动下,投资者进行着不理性的收益预期和短视的投资决策,结果就是过去几年被连续的暴击。
而股票市场为什么无法长期向上,和政策环境、国内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诉求)、买方机构都有深层次的关系,此处不再展开。
- 02 他山之石:中国基金业的趋势 -
这个系列三篇写了约万字,其实最终还是希望从美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中,挖掘国内公募基金发展趋势的蛛丝马迹。
下面几点,是阿祖个人觉得比较值得关注的趋势:
1、指数化加速与基金投顾发展相辅相成
基金投顾对于指数基金,尤其是ETF的发展功不可没。
2022年,美国全服务型经纪商和投资顾问分别有32%和45%的资产分布在ETF中。
而2012年,该数字分别为6%和14%。
因此,美国基金投资顾问的发展,也间接促进了ETF的发展。
国内指数化已经开始,在此这个大趋势下,产品端也在配合:
过去几年,ETF迎来快速发展,行业和策略ETF、海外ETF也快速增长,铲子越来越多了。
基金投顾方面,其实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投资者的陪伴和教育。
奈何只要在组合中沾了A股,大概率是亏钱+被骂。
如果不沾A股,基金出海也有限制,就一定达不到c端客户要求的收益。
而A股指数连续多年下滑的大势之下,主动管理的权益基金大部分仍然是负α。
越来越多的投顾组合将指数纳入其中,而海外市场的良好表现,让多资产配置的理念逐步铺开。
相信随着下一波A股指数的行情到来,国内基金投顾和指数基金都将迎来加速发展的阶段,也会互相促进。
这一点的直接结果,将是权益基金经理们的α和个人价值持续下降。
毕竟指数和主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此外,随着国内对金融领域的强监管持续,短期内,做二级股票的基金经理们,应该会出现一波“私返公、大转小”的趋势。
2、基金降费
再次放上这幅图。
未来,国内基民将对基金费率的关注一定会持续提升。
降费大潮,才刚起步。
而如何降费过程中,保持公司业务发展,保障员工薪酬,是每一家基金公司都需要面临的挑战。
在国内的公募基金圈,最卷的就是头部那几家。
除了喜欢抢创新产品,凡事涉及到降费、免费的事,一般都冲第一个。
毕竟拼家底嘛。
他们的存在,使整个行业洋溢着一种卷死你的气息。
这就造成了,一旦监管说要降费,整个行业都会迅速铺开。
3、投资话语权
在全球范围内,基金都是非常重要、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的一类机构投资者,在美国尤甚。
过去三年,美国的各类基金在股票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30%;在债券类资产、票据类资产中的占比也普遍超过20%以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中国基金持有股票比例不到10%,具体数据见第(一)篇。
明明中美两者差异巨大,为什么把这点放在这里?
过去,国内公募基金对市场整体话语权不强,权益基金经理们的话语权只在个股(你懂的)。
但未来,随着公募基金的持续发展,公募基金持有股票、债券的比例一定会持续提升。
此外,国内老钱逐步传承到年轻一代,新钱对于基金和ETF的配置大概率会超过股票,进一步促进公募基金规模的上升和股票直投规模的下降。
公募基金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最有政治性、人民性、普惠性的赛道了。
随着公募规模突破31万亿,屡创新高,公募基金在国内的话语权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确定性的趋势。
4、基金销售的转型升级
指数化,意味着部分传统基金销售将会面临失业。
尤其是指数化、年轻化、互联网化和基金投顾的助攻之下。
2019-2020年,行业和风格β被基金销售们包装成基金经理个人的α。
而到了这两年,大部分基金销售是依靠卖债基完成KPI的。
真正在股市低位,能推荐客户配置权益产品并成功落地的基金销售屈指可数。
(例如,过去2年,能看清长期低利率环境和高股息投资机会的销售,应该少之又少)
而卖FOF、推投顾组合,更是99%的基金销售做不到的难题。
下一波的销售机会,一定不再是对人设的包装,也不再是单纯的推荐债基,而是对策略和配置的包装。
未来基金销售的话术一定是围绕“配置+β”展开,这就需要基金销售进行专业度的再升级。
此外,在卖指数这件事上,指数投研部门就是最大的销售,传统的基金销售并不擅长。
很多基金公司的指数研究员,已经归入销售体系之下了,直接挂规模KPI了。
客观来说,传统基金销售出清的一些迹象已经出来了,有时间可以聊聊。
(必须强调:并不是说未来不需要基金销售了,优秀的销售人员永远是金融行业的核心岗位;而是说财富管理行业对专业型销售的需求提升,角色更类似于外资银行的IC)
5、对个人养老金的重视和发展
这是一个更加长期的趋势。
短期之内,我国养老体系仍显薄弱。
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短时间内难有破局之法:
主观客观上,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愿和能力给职工缴纳年金,毕竟原来的负担就够重了。
唯一的解决方法似乎只剩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
而目前来看,单凭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12,000元抵免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是远远不足的。
毕竟,个税缴纳的人数决定了政策并没有普适性。
或许,更广泛的投资者教育、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一个真的能赚钱的A股市场,互相配合,个人养老金业务才会有一些希望。
至此,《2024美国基金业年鉴》三篇文章全部结束。
- END -
求点赞、在看。
(如果你认为内容有价值,记得关注并⭐星标,获得自动推送)
特别提示
本文仅基于公开可查数据进行信息的总结、梳理和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
文中部分内容或略有调侃,仅为增加可读性,不针对任何基金公司、基金产品或基金经理,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任何因本文导致的投资行为所引发的亏损,本公众号及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所提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