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辞青”:天若有情天亦老

文化   2024-10-12 06:30   河北  

前两天,武汉的明华师兄问我:“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一下子把我问住了。

上网查询,智能的AI给出了答案——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有避邪、祈福、健康和文化的象征意义。

首先,登高能避邪。古人认为,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交,寒邪之气开始从地下滋生,登到高处可以躲避。

其次,登高能祈福。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古人认为山神能为人免除灾害,登高是对山神表示崇敬,以求吉祥。

秋高气爽时节,走出家门,走到山野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助于舒展身心、增强体质,愉悦心情,减轻压力,促进健康。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重阳登高,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代重臣左宗棠有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择高处立”,站在山高处,视野开阔,正好展望未来,看清眼前的道路,激发进取的精神。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主题之一。诗人吟咏重阳多以凄清、萧瑟的秋色托怨情、兴别恨。

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等……

如后世论者言:“所谓悲秋,实是牢骚。

当然,也有诗人“反其道而行之”。

远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近有一代伟人填写的《采桑子•重阳》有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时节,登高望远,见天朗气清,满山彩霞,遍野云锦,诗人诗作,猛然跳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后人读之,也随之胸襟开阔,精神一振。

近日偶知,古人在重阳日结伴游山,谓之“辞青”。

秋到深处,树木的叶片开始变成金黄,青草的绿色会越来越少。重阳“辞青”,则意味着即将告别遍地的青草。

古人重视“重阳”,是因为重阳与清明对应。清明“踏青”,度过漫长冬季,春草萌生之际,人们出门畅游;重阳“辞青”,则是秋寒新至,在万木萧瑟之际,人们为辞别青绿而作秋游。

说到重阳,伟人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实化裁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伟人喜欢李贺诗作的想象奇瑰,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方地借用李贺的名句,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关于“天若有情天亦老”,也有一段佳话。

李贺此句一出,后世诗人纷纷续句,拟成一联。然而,皆不如意。

北宋初年,诗人石曼卿吟出“月如无恨月长圆”,一时语惊四座。“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成佳对

的确,老天如果有感情,有喜怒哀乐的话,那么他也会老;而月亮如果没有感情的话,也就没有阴晴圆缺了。

人世的沧桑与聚散,就在月亮的盈亏之中不断上演着。人生起伏不定的生命轨迹,就像月亮在天上有阴晴圆缺。

清明“踏青”,重阳“辞青”——在无常变化中,如果能及时把握当下的美好,人生中的诸多无奈,也许就不再那般悲凉了。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若受益,请赞1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