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骨密度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从1%上升至11%。
这说明骨质疏松已经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了。而且正常人的骨量在34岁左右时达到峰值骨量,之后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三十多岁时最应注意增强骨骼健康!
但现在的人,由于一些不良习惯,过早地埋下了骨质疏松的种子,等到年纪大了,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就很难再把骨量补上去,比如:
久坐、不爱运动; 不爱喝水,经常喝碳酸饮料、咖啡; 刻意节食,减肥过度; 完全不晒太阳……
骨质疏松属于“隐形病”,一般不易被察觉,但它发生后常常会危及到生命,比如骨折。
什么一个咳嗽就能把肋骨震断、一次弯腰就能把脊椎掰折都是可能真实发生的。
原发性的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疼痛多见。如果你久坐之后感到腰椎、脊椎疼痛,那很可能你的骨头已经上年纪了。
骨质疏松还会引发驼背,因为直立会让人感到疼痛,就会下意识弯着腰,久而久之就会驼背,影响体态。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多吃点钙片、多喝点骨头汤不就行了?但首先钙片的作用是有限的,其次钙片吃进去也得你身体能吸收啊!至于骨头汤的作用就更微乎其微了……
那么中医上是如何看待骨质疏松的呢?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肾主骨”,也就是说肾的功能强弱,肾气的强弱,决定了我们骨头的质量。
骨头有了质量,它还要活动,需要津液的滋养,而它在活动的时候会消耗我们身体里的津液。
如果体内没有充足的津液,我们的骨骼就失去了润滑剂,它在工作的时候就会“生锈”。
但无论是肾气还是津液,它们都需要脾胃这个强大的后盾。
脾胃就像是人体的能量储存站,它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喝进去的水通过运化形成能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因此,要想骨骼强健,还需要从根本上增强脾胃功能,养好肾,提升身体的津液水平。
另外,在中医看来,“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可见在气候上,冬季与肾相应。所以说冬天无疑是补肾养肾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候呢,就可以每天吃上4支我们的小主千岁·元气膏,从整体上来帮助我们提升身体能量。
最后再说一句,骨头就像汽车零件,用得久了会坏,但不用也会坏。
所以没事也适当地运动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