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到《百丈清规》“坐禅仪”篇,内容翔实,指导性强,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可以为喜欢禅修的朋友提供切实的指导。
为方便大家阅读,我试着断句,并将这段文字译成白话。
修习禅定的要点
说到学习佛陀的智慧,追求觉悟的有情首先要生起大慈悲心,发下求证菩提的大愿,认真修习禅定,誓愿普度众生,而不是只为了求得自己一个人解脱。
修习禅定的要点,是放下世间的一切牵绊,让心识中的念头停止下来,使身和心都安静下来,或动或静,都保持觉照;饮食适量,睡眠有度;找个在闲静的地方,铺上厚实的坐垫,盘腿而坐(双盘、单盘、散盘均可,舒适为主),掌心朝上,左掌置于右掌之上,两手拇指相触,身体端正地坐着,两耳与两肩平行,鼻子与脐眼竖直,舌尖轻抵上腭,唇齿轻轻闭合。双眼微睁,以免昏睡。
要想体会禅定,上面提到的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古代修习禅定的高僧,坐禅时眼睛一般都是微微睁开的。像法云禅师、圆通禅师,他们反对坐禅时闭起双眼,认为那是“黑山鬼窟”,这是很有道理的。
坐禅时,不要思量世间的一切善恶。一旦有思量的念头出现,就会有判断事情善恶的意识,就无法进入息虑凝心的禅定之境。保持心的觉照,不昏沉、不散乱,不管坐禅时间长短,人处于觉照之中,要提醒自己:断灭的见解、恒常的见解都是禅修的障碍。这些,是坐禅时练习觉照的关键所在。
坐禅是使人身体安稳、心情愉悦的修行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掌握要领,也可能会因为坐禅而导致疾病。如果能掌握要领,身体就自然得到轻松安乐、神清气爽的利益,安静地处于觉照之中,就能体会到佛法的妙处。
无论是清醒时,还是睡眠时,心都能保持觉照,就能超越生死。肯这样坐下来练习觉照,谁还能骗得了你呢?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时,坐禅越精进,障碍就会更多,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障碍,都是假相,都是来迷惑你的。如果能保持觉照的正念,在禅修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境,你不去搭理它,它就不能阻碍你。就像《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等经典所阐明的:一切魔障的幻相,都是人的心中生起的虚幻、妄想,在心外,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实有的东西。在练习觉照中,定力和智慧如果能不断提高,那些障碍就会自行消失了。
每次坐禅结束,要下座时,要慢慢地活动身体,缓慢详和地站起来,动作不要猛烈。下座之后,在行动中,也要以以灵巧的手段,持续地保持觉照的能力。在佛教诸多有关修行的方法中,通过禅坐、练习觉照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不能安静地坐下来练习觉照,人的身心依然会辗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如果觉照力不够强大,不能突破幻相的障碍,依然会心随境转,一片茫然。这与在清澈的水中取出明珠很容易,在波浪涌动的水中取出明珠很难,是一个道理。身心如水保持清澈地觉照,佛法的智慧就自然显现了。就像《圆觉经》说的“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说的“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因此,可以知晓,要超凡入圣,必须借助于安心禅坐这一条件;只有在禅修中提升了定力和觉照,才有可能坐着、站着都可以获得解脱。这一生专心修习禅坐,尚且担心光阴白白地过去,何况在应该坐禅时推诿拖延呢?那又靠什么来超脱累生累世的罪业呢?
愿各位禅友能明白这个道理,把上面这些话多读几遍,要想自利利他,就在禅坐中认真地练习觉照吧,只要肯这样做,我们都可以成就菩提佛果。
坐禅仪•原文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正,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法云、圆通禅师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胜,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常作方便,护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所以道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选自《敕修百丈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