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略说“百字铭”

文化   文化   2024-11-19 06:30   河北  
在南宋嘉泰四年(1204)成书的禅宗典籍《嘉泰普灯录》中,道家祖师吕洞宾被列为“应化圣贤”,与其相关的“吕洞宾参黄龙”的故事,更被视为“佛道双修”的典范。
吕洞宾的《百字铭》,是指导修道者如何通过养气、降心、观心之动静等方法达到修行的目的一段修心法要。我试作白话,供有缘人参考。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唐•吕岩(洞宾)

养气忘言守”,第一句话就很难理解。如何养气?人呼吸是靠鼻子进行的,偶尔也用用嘴巴。但又“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嘴巴是漏气的地方。所以要养气,就要“忘言”(练习不说话)。南怀瑾先生讲,“忘言”并不是不讲话。言是言语,言语是表达于外的思想,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语言,言与思,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忘言”二字,还包含无思无虑。“守”,就是持续地处于这种状态,是修定力。

降心为不为”,“降心”二字,出自《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陀如何“降伏其心”——修行人应该怎样做让充满妄想的心宁静下来。这里的“不为”,就是“无为”。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降心为无为”,即试着去降伏自己的心,就是修无为法。《金刚经》里还有一句名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修“无为法”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向外求。

动静知宗主”,宗主者,心也!何谓静?三摩地是静中禅。何谓动?毗婆舍那是动中禅。心如如不动,方能动静等观。无论动静,这颗心都保持觉察、觉照,这就是禅修用功处。静中无事,动中无事。

无事更寻谁”,禅宗参话头,参“念佛是谁”。如果心能够时时保持觉照,这个念佛的是谁,根本不用去找!

真常须应物”,什么是真常?就是能觉照的心,如《楞严经》所讲“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应物,就是“历事练心”。在做事时,心要保持觉照。

应物要不迷”,在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觉察;在应物处世中,觉照的能力不迷失。

不迷性自住”,性,即是心;心性不迷失,自然就能养气、忘言、守定;性住气自回”,心安住于觉察中,观照自己的一呼一吸,身心就能松静自然。

气回丹自结”,南怀瑾先生说:“气住脉停,久而久之就定,佛家讲得定,道家讲结丹了”。人体小腹部位,有个穴位叫“丹田”(也叫“关元”),禅坐中,这个地方会生发热。因此,道家把打坐称为“炼丹”。

壶中配坎离”,这里的“壶”,指人的肉身。坎、离,是《周易》中的卦名,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卦象对应人体,坎为水,代表肾,肾水;离为火,代表心,心火。“配坎离”就是水火既济。中医认为,心肾相交,是健康之基;心肾不交,是病苦之因。

阴阳生反复”,吸气为阳,呼气为阴,一呼一吸,阴阳交换;“普化一声雷”,这一句跟《坛经》中所说“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南怀瑾先生则认为,这里指身体的气脉震动,“一般密宗、道家修气脉的,这个时候,气脉一下子自然都开了”。

接下来,热量从海底(会阴)沿背部的督脉上行,“白云朝顶上”,到达头顶百会穴后,沿任脉下行;“甘露洒须弥”,当口中的唾液(甘露)分泌充足时,人的身体(须弥山)便得到了滋润。

——南怀瑾先生讲的比较神秘。他说《禅秘要法》提及,修持到这个境界加上虔诚的恭敬心,有成就的天人,自然会给你灌顶。

从此,“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从苦集灭道转化为常乐我净,体证者自己有了体会,别人看是看不出来的。

坐听无弦曲”,心曲无弦,端坐凝听,气息往复,如闻天籁;“明通造化机”,从观呼吸入手来降伏自心,是通晓宇宙生命的机括(关键)。

都来二十句”,按照这二十句去做,“端的上天梯”,人的整体生命就能够得到升华、超越。

虽说《百字铭》是道家纯阳真人吕洞宾所写,但要知道,吕洞宾“佛道双修”,被列为黄龙慧南禅师座下的得法在家弟子。

佛家、道家的修身方法,与印度瑜伽相较,有诸多相似之处;诸家之间的区别,只是世界观的不同:佛陀认为,这个世界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并没有一个创造世界的神(上帝、真主等);其他宗教则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