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周易》初爻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摘要
《周易》诸卦初爻对应个体成长的童年期,爻辞拟议童年期的各种状态和处境,以及这些状态和处境的吉凶悔吝,其中蕴含了许多仍具当代价值的儿童教育思想。“利用刑人,用脱桎梏”提示我们,在训诫中掌握避免危险、保护生命的行为规范是儿童摆脱蒙昧,获得自由的第一步。“潜龙勿用,始求勿深”意味着天赋极高的儿童需要得到特别的呵护,父母和老师要有静待花开的恒久耐心。“蒙以养正,素履以往”提醒教育者从小就要培养儿童身体强健、纪律严明、艰苦朴素、不耽享乐、谦虚谨慎、自立自强、真实无妄的好品格。“思患预防,及早复道”启示教育者要小惩而大诫,轻微的、及时的惩戒更有利于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正文
《周易·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1]《周易》推原事物的起始,探求事物的终结,六爻错杂其间,分别说明一定时间内事物的状况。初爻难知,上爻易知,因为初爻是根本,上爻是枝叶,初爻爻辞拟议事物的开始,上爻爻辞描述事物的终结。就人的一生来说,初爻对应个体难以预知的、具有无限发展变化可能性的童年期[2]。初爻爻辞拟议童年期的各种状态和处境,以及这些状态、处境的吉凶悔吝,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关于儿童教育的许多启示。
《周易》立言明象,象以出意,读者寻言观象,得象可以忘言,寻象观意,得意可以忘象[3]。此乃王弼《明象》篇之大旨。《周易》的儿童教育思想藏于象中,并不是用言辞直接表达出来的。言辞描述某一具象,如“潜龙”“见龙”之类,学者要根据该具象推求卦象爻象,然后再根据所领会的卦象爻象推求其中的意义。卦辞爻辞中既隐藏着自然的奥秘,也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之道。理论上说,每一卦的初爻都蕴涵着儿童教育思想,然而由于卦象意在象外,寻言得意并非易事。若所立之言与所求之意较为贴近,求意不难,如“蒙”卦本身就是从教育方面立言的,卦辞爻辞中明显包含了教育思想。若所立之言仅仅隐喻了所求之意,则需要读者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反复推求,借助想像和推理领会其中之意。如“乾”卦之初九描述的是一条潜藏的小龙,小龙尚小,潜藏为吉。这里面隐含了英才儿童不可过早显山露水的意思。《周易》卦辞爻辞古奥难懂,注者见仁见智,探寻爻辞中隐含的教育思想更是难上加难。这大概是对《周易》教育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蒙”卦,其他卦少被涉及的原因。柯小刚从孕育教化与生命成长的角度探讨《周易》中的中国教育思想的本源,从诸卦所蕴涵的生命哲学中探寻教育思想[4]。笔者不揣浅陋,试寻诸卦中那些或显或隐的、与儿童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初爻的教育思想,以期有裨于当下的儿童教育。
一、利用刑人、用脱桎梏:让儿童在训诫中掌握规范
诸卦初爻喻事之始、人之初。物始生而难,物初生而稚,对于幼小的生命,教育首先要做的是保护生命。家庭是儿童的港湾,父母是儿童的保护者。初爻讲到遇到危险时当静处不动、动则凶险的有12个卦。然而,生命终将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生存的困境,挣脱桎梏,获得自由。自由基于对必然的认识,对规律、规范和规则的掌握[5],在训诫中掌握避免危险的规则和规范是幼小的生命为争取自由迈出的第一步。
“蒙”卦初爻明确了发蒙阶段的三条教育原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1],大意为利于惩戒蒙昧的童子,利于脱去桎梏,有所往不利。
第一条原则是对违反规则和规范的行为要及时惩戒。《周易·象传》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1]刑是惩戒的意思。《周易·彖传》说:“险而止,蒙。”[1]“蒙”卦下卦是“坎”卦,坎为水为陷为险,上卦为“艮”卦,艮为山为阻为止。二卦相合,“蒙”是遇到险阻而及时停止的意思。儿童蒙昧无知,行动处处有险阻,发蒙首先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危险的,不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因此,发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行为规范的训练,而不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仅仅靠告诫和讲道理让儿童知道哪些事情危险是不够的,还需要惩戒。惩戒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长记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羞耻。古代对儿童的惩戒并不严厉,轻则批评,重则呵斥,再重也就是打打手板。
第二条原则是解放蒙童,给他们自由。学习行为规范不是要把蒙童禁锢起来,而是让他们因守规范而得自由。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6]。所以“利用刑人”与“用说(脱)桎梏”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惩戒的目的是让儿童获得理性,而不是要把他们禁锢在规范中。真正的桎梏是蒙昧,发蒙就是要“脱桎梏”。“用说桎梏”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不把孩子关在家里、教室里,不把他们限制在座位上,而要让他们动起来。动起来就有可能违反规范,违反规范之后再惩戒,被惩戒有助于掌握规范。把儿童禁锢起来,虽然儿童不会违反规范,但也不可能掌握规范。
第三条原则是保护蒙童,给予他们安全感。如“蒙”卦卦象所示,刚刚开始发蒙的幼童内处坎陷之中,外有高山阻隔,处处有危险,行动有困难,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细心呵护。“以往吝”一方面是说不要让孩子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范围,单独去较远的地方活动,另一方面是说老师和家长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某一个较远的地方。远方不在于距离的遥远,更在于离开群体、离开保护的不安全感。发蒙阶段的儿童最怕的是“关黑屋子”、“不要你了”、“都不理你”、“站到教室外面去”等,这些做法使他们感到自己脱离群体、不受保护。
除了内坎外山,物初生而蒙昧的处境外,还有一些处境对儿童来说也是危险的。如“蒙”卦的综卦“蹇”卦,内山外坎,行路艰难。“蹇”卦初六爻辞是:“往蹇,来誉。”[1]往前进有艰险,退回来得赞誉。《周易·象传》解释说:“‘往蹇,来誉’,宜待也。”[1]初六以阴柔居蹇之初,上无应援,且不当位。阴柔则才弱,居初则弱上加弱。上无应援,意味着外出得不到帮助。不当位,意味着这孩子不守本分,不听家长和老师的教导,长此以往,行路艰难。知艰难而以阴柔自处,居而不往,等待时机,可以保住自己的名誉。又如内坎外坎的“坎”卦和内山外山的“艮”卦。“坎”卦初爻和“蹇”卦初爻一样阴柔居下,不当位,无应援,加之深陷坎底,其凶可知。《周易·象传》说:“习坎入坎,失道凶也。”[1]遇到重重坎险又陷入坎底,失去了出险之道,所以凶险。出险之道一是如卦辞所说的“有孚”[1],二是如《周易·象传》所说的“常德行,习教事” [1]。初六阴柔居重险之下而无应援,相当于一个小孩陷入重重危险中而得不到大人的救助,当然是危险的。“有孚”是真诚、真实的意思,只有真实地、真诚地面对眼前的危险,才有可能脱险。儿童是真诚的,他们没有半点虚假,但儿童的真诚还没有在生活中发扬光大,所以要“常德行,习教事”,经常修养德行,不断学习行事规则。“艮”卦初爻同样阴柔、居初、不当位、无应援。其爻辞说:“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1]止住他的脚趾,无灾咎,利于长久正固。《周易·象传》解释说:“艮其趾,未失正也。”[1]初六处艮止之初,止其趾之象意味着凡是应当制止的事情,要在“未失正”时就制止。初六阴柔易变,长久守正才是吉利的。也就是说,不能制止一两次就不管了,要不断地加以制止,直至儿童形成内在的行为习惯。
二、潜龙勿用、始求勿深:英才儿童需要特别的呵护
有一些天赋极高,刚健进取的儿童,他们的成长需要特别的呵护。英才不是人们按照既定的目标培养出来的,而是天生具有“元、亨、利、贞”四德的“人中龙”自强不息自我养成的。然而,要阻止英才的成长却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英才成长的早期。“潜龙勿用”是保护幼小的“人中龙”的基本原则[7]。
“乾”卦卦辞说:“乾,元亨利贞。”[1]《子夏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8]朱子说:“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1]“乾”卦具有创始、通达、合宜、正固四德。《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君子天生具有“元亨利贞”四德,他们内在的德性必然驱动他们自强不息,成就自我。
然而,“人中龙”在成长的早期宜潜隐不现,家长和教师要静待花开。“初九,潜龙勿用。”[1]龙潜藏于渊,不可有所作为。《周易·象传》解释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1]潜龙勿用的原因是阳气在下面还很弱小。《周易·文言传》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1]君子以成就品德作为行事的目的,而品德的养成需要每天在具体的行为上磨砺自己的德行。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完整的人格还没有养成之前,应当隐而不现,不可有所作为。王夫之依据《周易·彖传》和《周易·文言传》认为,“乾”卦四德在人身上表现为仁、礼、义、信。王夫之又说:“然则四德何以不言智乎?《彖》云‘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则言智也。”“仁资以知爱之真,礼资以知敬之节,义资以知制之宜,信资以知诚之实。”[9] 智慧寓于四德中,与四德共同成长。人的聪明很早就会显露出来,但人的品德是在日常行为中一天天慢慢养成的,过早地显露聪明,聪明难以与品德共同成长为智慧。
“乾”卦之外,“大畜”“大壮”“夬”“需”“恒”诸卦都讲到对待那些刚健进取的英才儿童应当始求勿深,静待花开。例如“大畜”卦内卦为“乾”,刚健进取,外卦为“艮”,如高山阻隔,意指只有不断积蓄力量才可以越过高山。其初九爻辞说:“有厉,利已。”[1]积极进取的儿童初遇危险,利于止息。《周易·象传》解释说:“‘有厉,利已’,不犯灾也。”[1]艮山蓄止乾健,初九以阳刚居阳位,然而处初力弱,如果一味刚健进取,难免“不犯灾”。初九上应六四而为六四所止,则可避免灾咎。六四爻辞说:“童牛之牿,元吉。”[1]牿是绑在牛角上的防止牛顶人的横木。给没有长角的小牛装上牿,大吉。天性聪慧的儿童往往胆子大,爱顽皮,难管制,任其自由地消耗自己的生命力量是很危险的。阻止顽皮的儿童到处乱撞的“牿”是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初九处最下,阳气微弱,容易蓄止,如同给没长出牛角的小牛装上牿,比较容易。
又如“大壮”卦,内卦为“乾”,刚健进取;外卦为“震”,动而不止。内健外动,壮大之象。其初九爻辞说:“壮于趾,征凶。”[1]初九阳刚而居阳位,处乾刚之初,壮而进取之象。阳刚健壮之时,刚猛勇进,必遇凶险,且初九处下力弱而勇进,凶险无疑。盲动很可能违背自然规律或触犯礼法,所以《周易·象传》戒以“非礼勿履”[1],要止于礼,在行为规范所容许的范围内行事。止于礼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刚健进取的英才儿童需要远离坎险,持之以恒地耐心等待。“需”卦内乾外坎。需是等待的意思,刚健而遇坎险,需要耐心等待。其初爻爻辞说:“需于郊,利用恒,无咎。”[1]在郊外等待,有利于恒久等待,没有灾害。《周易·象传》解释说:“‘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1]在郊外等待,是不冒险犯难而行。恒久等待没有灾害,是因为没有违背常理。遇到艰难险阻,自身又有刚健的性格,很容易失去耐心,鲁莽犯险。这时应该选择远离险阻。“需于郊”是在远离险阻的地方等待的意思。离得远,看不见,心不乱,有利于恒久等待。之所以要恒久等待,是因为要做到“未失常”并不容易。如前所述,英才的天性中具有“元亨利贞”四德,然而“四德”要转化为仁、义、礼、智、信“五常”需要“日可见之行”,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地实践和锻炼。
失去恒久等待的耐心的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恒”卦告诉我们,启蒙阶段的教育不可深求。“恒”卦卦辞说:“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1]一个人持之以恒则亨通,无灾害,守正道,有作为。《周易·彖传》说,恒之所以亨通顺利,是因为“久于其道”[1],恒久地体道守道。《周易·象传》说,君子从“恒”卦中得到的启示是“以立不易方”[1],始终立于不变的大道。只有“久于其道”才能始终立于“不易方”。教育者对初涉世事的儿童尤其不能操之过急。“恒”卦初六爻辞说:“浚恒,贞凶,无攸利。”[1]浚是深的意思,朱子说:“深以常理求之,‘浚恒’之象也。”“然初居下而在初,未可以深有所求。”[1]《象传》说:“‘浚恒’之‘凶’,始求深也。”[1]“恒”卦内卦为巽为风,外卦为震为雷为木。初六居“恒”卦之下与九四为正应,风始动而震呼应之象,如春风初起,万物感春风而开始萌动。春风吹,万物生,这是常理,然而春风初起,乍暖还寒,难以有恒。在儿童教育上,如果始求者深,虽所求正当,亦有凶险,难以获利。
三、蒙以养正,素履以往:注意培养儿童的品格
蒙以养正,论者多有研究[10-12],然而在什么情境下养什么样的正,则少有学者深究。“蒙”卦卦辞说:“利贞”,《周易·彖传》解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1]发蒙阶段就培养儿童纯正、贞正、正固的品格,此“乃作圣之功”[1]。除“蒙”卦外,诸卦初爻讲到守正吉利,不守正凶险的还有8个卦。
逆境中要守正。“屯”卦万物始生而艰难。“初九,磐桓,利居贞。”[1]初九处屯难之初,一阳居二阴之下,上应坎陷之初阴,动而遇险,如草木刚刚发芽,气暖则申,还寒则卷,所以逡巡徘徊,居贞吉利。对儿童来说,环境中处处有危险,居贞即居于成年人的保护下不犯险。“否”卦天地否塞。“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1]“否”卦是七月之卦,溽暑难当,秋粮未熟之际,百姓缺粮,拔取茅草根当食物,贞固则吉利亨通。在生活艰难的时候,教育儿童动心忍性,守住良知,能培养他们的坚毅品格。“剥”卦阴盛剥阳,小人之道长,君子之道消。“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1]剥蚀床脚,刚正被剥灭,凶险。阴剥阳,自下而上。所以《周易·彖传》告诫我们,当剥之时,君子应当“厚下安宅”[1],巩固基础,安固家宅。对儿童来说,养正的基础是强体魄之正、得饮食之正。身体羸弱,精神将无所寄寓。经受不住厚味的诱惑,饮食不得其时,暴饮暴食,都将侵蚀儿童的正气。再如“姤”卦,一阴凌逼五阳,“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1]系缚在金属的刹车上,守正吉利。有所前往,会遇到凶险,羸弱的母猪浮躁徘徊。初六一阴始生,其势渐盛,如同一头羸弱的母猪,浮躁不安,蠢蠢欲动。将它牢牢拴住,让它安静下来,则吉利。儿童的欲念一起,便会躁动不安,此时安静下来,固守正气则吉利,关键是要有“金柅”止车,靠儿童自己止息心中的欲望是很难的。家长和老师要充当“金柅”,及时止住孩子心中非正当的欲念。
顺境中也要守正。“临”卦泽上有地,二阳临于四阴,阳气渐盛,临人临事皆亨通。“初九,咸临,贞吉。”[1]咸是感的意思。初九上应六四,阴阳相互感应。初九阳刚得正,所应六四亦得正,所以贞正吉利。《周易·象传》说:“‘咸临,贞吉’,志行正也。”[1]儿童初次面临要独立处理的事情,应当大大方方,有条有理,干净利落。有应意味着儿童初次临人临事需要得到大人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晋”卦地上有火,上进而光明之象。“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1]被催促着上进,守正则吉利。如果不能取得信任,宽裕自处,则可免于危害。儿童往往被父母和老师催促着进步。但孩子毕竟还小,做什么事情还不能取得充分的信任,被催促着,又不能取得信任,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爻曰“贞吉”,《周易·象传》曰“独行正”[1],独立行正道则吉利。《中庸》说:“率性之谓道。”[6]“贞”和“正”首先是指符合儿童的本性,符合儿童的本性才是合于人道的,才是贞正的。催促和率性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充分认清孩子的本性,不要催促他们朝着违背本性的方向上进。其次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独行正道。
诸卦初爻除了启发我们在什么情境下应当教育儿童守正外,还启发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教育儿童,培养儿童什么样的品德。
“贲”卦“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1]修饰他的脚趾,舍弃乘车,徒步而行。贲是修饰、修养的意思。修养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始,舍车而徒,刚健脚力。对儿童来说,身体健康是首要的教育目标。“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1]出师必严明军纪,无军纪必有凶险。对儿童来说,纪律教育非常重要,没有纪律教育,其他教育很难展开。“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1]穿着朴素的鞋子,前行无危害。培养艰苦朴素的好品德,孩子一生行稳致远无灾咎。相反,娇惯的孩子,一生多凶险。“豫”卦“初六,鸣豫,凶。”[1]自鸣得意,耽于快乐,凶险。“豫”卦讲快乐,下卦独初六有应援,意味着小孩在家长和老师的放纵之下沉溺于玩乐,孩子因此自鸣得意,这样做凶险。“家人”卦也说:“妇子嘻嘻,终吝。”[1]母子嘻嘻哈哈,终至蒙羞。《周易·象传》说:“初六‘鸣豫’,志穷凶也。”[1]鸣豫之所以凶险,是因为意志穷竭,也就是说,沉溺于快乐会消弭人的意志。大约人获得快乐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是因为有强援,人也就丧失了追求快乐的动机和意志力。这提示 我们应当为孩子创造追求快乐的条件,但不可直接把快乐给予他们。“谦”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1]谦而又谦的君子,利于涉渡大河,吉利。《周易·象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1]自牧是自己管理自己,从小就要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谦逊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颐”卦“渐”卦也讲到要教育孩子自立自强。“颐”卦“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1]舍弃你自己的灵龟,张大嘴巴贪婪地看着我想吃东西,凶险。灵龟能食气自养。颐养之道,自求口食。儿童还不能自养,但要培养他们自养的能力,不能贪婪地乞求别人来养。“渐”卦“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1]鸿雁逐渐前进到岸边,小雁感到有危险,呼号母雁,无灾祸。鸿雁上岸,大雁是不管小雁的,小雁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岸。我们对孩子不能管得太多,一切终究要靠他们自己。“大过”“小过”讲到行事要谨慎,不可逞强。“大过”卦“初六,藉用白茅,无咎。”[1]用白茅作衬垫,无灾咎。夫子解释说,茅草虽是薄物,但作用重大。能慎重地用薄物作大用,做事情万无一失。[1]相反,“小过”“初六,飞鸟以凶。”[1]小鸟逆势上飞是逞强,凶险。“无妄”卦讲到要保持儿童的天真烂漫,培养他们真实无妄的好品德。“无妄”卦卦辞说:“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1]“无妄”具“元亨利贞”之德,但如果不守正则将丧失天生的德性,有灾眚,诸事不利。“初九,无妄,往吉。”[1]儿童本是天真无邪的,初九一阳在下,诚意初发,诚心诚意有所行动,无往而无不利。程子说:“盖诚之为物,无不能动,以之修身则身正,以之治事则事得其理,以之临人则人感而化,无所往而不得其志也。”[13]由此可见,保持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真诚多么重要。
四、思患预防,及早复道:及时预防并纠正儿童的错误
其初难知,好事坏事,一切皆有可能。《周易》告诉我们:孩子既生既育,当思患预防;孩子一旦偏离正道,当及早复道。
“既济”卦卦辞说:“亨小,利贞。初吉,终乱。”[1]小事亨通,利于守正,开始吉利,最终危乱。《周易·象传》解释说:“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1]水在火上,是“既济”的卦象,君子取象“既济”,思虑忧患而预先防备。火上浇了一盆水,火好像已经熄灭了,然而死灰还有可能复燃,防火时刻不能放松。万事都如此,事情刚完成就要居安思危,早作防备。“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1]拖住车轮,浸湿尾巴,无灾患。刚刚渡过河水,才上河岸,需要停下来休息,所以拽住车轮,阻止车子前进。小狐狸渡河时,尾巴高高举起,过河之后一放松,尾巴打湿了。事情刚刚完成的时候,需要休息,都会暂时放松下来,这是常理,所以无咎。但这一放松也隐伏着危险:河滩是一个斜坡,拽住轮子,稍有放松车子就会后退;狐狸尾巴大而多毛,打湿了行动不便,假如有猎人正在这个时候追来,难逃厄运,所以既济之时应当思患而预防之。“屯”卦乃始生之象,孩子离开母亲的子宫面对完全陌生的自然环境,处处充满着危险。《周易·象传》说:“云雷屯,君子以经纶。”[1]孩子刚刚出生,君子的经纶就是早作谋划,提前预备好各种保育措施。孩子出生后蒙昧无知,所以“蒙”卦专述启蒙教育,“果行育德”[1],预防孩子犯险。在这一意义上说,教育最重要的是思患预防。
其初难知,思患预防难,难在事物刚露端倪时难以确知其发展趋势。但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早作预防。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1]踩着秋霜,就知道坚冰将要到来了。《周易·象传》说:“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1]踩着霜了,说明阴气已经开始凝结,顺着道理推求下去,就知道冬天即将到来,水将凝结成坚冰。《周易·文言传》以人事推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什么样的余庆余殃?余庆自然是君信臣忠,父慈子孝,一代更比一代强;余殃则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1]。“必有”,说得十分肯定,如同秋霜已结,坚冰一定会到来。一些人不相信善果恶果,是因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1],积善的人和积不善的人当时看不到果报。到底要多久才会有余庆、余殃呢?佛家有所谓夙世种善因今生得善果,今生种恶因来世得恶果之说。儒家没有今生来世之说,但相信泽被后世,祖宗有德儿孙福。上文中“蒙”“艮”“剥”“既济”等卦所说的预防多就眼前能看到的危险而言,“坤”卦《文言传》相传为孔子所作,夫子看得长远,就看不见的危险与福报而言。
及早预防儿童的错误可以收到“小惩而大诫”的效果。“噬嗑”卦“初九,屦校灭趾,无咎。”[1]脚上戴着刑具,伤了脚趾,无灾咎。《周易·象传》说:“‘屦校灭趾’,不行也。”[1]初九在下,用刑之初,惩其小过,伤其脚趾,禁其不再行恶,则无咎。夫子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1]惩戒是为了让人懂得羞耻。羞耻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不能遵守普遍的行为规范或是自己不具有普遍价值观的时候产生的羞愧、耻辱的感受,它使人意识到自己与群体或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格之间的差距,是一种促使人自省和完善自我的情感。它维护人的自尊,促使人向善,故“不耻不仁”。畏惧感作为一种自然情感是人面对自然的神秘力量、狰狞可怖的事物和场面时的畏惧;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是对信仰对象的敬畏和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人面对尊严的法律、道德行为规范、习俗或威严的师长、官员、权威时的崇敬与惧怕。它促使人遵守规律、诫命、戒律、制度、法律、道德和习俗,故“不畏不义”。仁是内心对自己和他人的爱,义是对行为规范的遵循,有仁爱之心而能行义,而行义者不一定有仁爱之心。小的惩罚让人感到羞耻,严厉的惩罚让人感到畏惧。因畏惧而行义的人不一定有羞耻心,而没有羞耻心的人很难通过自省激发起内心的仁爱。小人如此,小孩亦然。儿童的羞耻感是在惩戒中形成的,但惩戒也要适度,过于严厉的惩罚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羞耻感。
人难免犯过,犯了过及早复道,不至后悔。停止犯过不是复道,复道是内心良知良能的发现和壮大。守护好儿童善良的天性,是儿童教育的根本。
“复”是十一月之卦,复之时,阴气重重,阳气几尽,冬至阳生,一阳来复。这一点阳气一直闭藏到来年春天,天气渐暖,大地又渐渐恢复生机。天下不至于大坏,皆因人人心中那一点明灵,一点良知,一点善意,一点阳气。这一点阳气需要悉心呵护,它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由。如何呵护?《周易·象传》说:“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1]雷在地中,这是“复”的卦象。先王在冬至日闭关,商贾旅客不出行,君王不省视四方。程子说,雷是阴阳相互激荡而发出的声响,阳气微弱的时候,阴阳不会相互激荡,所以发不出声响。雷在地中,也就是阳气重新在地中生长的时候。阳气刚刚开始在地下生长的时候,是微弱的,安静下来才能生长。先王顺应天道,于至日闭关,安静下来让阳气生长[13]。成年人被欲望所驱使,深涉尘世,阴气浊重。闭关则是远离尘世,排除欲念,渐渐唤醒内在的良知良能。
儿童涉世未深,良心未泯,并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闭关。“复”卦“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1]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不远就回复正道,不至于后悔,大吉。初九一阳复生于下,有失之未远,能及早回复正道之象。如果不及早回复正道,犯下大错,后悔莫及。《周易·象传》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1]程子解释说:“学问之道无他也,唯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也。”[13]读书问道没有别的,只不过是知道犯了错误及时改正,回复善良而已。心中善念一起,便是一阳来复。善念一起,即时行动,改过行善,让阳气渐渐生长,便是修身。总之,要及时纠正儿童的错误行为,同时还要启发他们的善良天性,直至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良知良能判断是非曲直,正道直行,无悔元吉。
五、《周易》初爻儿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的洞见。当人们历经精神和社会危机时,往往回溯那段历史以寻求引导。”[14] 形成于轴心时代的《周易》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什么价值呢?下文将略述几点。
1.训诫必须及早施行
正如前文所述,训诫的目的是要让儿童获得规范理性,从而摆脱蒙昧的桎梏,获得规范限定之内的自由。关于训诫和自由的关系,康德(Kant)早有论述。他说:“野性就是摆脱法则,训诫把人置于人性的法则之下,开始让人感受到法则的强制性。”“但是,人天生就有一种对自由的如此强烈的趋向,以至于他只要起初有一段时间习惯了自由,就将为它牺牲一切。”[15]因此,训诫必须及早施行。“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么以后要改变一个人就难了。”[15]但训诫属于否定性的教育,“纯粹是为了防止错误”[15],肯定性的教育是通过教导和引导培养儿童独立的思考能力,“使他有朝一日能够自由,也就是说,使他可以不再依赖别人的照料。”[15]然而,肯定性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否定性的训诫之上,“第一个阶段就是必须习得恭顺和被动地服从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人们让他们学会在法则之下运用思考和其自由的一个阶段。”[15]“蒙”卦首先强调“利用刑人”—用规则规训儿童的行为;接着又指出规训的目的是“脱桎梏”—让儿童摆脱蒙昧的桎梏,获得自由。这与康德的思想如出一辙,但早了约2500年。不仅如此,“蒙”卦在此基础上还加上第三条发蒙教育的原则— “以往,吝”,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儿童仍然要时刻处在父母和老师的监护之下,不能单独远离父母和老师活动。因为训诫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只有当主要的行为规范,特别是涉及到儿童人身安全的行为规范成为了儿童的行为习惯之后,才能进入肯定性的培养阶段。
向蓉、雷万鹏的研究表明: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倾向于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专制型的家长习惯于用强迫性手段训诫孩子,试图用一系列准则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溺爱型的家长过于注重对孩子发展的支持,忽视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忽视型的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要,对子女既缺少规训又缺乏支持。这些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好的父母是权威型家长,他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恩威并施”,既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关爱,又坚持相应的规则和纪律[16]。“蒙”卦初爻所提倡的教养方式显然是“权威型”的。“家人”卦还比较了专制型与溺爱型:“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1]“嗃嗃”是大声叱骂的声音,“嘻嘻”是打闹嬉戏的声音。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严厉,有怨恨,甚至有危险,但终究是吉利的。母亲孩子嘻嘻哈哈,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严,最终会后悔莫及。显然专制型比溺爱型要好,但最好的方式还是恩威并施的权威型,因为过于严厉毕竟有“悔”有“厉”。定量研究的结果更多地显示溺爱型优于专制型[16,17],这可能因为定量研究无法取得儿童“最终”会成为什么人的数据。总之,训诫与爱护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张力,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儿童的自由。
2. 英才儿童需要特别的呵护
对英才儿童,父母和老师始求不可太深,需要有静待花开的恒久耐心。英才教育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褚宏启对英才教育的争议做了全面的疏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英才教育采用的是以大学“少年班”、中小学“英才班”为主的加速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比如英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都会被放大。”[18]作者主张在我国大中小学均采用充实模式为主,加速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以英才学生在普通班就读的充实教育模式为主,以提前入学、跳级、课程先修等“缓和的加速模式”为辅。“即便采取缓和的加速模式,也不提倡过度提前入学、过多跳级等做法。”[18]这与《周易》“潜龙勿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潜龙勿用”,英才儿童宜隐藏在同伴中,和同伴一同成长。英才的聪明是天生的,但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在聪明的基础上后天不断养成的。智慧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过早地显露聪明,难以塑造完整人格的,也难以养成智慧。英才儿童隐藏在童年的伙伴中,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在打打闹闹中、在游戏活动中、在课堂学习中慢慢成长,不会显得特别突出,在日常交往和日常行为中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但在学习成绩至上的时代,英才儿童的聪慧往往在知识学习方面过早地显露出来。这使得他们的仁爱、合礼、和义、信实等品德难以在与同龄孩子的平等交往中和洒扫应对的日常行为中得到发展。而且,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他们的身体健康往往被忽视,身心的发展往往不平衡[7]。古伤仲永,今伤英才儿童,繁重的学习和各种竞赛往往会阻碍英才儿童的长远发展。
《周易》还提出“始求勿深”的理念。这么多年来,我们之所以热衷于办少年班、实验班、英才班,热衷于宣传英才儿童超出同伴的学习能力,是因为我们急切地希望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周易·象传》说:“‘浚恒’之‘凶’,始求深也。”[1]总是不断努力开掘英才儿童的智力潜能之所以凶险,是因为对儿童一开始就有深求。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不可深求。《周易·系辞传》告诉我们,“其初难知”[1],儿童的天赋是逐渐显现出来的,一切皆有可能,根据成年人的意愿过早地引导他们朝某个方向发展,很可能违背儿童的天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花开有时,需要耐心等待。
3.养正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哪些是儿童阶段就要养成的基本道德品质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由此可见,儿童道德教育的条目包括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所注重的是正义、节制、智慧、勇敢和友爱[19]。《周易》早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然而其列举的需要培养的儿童道德品质更实际,更具当代价值。一是身体强健。儿童的养育和体育应放在首位。“舍车而徒”,有车不坐,徒步而行,强健脚力,对车接车送的儿童是重要的提醒。二是纪律严明。“出师以律”,在团队活动中尤其要培养儿童的纪律观念。三是不耽享乐。“鸣豫,凶”,家庭条件好的儿童依赖父母的骄纵耽于享乐,自鸣得意,凶险。四是谦虚谨慎。“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从小就要懂得谦虚谨慎。五是自立自强。“颐”卦要求从小就要懂得“自求口实”,“渐”卦要求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对此,溺爱型的父母尤其要记取。六是真实无妄。“无妄往吉”,保持儿童的天真烂漫,无往不利。七是行事谨慎。“小过”告诫儿童不要逞强,“大过”告诉儿童遇事谨慎小心。八是艰苦朴素。“素履,往无咎”,在物质财富丰富的时代,教育儿童素履以往尤其重要。
4.以小惩大诫守护儿童的善良天性
“噬嗑”卦和“复”卦告诉我们:对儿童的惩戒要适度,轻微的惩戒更有利于唤起儿童善良的天性。专制型的父母尤其要记取这一提醒。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Aronson)在幼儿园里所做的一个实验表明:严厉的惩罚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不做错事的外部理由,而只受到轻微惩罚的孩子则需要一个内部理由。“寻求内部理由会导致自我说服。这对抚养小孩很有启发意义。那些期望通过惩罚来让他们的孩子接受可取的价值观的父母应当使用轻微的惩罚,其强度只要足以使行为产生改变即可,随后就会产生价值观的改变。”而且,“自我说服比直接说服的尝试更具持久性。”[20]但阿伦森未能说明为什么轻微的惩罚对成年人来说往往无效,成年人的严重错误需要法律的严厉惩罚。“噬嗑”卦也主张对成年人的严重错误要“何校灭耳”,戴上头枷伤灭其耳朵,以“罪其听之不聪” [1]。“复”卦回答了阿伦森没能回答的问题。“不远复,无抵悔,元吉。”[1]儿童涉世未深,良心未泯,在错误的道路上还走得不远,轻微的惩戒就能促使他们回复正道。“小畜”卦初九也说:“复自道,何其咎?吉。”[1]儿童容易回复内心的良知,无灾咎,吉利。不仅如此,“九二,牵复,吉。”[1]“小畜”九二无应援,似不能复,但初九“复自道”,能牵连九二一同回复正道。童年时代呵护好了良知有利于一生走正道,这正是“自我说服”更持久的原因。
《周易》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因其隐藏于言象之后,颇费寻思之力,结论亦难免见仁见智。笔者循王弼《明象》篇之大旨探寻诸卦初爻的儿童教育思想,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易学方家对《周易》教育思想的关注。
注:参考文献已省略,如需要参考请阅读原文。
文献引用格式
姜国钧.《周易》初爻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OL].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8[2024-08-03].
欢迎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微信号:hnsfdxjkxb
投稿网址:
https://fljy.cbpt.cnki.net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核心期刊
执行主编:段发明
编辑部主任:张曙光
编辑部电话:0731-88872472
本期微信公众号编辑:田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