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五年生存率极低等特点,被称为“癌中之王”。
研究发现,胰腺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胰腺癌新发病例高达458918例,死亡率达4.8%,死亡率位于所有癌症中第六位。
与子宫颈癌、肺癌等肿瘤不同,胰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多样而复杂……因此了解胰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掌握检查手段,对于预防胰腺癌至关重要。
胰腺癌的发病具有许多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因素及吸烟、饮酒、基础疾病等。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可以早期发现已患病人群并进行早期诊断。
(1)一般因素
胰腺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衰老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老年胰腺癌患者往往面临更差的预后,原因可能与老年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营养不良、身体和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有关。
此外,老年人群在治疗上也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往往不如年轻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近年来出现了胰腺癌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男性群体中,胰腺癌的疾病负担较女性更为沉重,与全球范围内性别差异的发病和死亡模式一致。且现有研究表明,女性胰腺癌的发生与生殖因素关系不大,这可能间接表明男性可能更容易受到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确认吸烟与胰腺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研究进一步证实,吸烟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吸烟累积量与胰腺癌的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这意味着,吸烟的数量和时间越长,胰腺癌的风险就越大。关于吸烟与胰腺癌死亡率的相关性,上海的一项研究针对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每年吸烟60包以上的患者,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提示,在我国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中,戒烟可能有效降低胰腺癌的发生风险。(3)饮酒
慢性酒精摄入被认为是胰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胰腺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
Wang等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低至中度的酒精摄入对胰腺癌的风险几乎没有影响,但高酒精摄入量则与胰腺癌风险的增加相关(RR=1.15,95% CI:1.06~1.25)。这一结果表明,酒精摄入量与胰腺癌风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即饮酒越多,胰腺癌的发生风险越高。关于中国人群中饮酒与胰腺癌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证实了饮酒行为与胰腺癌发生的显著正相关性。Kadoorie生物样本库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重度饮酒与男性胰腺癌发病的相关性,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重度饮酒增加了胰腺癌的风险。为了有效预防胰腺癌,控制饮酒量,尤其是避免过度饮酒,是降低胰腺癌发生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图片来源:摄图网
(4)身体质量指数超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与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工作组回顾了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对胰腺癌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超重、肥胖或身高过高均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中脂肪细胞在促炎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脂肪细胞通过与癌细胞及其他间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胰腺癌的进展。脂肪细胞的炎症反应不仅会增加肿瘤的生长,还可能影响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然而,中国的一项队列研究对1783名胰腺癌患者进行了BMI与胰腺癌生存率的关联性调查,结果未能发现BMI与胰腺癌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与样本量、研究设计、患者的临床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体而言,虽然全球研究普遍支持超重和肥胖与胰腺癌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但中国人群的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且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应开展更多的大规模、多中心的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肥胖和BMI等因素与胰腺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为防控胰腺癌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同时,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型也可能成为降低胰腺癌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5)遗传因素及家族史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家族史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胰腺癌患者的亲属往往会表现出多种癌前病变。
大约10%~20%的胰腺癌与遗传因素相关,某些致病基因的种系突变可能会遗传,导致家族聚集性胰腺癌的发生。家族聚集性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散发性胰腺癌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有吸烟史或糖尿病史的家族性胰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这一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胰腺癌的早期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根据《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对于那些携带胰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如ATM、BRCA1、BRCA2、CDKN2A、MLH1、MSH2、MSH6、EPCAM、PALB2、STK11、TP53等)的个体,尤其是家族中有胰腺癌病史(一级或二级亲属)的患者,建议进行早期筛查。这些基因的突变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开展早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胰腺癌风险,从而提高预后。除了常见的胰腺癌易感基因外,胰腺癌还与几种高度特征性的遗传综合征密切相关,其中包括遗传性胰腺炎、家族性多发性非典型丘状黑色素瘤(FAMMM)和Peutz-Jeghers综合征等。这些综合征通常伴随有生殖细胞中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如PRSS1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胰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而STK11基因的突变则是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典型标志。患有这些遗传综合征的个体,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6)饮食
饮食作为一个重要的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然而,流行病学研究评估胰腺癌风险与个别营养素或食物(如红肉、加工肉类、蔬菜和水果以及相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纤维、脂肪和脂肪酸等)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这些差异可能与研究设计、样本量、地区文化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在中国,Pang等人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每日食用新鲜水果可将胰腺癌的患病风险降低34%,而每日食用红色肉类则会使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16%。这一结果与国际上关于水果和红肉对胰腺癌风险影响的研究结论一致。水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纤维和维生素,这些成分对胰腺的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降低胰腺癌的发生。而红色肉类则富含饱和脂肪和亚硝酸盐等,可能通过促进胰腺炎症反应或诱导基因突变,增加胰腺癌的风险。(7)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被认为是对抗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等胰腺癌危险因素的有效手段。
此外,体力活动还可能通过降低瘦素、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减少慢性炎性反应,从而发挥预防胰腺癌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关于体力活动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上海男性和女性健康研究队列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能够将胰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1%,而终身坚持锻炼的人群,胰腺癌的风险降低了68%。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体力活动在降低胰腺癌风险方面的重要性。关于体力活动与胰腺癌风险的性别差异,目前的报道较为稀少。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证据,推测在女性群体中,雌激素水平的增加可能与胰腺癌风险的降低存在一定的关联。体力活动可能通过影响雌激素水平,降低胰腺癌的发生风险,这可能是为何在女性中体力活动与胰腺癌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的潜在原因。图片来源:摄图网
(8)其他疾病与感染因素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慢性胰腺炎患者相较于未患此病者,其胰腺癌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尤其是在慢性胰腺炎首次确诊后的两年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16倍。慢性胰腺炎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其中之一是通过激活炎性反应因子,帮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此外,慢性胰腺炎还与3型糖尿病(胰腺分泌型糖尿病)相关,这种糖尿病可能进一步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已被大量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大约30%~40%的胰腺癌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且80%有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包括长期高血糖带来的细胞损伤、促炎反应以及胰岛素水平的异常等。
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也被认为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这些感染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胰腺功能,导致慢性炎症、细胞变异和肿瘤形成。
然而,尽管有一些研究报道了这些感染与胰腺癌风险之间的关联,但在国内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的研究来验证这种关联性。因此,关于这些感染对胰腺癌发生风险的具体作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进一步确认。
(1)超声
超声简便、无创、无辐射,但易被胰腺前方胃肠道内气体所干扰,可用于胰腺疾病的初诊及常规随访和初步筛查。
(2)CT
CT由于有良好的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是目前无创性胰腺检查的最好方法。近年来,双能CT(DECT)成像技术发展迅速,DECT可以对物质进行定量提取和分析医学影像特征,并在这些特征与临床结果之间建立相关性,减少胰腺癌诊断进行的额外成像检查的次数,使得诊断更加简单、便宜,实现个性化诊断。
MRI因其卓越的软组织对比度可用于检测小的、轮廓未变形的肿瘤,也可用于CT中表征不确定的胰腺表现的诊断及远处转移的检测,尤其是肝脏远处转移瘤。目前临床上对胰腺癌的病理检查常常利用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技术(EUS-FNA)进行。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超声内镜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PET-MRIPET-CT/PET-MRI不仅能够展示胰腺病变组织的解剖结构,也能通过肿瘤的代谢信息分析肿瘤转移的情况。华俊等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68Ga-FAPI-04PET/CT对胰腺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灶的检出率分别为100%、68.63%、95.35%。CA19-9是一种在某些恶性肿瘤发生的时候血浆水平会显著上升的糖类抗原。但在癌肿比较小的胰腺癌中,CA19-9的水平较低,容易造成漏诊。若患者表达Lewisa-b-基因型,可能会导致CA19-9的假阴性。在良性疾病患者中,也可能会出现CA19-9的一过性升高,出现假阳。CEA与CA19-9在多种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表达,所以它们并不能得到十分可靠的诊断,只能作为其他诊断方法的补充和辅助。近年来,有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传感器测量技术,使得极低浓度的CEA和CA19-9更容易被检出,使这些生物标志物成为更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成为可能。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EUS-FNA、剖腹术中的FNA、ERCP术中胰管和末端胆总管的细胞刷检等进行胰腺癌病理组织的取材。其中,EUS-FNA因微创、准确性高的特点,得到临床的最广泛应用和认可。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组织活检(FNB)的诊断效能比FNA更高。一项对1167例病例的Meta分析显示,FNB组的诊断准确性高于FNA组,且在获得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FNB的穿刺次数更少。参考文献:
[1]杨尹默,田孝东.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07):725-738.DOI: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2.
[2]杨欢,王晓坤,范金虎.中国胰腺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筛查现况[J].肿瘤防治研究,2021,48(10):909-915.
[3]闫明玥,湛先保,彭小波.胰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23):4555-4561.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肿瘤视界
每个工作日17:3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我们的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肿瘤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