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由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安得卫®)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用于既往接受过一、二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非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非MSI-H)或非DNA错配修复缺陷(非dMMR)的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PD-L1抑制剂与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疗法,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重塑子宫内膜癌治疗格局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过去,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复发或转移性(R/M)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即便经过化疗、手术或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仍有近半数患者面临复发的风险。
随着免疫治疗在抗肿瘤领域的快速发展,子宫内膜癌领域也进行了诸多探索。KEYNOTE-158和GARNET等关键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多塔利单抗在dMMR/MSI-H型复发性/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中具有显著疗效[2],奠定了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开启了免疫治疗热潮,使得免疫治疗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后,KEYNOTE-775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在二线及以上治疗中的有效性。基于该研究取得的积极结果,202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用于治疗既往全身治疗后病情进展的非dMMR或非MSI-H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这一批准不仅为非MSI-H或非dMMR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整体治疗格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标志着免疫治疗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进展。
强强联合,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刷新非MSI-H或非dMMR患者生存记录
贝莫苏拜单抗(TQB245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全新序列的创新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通过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受体阻止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维持T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3];同时,能够阻断PD-L1与T细胞表面B7.1的结合,全面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3,4]。而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及调控血管基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降低免疫抑制性而增强免疫效应性细胞的浸润和激活,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发挥协同增效的抗肿瘤效果[5-8]。
基于强强联合的抗肿瘤作用理论,研究者们开展了TQB2450-II-08研究,旨在评估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或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为多队列、开放标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根据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或DNA错配修复(MMR)状态及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3个队列——队列1,非MSI-H/dMMR患者接受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治疗;队列2,MSI-H/dMMR患者接受贝莫苏拜单抗治疗;队列3,非MSI-H/dMMR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
2024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9],截至2023年11月9日,队列1-3 ORR分别为31.76%、34.38%、22.58%;中位PFS分别为8.38个月、8.21个月、6.80个月;中位OS分别为:21.72个月、27.66个月、16.03个月,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非MSI-H/非dMMR患者中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疗效。而2024 IGCS大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截至2024年5月9日,队列1患者ORR为34.12%,中位PFS为8.80个月,中位OS长达21.78个月,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进一步刷新了非MSI-H/非dMMR患者的生存期。
表. 疗效数据图. PFS和OS曲线
多点布局,未来可期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多个癌种中均显示出令人惊喜的疗效,2024年5月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治疗。而此次获批子宫内膜癌,更是为抗肿瘤治疗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正在开展多项临床III期试验,包括一线肾癌、一线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维持等。相信随着更多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布,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能够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1. 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1):68-73.
2.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 (10): 954-968.
3. Boussiotis VA. N Engl J Med. 2016 Nov 3;375(18):1767-1778.
4. Daniel S. Chen, et al. Clin Cancer Res 15 December 2012; 18 (24): 6580–6587.
5. Xie C, et al. Cancer Sci. 2018 Apr;109(4):1207-1219.
6. Lin B, et al. Gene. 2018 May 15:654:77-86
7. Su Y,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2 Feb 15;28(4):793-809.
8. Han X, et al. J Pharma Analy, doi.org/10.1016/ j.jpha.2024.100984
9. Wu X, et al. 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5593)
10.Xiaohua Wu , et al. 2024 IGCS Abstract 1577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u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