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什么是参禅第一问?

文化   文化   2024-10-08 06:31   河北  

见面打招呼,是人之常情。
世间人见面打招呼,往往问“吃了吗?”“最近在哪儿发财?”
据佛经中记载,诸佛见面也打招呼,不过他们问的是“众生易度吗?”“无烦无恼吧?”
禅门中人见面打招呼,又习惯问什么呢?
研究发现,禅门中人见面后,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祖师”,是南北朝时期自印度来中国传播禅宗的菩提达摩禅师。
“西来意”,指的是达摩自西天来东土的目的,也指达摩所传的心法,引申为佛法的奥义、禅理的精髓(“佛法大意”)。
在晚唐成书的《祖堂集》中,涉及“祖师西来意”的公案,有30多则;在宋代成书的《五灯会元》中,有关“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提问,出现了340多则。
数据会说话。“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禅门第一问”。
在六祖慧能之前,曾有人问在天柱山修行的崇慧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崇慧禅师吟诵道:“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六祖慧能开启南宗禅的“顿悟法门”之后,有关“祖师西来意”的问答,更加缤纷多彩。
像一位学僧问马祖道一禅师:“请师直指西来意。”
马祖说:“我今天太累了,没法回答你。你去问智藏禅师吧!”
学僧又去问智藏禅师。
智藏反问他:“你为什么不向马祖请教?”
学僧说:“马祖让我来问你。”
智藏说:“我今天头晕,不能回答你,你去问怀海禅师吧!”
学僧无奈,只好又去找怀海禅师问。
怀海说:“我也不会。”
“祖师西来意”这一问,仿佛赛场上的足球,被马祖、智藏、怀海三位禅师踢来踢去,为什么他们不直接来个临门一脚呢?
仰山慧寂问沩山禅师:“达摩从西天来到东土,传扬了什么意旨?”
沩山说:“大好灯笼。”
仰山说:“莫非这个便是?”
沩山说:“这个是什么?”
仰山说:“大好灯笼。”
无病不须药,天暗始须灯。达摩作为传灯者,手中高举着灯笼,照亮了谁的眼睛,又照亮了谁脚下的道路呢?
又有僧人来到河北赵县,参访赵州从谂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禅师敲了敲床脚。
僧人问:“莫非这个就是?”
赵州禅师白了他一眼,“说出来就不是了。”
又有僧人上前请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禅师答:“庭前柏树子。”
从这些答非所问的禅门公案看,禅师们好像都不会“好好说话”。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在不同的禅师那里,答案更是五花八门。
洛浦禅师答:“青岚覆处,出岫藏峰,白月辉时,碧潭无影。”
梁山观禅师说:“不要乱说。”
香林远禅师说:“久坐成劳。”
南台勤禅师答:“一寸龟毛重七斤。”
钟山章禅师答:“不东不西。”
大梅禅师说:“西来无意。”
三圣禅师说:“臭肉招苍蝇。”
灵树禅师则默然不语。
……
这些千奇百怪的回答,看得我等俗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但是,在这些看似与“祖师西来意”无关的问答中,肯定又隐藏了禅师们对祖师西来意的理解。
这些貌似打闲岔的,还是好的。更有甚者,“一言不合”,抬手便打。
比如,有学僧问黄檗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黄檗二话没说,举手就打。
再比如,从龙牙山来的居遁禅师问翠微无学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禅师说:“你把禅板递给我。”
居遁把禅板递过去,翠微禅师接过去就朝居遁头上打下来。
禅门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来问禅的人,都是用功禅修,希望树立佛法正见的,他们在闻思修中遇到瓶颈时,向禅师虚心请教,以期拨云破雾见晴天。
没想到,被问的人有时一言不发,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大动拳脚,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这到底是哪儿跟哪儿呢?
难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哥德巴赫猜想”似的,是禅门无解的一道难题吗?
当然不是。
禅宗不立文字,学禅者所悟到的禅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言语道不得;更不可能像书本上的知识那样,通过传授或讲解而获得。
古代禅师讲“才涉言路,便失真常”,他们答非所问,就是借此来截断提问者的意识流,打断他的妄想,逼迫他直探心源,不要向外寻觅。
大珠慧海禅师说,禅既不是可以描述的事,又不是可以言说的理,依赖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禅悟的境界。
参禅离言重行,亲身体会的,才最真切。提问者如果能在禅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就会明白“宝藏是自家故物”。
要知道,佛陀就是通过禅修、觉照自己的心,成为觉醒者的。
每个人都可以效法佛陀,通过禅修,获得这种觉照心灵的能力。
达摩从西天来到东土,就是为了传播这一心法。
如果悟不到这一层,纵然辩若悬河,也不过是“口头禅”而已。因此古代的禅门大德说:“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对面相逢欲相唤,含情脉脉不能言。此事山高海深,言语不及。”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若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