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时,很多女性朋友可能都会被检查出“宫颈糜烂”。
这个词看起来非常吓人,给人的感觉很不好,但其实并不用过于紧张,
因为它其实根本算不上是“病”,只是一种生理性改变。
宫颈又称子宫颈,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组织器官之一。宫颈上有两种细胞——鳞状上皮细胞(以下简称小鳞)和柱状上皮细胞(以下简称小柱)。小鳞和小柱同在宫颈上的“鳞柱交界区”,并处于动态的平衡,类似打仗时的僵持区。所谓的“宫颈糜烂”,就是柱状上皮细胞占据了更多的“领地”。而柱状上皮细胞的外观不太美好,看起来就像“糜烂”了一样。因此被称之为“宫颈糜烂”。
早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宫颈糜烂”这一名称就已经被取消了,并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取代(以下内容,为方便理解,我们还是先称之为“宫颈糜烂”)。说到底,宫颈糜烂其实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因此只要没有不适症状,比如白带过多、发黄、有异味,外阴瘙痒或下腹坠胀不适等情况,通常不用治疗。
除了宫颈糜烂,还有个问题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那就是宫颈癌了。但宫颈糜烂和宫颈癌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宫颈癌好发于“鳞柱交界区”。实际上,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有关。HPV病毒是球形DNA病毒,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 现代医学对HPV的防治,主要是靠HPV疫苗,那HPV疫苗,我们是非常建议打的,还是相对来说安全的。
但是HPV疫苗只能预防几种类型的HPV病毒,而HPV病毒有100多种。而且注射疫苗6年后HPV抗体浓度会逐渐下降,目前预期HPV疫苗的有效保护时间为15年。之后是否需要再加强注射,目前尚无定论。所以对抗HPV,除了接种HPV疫苗,提升我们的免疫力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一环。
这里的寒并不单单指的是温度,而是一种性质,代表了消极、缓慢、停滞,所以宫寒指的就是子宫(包括输卵管、卵巢等)的整体机能的下降、沉衰。在中医看来,“血遇寒则凝”,当血液的流动速度减慢之后,就会造成身体内代谢出的废物不能被及时清理走,从而沉积下来。所以宫寒轻则引起痛经,重则会引起子宫肌瘤、输卵管堵塞、不孕不育甚至子宫癌、宫颈癌等各种恶性肿瘤。女性朋友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宫寒的情况:其中关于痛经,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误区。既然痛经说明了宫寒,那是不是不痛经就说明不宫寒呢?其实不然。不痛经因为血不容易凝结,也不需要多大的推动力把经血排出体外,所以不会表现出“痛”。这也就导致了流出来的月经颜色是偏鲜红、没有血块的,那么这样的姨妈同样也不是健康的。
话说回来,面对HPV感染带来的宫颈癌风险,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
因为HPV感染其实很常见,80%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HPV感染!简单来说,10个人里面大约就有8个人会感染HPV,但绝大多数感染者,都会在12个月内身体自行清除。也就是说,如果自身抵抗力强,平时生活中又注意卫生,是可以极大的降低感染几率的!这也跟中医一直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谋而合。身体能量足,体内环境健康,病毒就无法在体内长期生存。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方面要保存能量,另一方面要增加能量的摄入。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温宫散寒,增强身体能量: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每次艾灸1~2个小时,一周艾灸2-3次即可。另外,艾灸火苗虽小,火力却猛,所以艾灸前后一定记得及时补充水分,以免上火再影响到睡眠。子宫想要暖起来,就离不开温宫破寒。这里推荐给大家的是小主千岁的暖小主。暖小主化裁自《伤寒杂病论》中的温经汤,整体配伍以恢复脾胃功能为根本,同时侧重于温补下焦,暖胞宫,对痛经、小腹凉、小腹坠胀、手脚凉、怕冷等虚寒问题都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也能为女性子宫及卵巢健康提供多重呵护,帮助预防和缓解因宫寒导致的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