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洋,姚建建| 高校如何提升学术创业绩效——基于“资源—能力—环境”框架的组态分析

学术   2024-10-16 16:39   北京  

欢迎关注“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高校如何提升学术创业绩效

——基于“资源—能力—环境”框架的组态分析


作者简介

苏洋,华东政法大学高等教育与教育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

  基于“资源条件动态能力外部环境”整合性分析框架,以我国41所双一流大学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揭示了提升学术创业绩效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构成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提升的必要条件,高学术创业绩效是多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有四种路径,分别是资源禀赋型、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型、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全面协同型;在特定条件下,不同前因变量可以通过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与有组织科研相适配的资源配置机制,培育动态能力,并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差异化的学术创业提升路径。


正文

一、引言

学术创业是指高校基于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不仅包括正式的商业化活动(许可、技术转让、创办衍生企业),还包括非正式的“软”活动(咨询、合同研究等)。与“科技成果转化”提法相比,学术创业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侧重强调大学的主体作用,关注大学使命转型、制度变革以及跨越组织边界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创业意愿有所提高。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术创业绩效依然偏低。高校存在很多“沉睡的科研成果”,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没有得到转化应用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远低于企业的48.1%和科研院所的13.3%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围绕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学者们从资源、能力、环境等视角开展研究,主要聚焦特定变量作为提升学术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但对不同视角不同要素如何“联合”影响学术创业的复杂提升路径关注较少。事实上,学术创业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受到不同层面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的基于自变量相互独立、单向线性关系的分析方法,无法解释自变量相互依赖等复杂的因果关系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采用组态思维,把案例视为条件变量的组态,能够对多因素的联合效应如何共同作用于结果变量进行解释,适用于探讨多视角、多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问题 该方法兼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优势,既消除了定性分析“不可推广”的困境,也解决了定量分析忽视个案独特性的问题,被认为是探索“联合效应”和“互动关系”的有效方法。
综上,本研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基于“资源条件动态能力外部环境”框架,以我国41所双一流大学为样本,探讨多重因素组合对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影响,进而揭示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提升有效路径。


二、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1.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从资源基础视角、动态能力视角和外部环境视角等对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以下将对这三种理论视角进行分别阐述。

1资源基础视角

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对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竞争性”和“市场化”特征不断凸显,以鲍尔斯(Powers为代表的学者将源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资源基础理论引入高校学术创业研究领域,从组织内部资源视角探究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持资源基础视角的学者聚焦于回答为什么处于相同环境中的高校其学术创业绩效却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将组织竞争优势归因于组织内部资源的差异,并提出高校拥有的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解释高校不同学术创业绩效水平的关键。现有基于资源基础视角的学术创业绩效研究主要聚焦于组织内部有形和无形两类资源。一方面,学者普遍将资金资源,如研发经费支出、知识产权保护费用支出等,人力资源,如教师研究质量、技术转让办公室专业人员数量等有形资源视为预测大学学术创业绩效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已有研究探讨了无形资源,如学科资源(具有更多市场导向性的学科)、经验资源(学术创业的传统和经验、声誉资源等对学术创业绩效的积极作用

2动态能力视角
动态能力视角是学术创业领域研究中的新兴研究视角。“动态能力观”弥补了资源基础理论仅探讨资源异质性的局限,强调如何获取和配置关键资源以提升组织动态能力进而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帝斯(Teece等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持动态能力视角的学者提出,学术创业过程由一系列动态能力组成,学术创业绩效是组织动态能力的函数。具有强大而独特的动态能力的大学在学术创业上的表现也越好。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研究主要探讨动态能力具体维度构成及不同维度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原长弘等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大学感知机会的能力、利用技术的能力、重构制度、流程以保持灵活性的能力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奥莱利(O’Reilly)等提出,支持创新的文化是动态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制度创新、组织边界跨越(技术转移组织)、外部网络构建(政府网络、企业网络、校友网络等构建)等也被认为是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关键动态能力。不同动态能力维度之间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知识的转化。
3外部环境视角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都强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持外部环境视角的学者认为,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学术创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环境中的资源可用性决定了感知创业机会的能力,大多数大学衍生企业都位于母校附近,大学所在地区风险资本集聚程度越高,教师学术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当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业基础设施等)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创业时,大学层面在促进学术创业方面产生的边际效应更加有效。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即使高校产生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可能因外部技术吸收能力不足、中试平台短缺、投资基金限制等因素导致成果无法得到转化利用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资源、能力、环境等不同视角对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本文构建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组态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单独考察哪一类资源、能力或外部环境对高校学术创业的“净效应”,不仅会造成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还会削弱研究结论对现实情境的解释力度。事实上,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因素并不是独立对学术创业起作用,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静态的资源和动态的能力是不可割裂的,单从静态的资源去解释学术创业绩效可能无法回答拥有同质化资源的高校在学术创业绩效的差异,资源和能力是交互起作用的;另一方面,组织是嵌入在环境中的,在揭示高校内部学术创业绩效差异时,组织内部(高校层面)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因此,本研究基于组态视角,糅合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及生态系统理论,提出资源条件-动态能力-外部环境整合性分析框架,选取影响学术创业绩效的关键条件构建理论模型。

2.组态模型构建

资源视角、动态能力视角和外部环境视角分别涵盖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因而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全部纳入分析。本文综合演绎法(基于资源条件-动态能力-外部环境框架中的核心构念)和归纳法(系统性文献述评析出关键因素)来确定前因条件。同时,考虑到有限多样性问题,对于中等规模样本,适合分析条件数量在4-7个之间本文最终选取了6个前因条件:学科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资源维度)组织边界跨越能力与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动态能力维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环境维度)。组态模型如图1所示。

1  研究模型

1学科资源与学术创业绩效

学术成果商业化的机会和教师参与学术创业的意愿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很大差异。在工程、生命科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领域表现越好的大学往往学术创业绩效越高与其它学科相比,偏应用型学科(市场导向性较强)学者的研究成果商业价值更高,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能更好地整合学者和企业家角色,参与学术创业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有理由推断,与产业需求对接度较高的“学科群”,其规模和质量在解释高校学术创业绩效中发挥关键作用。

2资金资源与学术创业绩效

资金是影响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关键资源因素,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但是研究结论却是莫衷一是。主流观点认为,资金资源是学术创业的先决条件增加经费投入,不仅会提高科研产出质量,扩大待转化成果的“蓄水池”,还有助于推动技术原型的进一步开发然而,还有一些研究则发现资金资源对学术创业绩效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向影响。相关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说明,孤立地分析资金资源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失偏颇,仅有资金的支撑或不足以提升学术创业绩效,需要综合考察资金资源与其它因素的协同效应。

3人力资源与学术创业绩效

人力资源代表了科研人员拥有的研究能力、产学合作经验、创业能力等要素的总和,是学术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优秀的科学家更热衷于探索高新技术知识,研究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独占性、垄断性等特征,他们识别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也更强,参与学术创业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在各自领域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可度,可以为其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顶尖研究人员,尤其是“明星学者”所具有“光环效应”增加了技术的感知价值,更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从而更容易将发明商业化

4组织边界跨越能力与学术创业绩效

组织边界跨越能力是高校跨越组织边界,与企业、外部环境连接起来以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通常用“跨越物理边界的中介服务能力”、“跨越心理边界的创新文化能力”以及“跨越关系边界的产学合作网络能力”三个维度来刻画中介服务能力搭建了边界跨越的“桥梁”,通过建立信息沟通、知识扩散、人员流动等机制,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创新文化能力是边界跨越的动力,支持学术创业的组织文化能够提高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弥合学术文化和商业文化产生的分歧产学合作网络能力是边界跨越的基础,强大的合作网络能够帮助研究者克服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识别研究中潜在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组织边界跨越能力有助于打破组织信息壁垒,增加稀缺性资源获取的机会,对实现学术和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作用

5组织制度构建能力与学术创业绩效

组织制度构建能力是指高校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学术创业制度体系以激发教师学术创业活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能力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如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创新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重塑评价制度等对个体行为具有牵引和控制效应学术创业的主体会通过感知制度的变化——“奖赏/倡导”抑或“惩罚/无视”来决定是否参与学术创业。构建奖励学术创业的制度能力,会释放出一种信号,即学术创业是一种合法的学术活动,而不再是边缘化的行为,对教师参与学术创业会产生激励效应。

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学术创业绩效

学术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市场活跃程度等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为高校学术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高校学术创业是一项风险高、投资大,需要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外部环境为学术创业提供较强的支撑,如投资融资、风险分散、价值发现、信息披露等。大学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越高级、风险投资集聚程度越高,创业服务和设施越完善,新创企业存活率也越高。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预测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重要外部环境变量。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 fsQCA方法采取整体的分析思路,聚焦于探讨案例层面的前因条件组态而非单个变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能够有效识别出具有等效结果的前因组态(路径),为提升不同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提供多种方案。其次,fsQCA适用于中小样本研究(案例数在10-50之间),本文选取的案例数量(我国41所双一流高校)符合该方法要求。最后,fsQCA适用于处理连续变量,比csQCA(二分类变量)更能捕捉前因条件在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所产生的细微影响。

选取41“双一流”高校为样本的原因在于:一是“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较高,能够有效代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水平;二是“双一流”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如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程度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均存在不同,满足样本总体充分同质性下最大异质性的要求。

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结果变量为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参考孙俊华等研究,使用2020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包括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咨询等方式)合同金额进行测量。数据来自《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考虑到学术创业绩效的滞后效应,前因变量数据均选用2019年及之前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合前文分析,本研究选取了6个前因变量,具体变量设置如下(见表1所示)

学科资源。借鉴菲尼(Fini研究,采用优势学科数衡量。与其学科相比,工科和医科应用性更强,与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学术创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选取工学和医学领域进入软科学科排名5%的学科数量进行测量           

 资金资源。借鉴戴维(Davey)等研究,选取各高校科技经费支出金额进行测量

人力资源参考帕索斯(Pazos)等研究,采用教师研究质量进行衡量,具体使用ESI数据库的2015-2019年论文总被引用次数作为测量指标

组织边界跨越能力。组织边界跨越能力由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产学合作网络能力、创新文化能力三个维度组成,权重各占1/3参考于姝研究,中介服务能力根据是否入选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包含第一批和第二批)进行赋值,入选赋值为1,否则为0产学合作网络能力用企业单位委托经费占大学科研经费的占比进行测量创新文化能力体现高校学术创业的活跃度,采用各高校技术转让数量进行测量。

组织制度构建能力。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包含所有权制度、晋升评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借鉴王进富等研究,同时进行两种及以上制度改革的高校赋值为1,否则为0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遵循已有研究的通用做法,采用各省份人均GDP进行测量。

前因变量中,资金资源、产学合作网络能力、创新文化能力指标数据来自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人力资源指标数据来自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科资源指标数据来自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官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介服务能力、制度构建能力指标来自对各高校政策文件的梳理。

1  变量测量

3.变量校准

fsQCA分析的是集合而非变量,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校准,将变量转换为0-1之间的隶属度。对于结果变量高校学术创业绩效,采用四值模糊集校准法,依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进行赋值,排名1-2021-5051-100100之后的分别赋值10.670.330。对于条件变量中的连续变量,分别选取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数、均值、下四分位数据作为校准的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三个阈值。条件变量的校准阈值见表2所示。

2 条件变量的校准

四、研究结果

1.必要条件分析

如果某个条件变量总是在结果发生时存在,那么该条件就是结果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之前,首先应对单个前因是否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进行判断。一般而言,通过必要性检测的条件不宜再进入充分条件的分析中。在fsQCA分析中,一致性被认为是衡量必要条件的重要指标。借鉴拉金(Ragin研究结果,当一致性水平高于0.9时,则认为是结果的必要条件。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前因条件的一致性水平均低于0.9,表明这些前因变量均不是引发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对学术创业绩效的独立解释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分析多个条件变量“联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影响。

3 学术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分析

2.组态分析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即揭示引发高学术创业绩效产生的多重因素构成的可能路径(组态)。遵循主流研究的判定标准与观测样本的总体情况,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90PRI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5,频数阈值设定为1fsQCA会产生三个解: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与已有研究一致,本文汇报中间解,并辅之以简约解。组态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可以看出,六种组态无论是单个组态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均高于拉金(Ragin)提出的判断组态充分条件的最低标准0.75,说明这6种组态是产生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充分条件组合;总体解的覆盖度为0.714,即6种组态揭示了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的主要路径。

根据6个组态包含的核心条件和背后的解释逻辑,将这其归纳为4条路径:资源禀赋型、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型、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和全面协同型,下文将结合理论和典型案例进行分别阐述。

表4 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的组态路径

1)资源禀赋型

资源禀赋型路径对应组态H1,以高资金资源、高人力资源、非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条件,互补非高学科资源、非高组织边界跨越能力为边缘条件。在该路径下,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主要依托内部资源,较少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该路径表明,即使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组织边界跨越能力较弱,优势学科(工科领域)数量偏少,依托内部充足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也能引发高学术创业绩效。究其原因,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内部经费投入直接决定科研成果质量,“充足的资金资源+一流的人才”形成合力,促进了创新成果、尤其是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引领性技术的产生,为高校学术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源头供给。通过该路径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典型案例是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地处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工科领域与其顶尖双一流大学相比有一定差距,且组织边界跨越能力较弱,但是其科技经费投入总量、教师科研质量均在双一流高校中排名前列,依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充足的经费实现了高学术创业绩效。该路径对非传统工科强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充足的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型

体制机制赋能型路径对应组态H2,以高组织边界跨越能力、高组织制度构建能力为核心条件,以非高学科资源、非高人力资源、非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边缘条件。该路径表明,即使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高校优势学科数量偏少,人力资源也较为薄弱(与其它一流大学相比),依然可以通过强大的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制度构建能力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强大的组织边界跨越能力(一流的转化平台,紧密的产学合作网络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从原始创新到概念验证再到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创新的制度构建能力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破除了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中制约学术创业的制度壁垒,打消了教师“不敢转、不能转”的顾虑,极大的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组织内部资源不足、外部环境支撑度的劣势,也能实现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通过该路径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典型案例是重庆大学。它地处西部地区,内部资源相对不足,但其一方面通过平台打造——成立西部地区首家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成果转化服务公司,一对一对接科研团队,为教师提供学术创业的全流程服务(如专利价值评估、企业筛选、商业谈判、融资以及法律支持等);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例如探索“权益让渡”新模式——科研团队向学校缴纳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费后可获得成果的所有权、完善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列入职务评聘指标体系,提升了学术创业绩效。该路径对内部资源相对不足的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

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路径由组态H3aH3b组成,均以高学科资源、高组织制度构建能力为核心条件。组态H3a互补高资金资源、高人力资源、高组织边界跨越能力为边缘条件,组态H3b互补高资金资源、高人力资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边缘条件。该路径表明,优势学科群和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形成合力,可以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水平。通过该路径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典型案例是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一方面充分利用在医学领域的优势,实施“医工结合”的发展战略,成立了“医学+信息、医学+材料、医学+制造”等跨学科中心,搭建了5G医学转化应用平台,重点支持医工融合项目转化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教师学术创业动力不足的困境。例如提出“分割确权”方法,成果完成人可成果形成情况的不同享受50%-90%的所有权;鼓励师生共同创业,科研成果可在5年内免费许可给本校学生;首创“分期付款”方式,鼓励教师买断所有权进行入股和转化等,有效提升了学术创业绩效。该路径对优势学科群集中在更具市场导向性的学科(工科、医学)的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全面协同型

资源能力环境协同型路径由组态H4aH4b组成,均以高资金资源、高边界跨越能力、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组成。组态H4a互补高学科资源、高人力资源为边缘条件,组态H4b互补高组织制度构建能力为边缘条件。该路径表明,如果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校内部资金资源充足,且高校具有较强的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就可以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通过该路径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典型案例是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两所顶尖双一流大学均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充足的内部资源和强大的动态能力,在资源要素拉动、动态能力推动、以及外部环境的驱动多重作用下,产生高学术创业绩效。该路径对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内部资源充足的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条件间的替代关系分析

对引发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四种类型的组态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进一步识别出不同路径中资源、能力和环境之间的潜在替代关系(见2所示)。

图2 前因条件变量之间的替代关系

首先,对比组态H3aH3b可以发现,对于内部资源充足且组织制度重构能力较强的高校,组织边界跨越能力(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对比H3aH4a可以发现,对于内部资源充足且组织边界跨越能力较强的高校,组织制度构建能力(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之间具有替代关系。这说明即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弱,依然可以通过促进动态能力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其次,对比H3bH4a可以发现,对于内部资源充足且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和组织制度重构能力(能力)之间具有替代关系。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条件下,高校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和组织制度重构能力这两个条件无需同时存在,只要有一个条件存在,就能与其它条件互动产生高学术创业绩效。最后,对比H4aH4b可以发现,对于资金资源充足、组织边界跨越能力较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学科资源+人力资源”(资源)的条件组合与组织制度构建能力(能力)具有潜在替代关系。资源与能力之间的替代关系,为那些内部资源相对不足的高校提供了提升学术创业绩效的路径方案,即通过增强动态能力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

4.稳健性检验

借鉴已有研究,采用集合论的特定方法,通过调整一致性阈值来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将原始一致性阈值由0.90提高至0.92,产生组态总体解的一致性提高至0.943,总体解的覆盖度降低至0.649。与原先的组态进行比较发现,整体组态分布未发生改变,表明本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我国41所双一流高校为样本,基于“资源能力环境”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了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条件组态路径,得出以下结论。

1单一因素不构成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提升的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六个前因变量——学科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边界跨越能力、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无法单独构成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提升的必要条件。任何单一因素对高校学术创业绩效解释力均较弱,只有多个因素交互作用才能产生高学术创业绩效。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学术创业是一个多要素“协同联动”“共生”系统的观点,单个前因变量产生的“净效应”仅在特定情境下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已有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2)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有多种等效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

研究发现,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路径有四种,分别是资源禀赋型、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型、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全面协同型。这说明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动态能力、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因素进行组合,选择适合的提升路径。资源依赖型强调高校资金资源与人力资源耦合的重要性,说明高校充足的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区域经济发展不足的劣势。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型强调了高校动态能力的重要性,说明高校即使资源投入不足,也可通过强大而独特的动态能力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体现了学科资源与制度形成合力对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全面协同型强调了高校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说明高校与生态系统中其他主体(如政府、企业、市场和科技中介等)进行“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交换,建立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对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有积极作用。

3)特定条件下,高校内部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外部环境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对比引发高学术创业绩效的多条路径可以发现,在特定条件下,高校内部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在驱动学术创业绩效过程中具有替代作用。在高校内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组织边界跨越能力可以分别与组织制度构建能力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等效替代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组织边界跨越能力较强的情况下,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可以与高校资源条件的组合通过等效替代驱动高学术创业绩效。也就是说,即使某个前因条件缺乏,也可通过其它因素的替代实现高学术创业绩效。这一结论拓展并深化了多层次、多视角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对策建议

1)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与有组织科研相适配的资源配置机制。

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关键在于对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协同效应。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优势,确立有组织科研的重点领域,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目前基于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造成资源分散在各个二级学院,难以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合力。应建立各学科、各学院之间资源(大型试验设备、人员等)共享机制,将优势资源集中于面向有组织科研的交叉研究平台、大型创新科研团队,催生重大原创成果的产生,强化学术创业的源头供给。另一方面,应加大高校学术创业种子基金的支持力度,为处于早期阶段且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开展商业化验证和评估,降低学术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助力跨越学术创业的“死亡之谷”。

2培育动态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研究结论表明,强大的动态能力可以弥补高校内部资源不足的劣势,也能实现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因此,高校不仅以现有资源和能力为基础,更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创新组织能力。首先,不断探索学术创业的新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例如湖南大学创立的“周演模式(每周邀请发明人与产业专家和投资人演示科研成果)”“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重庆大学实施的“头部企业”工程等新的模式,促进了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其次,布局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弥合从基础研究到产品之间的“断点”,打通学术创业最缺失的一环——验证成果商业化的可行性。最后,破除制度藩篱,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如制定平衡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分配制度(如院系组织、技术转移第三方机构等),而非单一的提高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将学术创业贡献度纳入职称评定体系等。

3)植根于高校特色,选择差异化的提升路径。

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存在多条路径,而非唯一最优解,这表明不同的高校可根据内部资源禀赋、能力条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提升路径。既可以依托内部资源因素的相互配合,也可以通过与动态能力相互配合产生高学术创业绩效。具体而言,对于在工科领域有较强优势的高校,可以选择优势学科依托下制度激励型路径,依托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遴选一批优势学科高价值专利群进行重点培育;对于外部环境发达的地区,可以选择全面协同型路径。地处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在推动学术创业上具有显著的外部环境优势,如企业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更强、种子轮融资极其活跃、创新人才集聚等,应充分借助风险资本赋能,增强高校与产业、政府的互动,加快创新链与企业产业链的对接,充分发挥高校与外部环境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而对于短期内无法快速获得的某种资源或能力条件,则可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替代,“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

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为解释学术创业绩效的因果复杂性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视角。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方面,虽然资源能力环境框架已经尽可能多的涵盖了影响学术创业绩效的关键变量,但由于学术创业的复杂性,未来仍需考虑从其它理论视角进一步挖掘前因条件。另一方面,本研究采用的截面数据,对前因变量影响学术创业绩效的动态过程探讨不充分。未来随着时间序列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完善,可以将时间维度纳入框架,以考察前因变量发生顺序的不同对学术创业绩效产生的差异。


 文中注释:

本文以我国41所双一流大学作为研究样本,因国防科技大学部分数据保密,故未纳入样本。

注:参考文献已省略,如需要参考请阅读原文。



欢迎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微信号:hnsfdxjkxb

投稿网址:

https://fljy.cbpt.cnki.net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核心期刊

执行主编:段发明

编辑部主任:张曙光

编辑部电话:0731-88872472


本期微信公众号编辑:田雨杉

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刊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特色及常设栏目主要有:教科书研究、乡村教育、古典教育、教育法治、教师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