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心灵炼金术

文化   2024-11-14 06:30   河北  

晨起,洗漱毕,来到客厅里,坐在坐垫上,静心观呼吸。

重视呼吸,是多种宗教及瑜伽修行的基础方法。

“呼吸就是生命”,或者说“生命在呼吸间”,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无神论者、无宗教信仰者或者不相信因果轮回的人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有呼吸,才有生命;一旦呼吸不能维系,生命就随之终止。无论高级动物、低级动物,还是植物,都依靠呼吸维持生命。当呼吸停止时,生命就终止了。

具体到人的一生,从婴儿的第一次微弱呼吸开始,到濒死之人的最后一次喘息为止,人生就是一段悠长的呼吸过程。

生命与呼吸息息相关。或者说,生命存续的标志,就是能够自主呼吸。

在一呼一吸间,我们的气血得以运行,肉体得以维持;从宗教修持的角度说,培养有觉察的呼吸,能够带来精神的解脱。

观呼吸是怎么回事?

就是培养有觉察的呼吸。也就是说,通过专注地训练,将之前无意识状态下的呼吸,培养有觉察的呼吸,清晰地感知气流是怎样进入身体、呼出身体的。

观呼吸时,窗外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世间音声:隐在树枝间的鸟鸣、楼下小广场上晨练者的喊叫、幼儿园播放的入园歌曲、汽车驶过的轰鸣、楼上邻居剁菜馅的刀声、马桶冲水的哗啦声……

对这些送至耳端的声音,我没有排斥,也没有介意。

排斥与介意,或者说拒绝与接受,在二元法中,和美丑、善恶、好坏、胜负、贵贱、黑白、大小、高低、轻重、贫富、生死等一样,是相依相存的关系。

在观呼吸时,心要保持觉察,但不取执,对这些二元对立的现象,不偏向于任何一方。

这种保持觉察、但不取执的心境,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分别”。

“无分别”这个词,被很多人滥用,因为没有用对地方,结果导致了信仰上的蒙昧。

这种“无分别”的状态,就像一个人坐在街边,静静观看马路上车来车往。

他要做的,只是提醒自己不要走神,要观察相对而来的车辆匆匆驶过,但他不能用目光追着其中任何一辆。

来来往往的车辆,就像我们心中生起的一个个念头,观呼吸时,我要做的,只是静静地觉察念头的生(生起)、灭(消失),而不追随念头中的任何一个。

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如果发现自己走神了,心念没有专注于气息的入与出,赶紧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收回来,重新专注于感受气息的出入。

如果能够持续地觉察自己的呼吸,耳朵能够清晰地听到气息细微的出入声,禅修时,人就不容易落入昏沉(失去了觉察),或者掉举(追逐念头)。

观呼吸时,倾听自己的呼吸声,观音菩萨称之为“耳根圆通”法门。

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观音菩萨说:“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这段话的内容,也是修“耳根圆通”的三个步骤:

第一、耳根作为听觉器官,具有“能听”声音的功能;声音作为耳根感知的对象,名为“所听”。从耳根与声音为禅修的切入点,耳根起到“能听”的作用,人才会听到声音(“入流”);听到声音时,不要执着于“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忘所”)。

第二、耳根对感知到的声音不再分别,心就不再执着入耳的音声,是动听的音乐,还是刺耳的噪音?心对声音不再分别、不再执着时,一念不生的禅境就会随之出现。

第三、把心专注于耳根听的功能,对入耳的声音继续保持不取舍、不分别、不执着,只是静静地觉察它的出现与消失。此时,禅修者的心就能够安住在寂静的觉照中。这个由耳根修禅定的方法,超越了对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分别。

所谓“十方圆明”,打个比方说,在同一个时间,有不同的人在十个方位击鼓,这十处的鼓声都传入耳中,但禅修者不对任何一处的鼓声做取舍,只是继续保持觉察。

练习观呼吸,一开始需要强迫自己坐下来。

开始练习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即一次坐15分钟,一天坐两三次。

然后,在身体能够承受的前提下,慢慢延长观呼吸的时间。

如果一次观呼吸能够坐足半小时或45分钟,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觉察力,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

观呼吸好比开挖金矿,保持觉察,好比捡到含金的矿石;保持专注,则能燃起冶金的智慧火焰。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