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脾气怎么办
文化
文化
2024-10-31 06:30
河北
这次去邢台开元寺,我搭乘了玲珑居士的车。路远,话题不知不觉多起来。
她性情爽直,开门见山:“如果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怎么办?”文革时,北京的红卫兵收缴来一些红木家具。那时提倡“破四旧”,凡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都要破除。这些红木家具,是封建的、腐朽的,要破就要破得彻底些。红卫兵们找来刀斧锯,要把这些家具劈成劈材。他们没想到,把这些红木家具劈坏,竟然会花费极大的气力。为红卫兵们烧火做饭的人,也不喜欢这些红木劈材。因为这些木头太硬,不容易点燃。故事听到这儿,玲珑居士“哦”了一声,沉默不语,若有所思。红木质地坚硬,不如软木易燃。喜欢发脾气的人,就像容易被点燃的软木;有时,甚至别人没点,他也自燃。可是,容易燃烧的后果是什么呢?只剩下一地的灰烬。如果引起了火灾,或者烧灼到他人呢?玲珑居士说:“这个故事很深刻。要想管住脾气,应该怎样做呢?”戒、定、慧,是佛法所讲的“三学”。持戒,帮助学佛者提升判断力、执行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修定,帮助学佛者保持情绪的稳定。生慧,帮助学佛者培养自我觉照的能力。人容易发脾气,就是容易冲动,归根结底,是情绪不稳定。禅修的训练,让人处于“心一境性”,他情绪稳定,自然不容易波动。再说,修行是改变自己,不是去改变别人。别人做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终归是他人的因缘。你只要发脾气,就把自己情绪的稳定破坏掉了;进一步讲,你发脾气是把别人的对错变成了自己的因果。佛是自我觉照的人。佛法是佛陀与众生分享的如何自我觉照的方法。修行是试着培养自我觉照能力的实践。佛陀的觉照,帮助他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佛陀只是和众生分享了他的觉照方法,但他没想去改变他人。因为众生的问题,需要每个人自己来解决。佛陀更不会以发脾气的方式去改变他人。玲珑居士点了点头,她笑了一下,但紧跟着叹了口气,“你知道吗,我生气是因为听说有些人做了不利于佛法弘扬的事。如果没听说,我怎么会发脾气呢!”学佛的人,更不应该相信道听途说。净慧长老曾说:“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说到这儿,我想起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的一个小故事。有个朋友兴冲冲地找到苏格拉底,要和他分享一些秘密。苏格拉底说,朋友,请等一下,我有三个问题问你:看到来人摇了摇头,苏格拉底说:“你看,既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也未必是美好的,更不一定对我有帮助,咱们不如换个话题吧。”对向佛陀学习,培养自我觉照能力的人来说,凡是与自我觉照无关的,都应该用心过滤一下。这样,会帮助我们把人间的事看得更清、更透。玲珑居士感慨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次来开元寺,和你同行,对我太有益啦!”“你问的,是《六祖坛经》里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自性吗?”玲珑居士拥有博士学位,她不但读书多,更善于举一反三。“何期”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想到”。六祖慧能听五祖弘忍讲解《金刚经》大意之后,心地豁明,他用这五个排比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没有想到“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禅门讲“明心见性”。心性一体。自性就是每个人的自心。发脾气,是心的一种本能;但是发脾气时,心能清净吗?是“本不生灭”吗?有的人说自己生来就喜欢发脾气,那他天天发脾气吗?如果不是,那也不是“本来具足”。脾气会来,也会去,这是“本不动摇”吗?自性能生万法,发脾气生的是什么法?玲珑居士呵呵地笑起来,她说:“发脾气肯定不是佛法。”庄子讲“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像一面镜子,有外物来到镜前,来者即照;外物离开,去者不留;出现在镜子里的事物,都是应缘映现的,镜子从来不会贪恋,以这种超越的心态面对世界,就不会让自己的心受到伤害。“太有道理啦!庄子把心比作镜子,简单明了,真好!”后来,又聊到了我自2008年开始发心创作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近年来,我陆续完成了《愿力的奇迹》(以九华山与地藏菩萨为主题)、《观音的秘密》(以普陀山与观音菩萨为主题)、《因为你,我在这里》(以五台山与文殊菩萨为主题)三本著作。2012年,我初上峨眉,准备写一本以峨眉山与普贤菩萨为主题的书,但一直拖拖拉拉,多年未能告竣。今年,这本《行愿者之歌》即将付梓,对我来说,真是“十年磨一剑”啊。在《行愿者之歌》这本书的封面上,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多年前,我就对峨眉山心生向往,只是那时不知道,心中的愿望,日后会成为脚下的道路。”“心中的愿望,日后会成为脚下的道路。”玲珑居士品咂了一下,“说得真好!”就像我这次来邢台开元寺,起初只是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促使我联系玲珑居士,然后搭车前来,就是行愿。我建议玲珑居士:“你可以发个愿:从今天起,保持情绪的稳定,提升自我觉照的能力,然后,按照这个愿望去做。”她朗声大笑,爽快地说“好”。说着,聊着,车到邢台北收费站。从新元高速下来,驶上邢台市的外环线。此刻,开元寺已近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