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接近30%~75%的肺癌患者最终出现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
然而,并非所有的转移都是全身多发、广泛性、不可治愈的,在合并远处器官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约有7%的患者表现为肺外孤立性转移,且相当长时间处于这种相对稳定状态。
随着PET/CT、M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改进及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分子标志物等肿瘤分子检测水平的提高,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处于这种状态。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由局部病变向全身病变逐步演变的过程,而寡转移状态是局限性疾病和广泛性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侵袭性较弱,转移瘤的数目及转移病灶有限并且转移器官具有特异性,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遗传倾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关于NSCLC寡转移的定义,至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一般认为转移瘤的数目少于或等于5个,受累器官少于或等于2个。
临床上,NSCLC寡转移常分为同时性转移和异时性转移。
同时性转移
是指诊断肺原发肿瘤的同时发现有寡转移灶或者确诊原发灶之前已出现了其余脏器的寡转移情况,或者在原发灶治疗不久合并出现的寡转移情况,通常以6个月为界限。
异时性转移
是指肺部原发病灶经规范治疗一段时间才出现其余部位转移的情况。
不同研究对同时性转移和异时性转移的时间界限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研究中,合并同时性转移的患者较异时性转移的近期预后更差。
相比于异时性转移,NSCLC合并同时性寡转移可能提示肿瘤的生物侵袭恶性更强,所处的肿瘤进程更晚,预后也相对更差。
(1)手术切除
限期行手术切除时肺癌寡转移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适合转移灶少且位于容易手术的位置的患者,尤其对于肺部和脑部的转移灶具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对于寡转移患者,联合切除原发肿瘤和转移灶可能改善生存期,但手术的选择需慎重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多学科团队的评估。
首次外科方案需参考患者术前肺功能状况。若原发灶需要行肺叶切除或双肺叶切除术,则对侧转移瘤应行肺段切除术或肺叶楔形切除术。
在NSCLC脑寡转移瘤的治疗中,与外科手术和全脑放疗不同,SBRT通过将高剂量放射线在单一放射分隔中全部聚焦于颅内的病灶,减轻了周围脑实质的照射剂量,减少了因放疗导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与常规放疗相比,SBRT具有以下优势:
①使单次大剂量射线能量集中在肿瘤靶区,而周围正常组织剂量下降曲线十分陡峭,有利于正常组织的保护。
②单次治疗剂量大(5-12Gy/次),分次少(2-10次完成),放疗疗程短(2天-2周),整个治疗中无任何不适感觉。而常规放疗单次治疗剂量为2Gy,共需25-35次完成,放疗疗程需5周-7周完成。
③SBRT对于患者自身条件要求低,即便是高龄、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差的患者亦可耐受。
(3)系统治疗
肺癌寡转移患者也需要考虑全身性治疗。传统的化疗依然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这两种治疗方式已逐渐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
靶向治疗在控制寡转移病灶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长期使用,而免疫治疗与局部治疗如SBRT或手术联合使用,可能会进一步延缓病情进展
近年来,有关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的多项研究发现,清除肿瘤原发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哈弗医学院回顾性分析发现,接受原发灶治疗与中位OS延长相关(26.4个月vs10.5个月,P<0.01)。
另外一项关于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指出,原发肿瘤大小(T1a)、腺癌组织学、淋巴结转移状态(N0、N1与N2)等因素均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同步放化疗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提出了肿瘤转移部位及转移器官数量以及给予肿瘤原发灶根治性放疗、生物有效剂量、放疗靶区大小、是否联合药物治疗等,均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林耀彬,龙浩.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研究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07):509-513.
[2]康晓征,陈克能.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概念及治疗策略[J].中国肺癌杂志,2012,15(04):242-245.
[3]宫莉营,刘文健.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及其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22,20(06):354-358.DOI:10.19790/j.cnki.JCM.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