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序 -
周五(9月13日)晚,我们曾以为由于不能“论资排辈”而不再更新的基金业协会“基金销售机构保有规模”数据,再度更新。
本次更新,有3个主要变化:
1、更新频率由季度改为半年度;
2、“股票和混合公募基金”、“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的表述直接简化为了“权益基金”、“非货币市场基金”;
3、新增“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排名。
4、名单中,新加入了青岛银行、剔除了天风证券。
尤其是第3个变化,有着很鲜明的引导意义,顺应了监管层在“新国九条”中对权益基金、指数基金、ETF的鼓励态度。
从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全行业都在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即便是在A股创下连跌历史的当下。
查看最新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销售机构保有规模的原始数据,可以直接点击文章左下的“阅读原文”。
过去的数据,只有“股票+混合公募基金”和“非货基金”2个口径,我们分析时通过两者相减,得到“非货非权益基金(类固收)”的第3个口径,并进行分析。
而本次更新之后,我们至少可以分析5种数据,即:
“权益基金”、“非货基金”、“股票指数基金”这三个原始数据,以及简单相减得到的“非货非权益基金(类固收)”、“主动权益基金”。
新口径之下,值得分析的数据量也明显增大。
并且,我们从这份数据中,发现了基金代销行业中不可忽视的新变化。
- 02 新的格局 -
1、蚂蚁称王、三方独销平台逆袭
基金业协会的这份数据,一直是通过“股票+混合基金保有规模”进行排名,也是表达了一直对代销权益基金的鼓励。
从2021年第一季度有数据以来,招商银行就一直以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的优势,排名第一;蚂蚁基金紧随其后,两者差距一直在500亿左右。
去年末,招商银行仍以5,028亿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称王,蚂蚁基金以4,592亿紧随其后。
而在最新发布的数据之中,蚂蚁基金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直接来到6,920亿,远远将招商银行4,676亿的保有规模甩在了身后,半年增幅达到恐怖的50.7%。
此外,蚂蚁基金在我们统计的5个口径中,全部排名第一。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的猜测是:
蚂蚁基金这边,或许在战略上全面地转向了权益基金的销售之中,并且清晰看到了指数化的趋势。
上半年,蚂蚁基金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上涨789亿。结构上,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上涨2,328亿,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下降1,539亿。
而招商银行,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上涨885亿,结构上,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降352亿,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上涨1,237亿。
两者对比,是两家机构在战略上的区别,并且都有各自的道理。
但多多少少,招商银行转向固收基金的战略思路,说明了过去在权益基金上砸的坑,不小。
尤其是销售了所谓“绩优基金经理”的权益产品。
这一点,从两者的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可以看出:
蚂蚁基金的股票指数基金保有2,647亿,而招商银行仅为419亿。
跳出冠亚军的竞争,我们更看到了一个新的格局:
第三方基金独销机构(以下简称“三方独销平台”)在股票指数基金的销售上,已经全面领先于银行,仅次于券商。
截至2024年6月末,三方独销平台合计保有股票指数基金规模超4,342亿(市场份额31.9%),仅次于券商的7,757亿(市场份额57.0%),远远领先于银行的1,339亿(市场份额9.8%)。
三方独销平台的领先,或许得益于:
一、各种大中小V们带来的指数基金投顾组合的“挂靠”;
二、理财公司配置权益的指数化趋势;
三、销售指数基金的难易程度;
四、历史包袱小而分散,销售权益基金的售后压力较银行更小;
五、用户对基金费率的关注程度。
当然,在股票指数基金的保有规模上,仅蚂蚁基金一家,占了三方独销平台的一大半,占TOP100基金销售机构的19.48%,遥遥领先。
不知道基金公司负责电商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后悔这次中秋节没有自掏腰包,向杭州寄去几盒月饼。
这或许代表了未来相当重要的一个业务趋势:
零售端,电商化和指数化的叠加。
电商化,可以进一步拆解为年轻化和降费化;
指数化,可以拆解为策略化和产品化。
此外,三方独销平台在权益基金、非货基金的市占率,也在提升。
除了蚂蚁基金之外,腾安基金、基煜基金、好买基金、京东肯特瑞基金,上半年非货基金保有规模增长超过百亿。
这或许能笼统解释为:
三方独销平台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国企为主的基金销售机构纷纷躺平时,市场化的基金销售仍有机会。
三方独销平台中,有几家我们也比较关注。
盈米基金,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93亿,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上涨66亿,反映的的是大V们和背后的C端用户的策略变化;
基煜基金,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31亿,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上涨514亿,反映的的是理财公司的产品类型和策略变化;
此外,天天基金和腾安基金,也是类似的趋势,他们和蚂蚁基金一样,几乎都是C端的基民。
而基民专业度较高的天天基金,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反而下降最多,达到596亿,A股的威力还是巨大。
2、资产荒下转型的券商
搭乘ETF发展的东风,券商在基金代销业务有独特的优势。
而且,今年上半年对券商来说,是佣金新规落地之前,最后的业务冲刺机会。
可惜,从结果来看,券商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下滑了1,273亿。
其中,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上涨1,191亿,TOP100中券商的份额占比由8.9%提升至10.5%。
奈何,券商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猛跌了2,464亿。
除了基金本身跌幅之外,这侧面反映出,券商营销公募基金,仍然以新发为主。
而且,前两年在基金销售上,券商也有不少的售后压力。
(据说正在发行的A500 ETF,很多券商员工确实找不到客户来买,最后自购完成任务)
从单一机构看,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的地位已经较为稳固。
而去年末还排在第12位的申万宏源证券,由于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大跌超577亿,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几乎没有增长,排名直接下滑至35位。
取而代之的是,广发证券。
上半年,广发证券虽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155亿,但凭借188亿的类固收基金新增规模,实现非货基金保有规模33亿的上涨。
在全行业排名虽然下滑,但来到了券商第三的位置。
小结一下,总体而言,上半年券商的基金销售业务发展放缓。
不利因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不利,是客户结构以权益投资者为主,而市场和投资者情绪仍在谷底;
第二个不利,大部分券商还没做好向销售债券型基金转型的准备;
第三个不利,是严监管之下的各种工作生态变化;
第四个不利,是公募佣金新规的逐步落地。
3、背负权益重担转型的银行
从前文的图中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银行在销售基金这件事上,受伤挺深的。
2021-2023年,银行的非货基金市场份额,从58%干到了45%。
权益基金市场份额,由61%干到了46%。
最新的半年末数据中,银行的市场地位稍微得到企稳。
然而,银行在主动权益基金的份额,仍高达58.94%。
而正如前文的饼图数据,银行在股票指数基金的份额,仅9.84%。
银行在主动权益基金的售后压力,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行业之最。
银行的考核,除了销售公募基金,还有理财,让银行全力以赴只卖公募基金不太现实。
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顺势向固收转型的大方向。
在最新的数据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
银行的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今年总体狂增了3,878亿。
市场份额,已经从2021年的41.7%上升至46.6%,是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单一机构中,银行的前十大,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全部正增长。
上半年类固收基金保有规模,增长超1,000亿的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后者或许是更多得益于自身投资时必须通过银银平台。
其次,增长不俗的还有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
而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在全部25家银行中,仅广发银行,微涨16亿,其余全部下跌。
整体而言,银行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了1,765亿。
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最厉害的,也恰好是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最高、银行内部排名最高的5位:
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这样的数据,体现出来的是:银行和主动权益基金之间,短期内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认为,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之后,后续,银行再次大面积营销主动权益基金需要很漫长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银行的优选选择,大概率是由纯债基金、逐步向“固收+”的过渡。
逻辑,在这篇文章里了:
至此,小结一下:
首先,本次规模排名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以蚂蚁基金为首的指数化和电商化的趋势。
这一趋势发展下去,C端+指数的策略成为主流的话,对配置策略的需求就会提升。
其次,上半年,几乎全部基金销售机构,都在卖债券基金。
这点,其实在基金季度规模中,已经很明显。
再次,券商是我们之前比较看好的。
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变化,券商销售基金的势头,有偃旗息鼓的感觉。
第四,银行的历史包袱很重,但转型卖债券基金,是比较容易的,也这么做了。
而单一机构中,蚂蚁基金超神,借助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对招商银行实现反超,正式登上基金销售的第一把交椅,并且,没有弱点。
其他三方独销平台,也正在努力通过市场化的方法,实现规模的上涨。
最后,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排名数据。
顺序和文章一样:
三方独销平台、券商、银行。
其余的保险、基金销售子占比较小,不再展示。
有兴趣的,左下角阅读原文就能看到。
- 03 各类机构基金保有规模排名 -
- END -
求点赞、在看。
(如果你认为内容有价值,记得关注并⭐星标,获得自动推送)
特别提示
本文仅基于公开可查数据进行信息的总结、梳理和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
文中部分内容或略有调侃,仅为增加可读性,不针对任何基金公司、基金产品或基金经理,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任何因本文导致的投资行为所引发的亏损,本公众号及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所提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