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如何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哥伦比亚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简介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4-05-30 .
摘要
哥伦比亚大学在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意识环节致力于宣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并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在承诺环节获得了来自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部门的支持;在规划环节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重点导向;在实施环节以国际化课程和研究等为重要抓手;在评估环节有详尽的数据统计并形成评估反馈;在强化环节建立了全面的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借鉴哥伦比亚大学的经验,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树立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国际化顶尖人才这一价值理念,营造开放包容的培养氛围,强化统筹协调,制定清晰可行的培养规划,实施全面系统的培养举措,注重质量评估,并加强激励保障。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世界眼光”“人类贡献”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旨归。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不仅体现在办学产出等硬实力层面,还体现在践行全球使命、扩大全球影响、提升全球声誉等软实力层面,培养具有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顶尖人才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分析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路径,既可拓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边界,深化对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认识,又能满足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适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需要。本文尝试基于简·奈特(Jane Knight)的国际化循环理论,分析哥伦比亚大学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的经验,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大卫·史蒂芬斯(David Stephens)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够将之迁移到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2]。《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将 “顶尖”(top)界定为:作为某物之顶端;质量,数量或程度最高的[3]。史秋衡等认为,“顶尖人才”指各行业的领军者和决策者,有能力从事和负责相关政策和事项的制定、决断和选择[4]。综合来看,本文认为“国际化顶尖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并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良好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处理国际事务并适应国际竞争的行业领军者与政策决策者。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美国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宏观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个案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微观研究。第一个维度中,已有研究主要从发展历史、推动因素、价值理念与体制机制等维度探讨了美国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的情况。关于发展历史,豪恩·艾伦(Horn S. Aaron)[5]、崔淑卿[6]、步晓燕[7]、曾满超[8]、石毅[9]等学者认为,美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在二战结束以前便已经萌芽。奈杜·维卡什(Naidoo Vikash)[10]、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11]、刘宝存[12]、徐辉[13]等学者则认为美国一流大学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始于二战,二战前美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是地区性、单向性的,规模较小,不具有普遍意义。关于推动因素,学者认为美国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9]、提升美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驱动[7]、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14]。关于价值理念,学者们认为,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15]、“为世界培养领导者”[16]、“对人类文明施加影响”[17]等是美国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旨归。关于体制机制,有学者从国家维度、学术研究维度、社会非教育领域维度、大学教育生态系统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18]。第二个维度中,段世飞[19]、索成秀[20]、吴婵[21]、董石桃[22]、赵中建[23]等学者从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三个维度中,孙元涛[24]、陈竞蓉[25]等学者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留学生为视角,解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也有学者研究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26]与课程实践[27]。
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三点不足,一是美国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宏观研究的学理性较弱;二是关于美国一流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个案研究相对偏少,与哈佛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相比,关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研究的数量不多;三是关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研究视角较为宏观,不够聚焦与深入,未能凸显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未能揭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借鉴简·奈特的国际化循环理论,建构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分析框架,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培养举措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学理性研究,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经验
简·奈特的国际化循环(Internationalization cycle)理论对研究高校国际化有较大价值,它揭示了高校从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到将国际化作为其发展路径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有6个阶段(如图1所示),分别是:(1)意识:宣传国际化理念,培养师生员工对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2)承诺:政府、教育机构的高级管理者与利益相关部门对国际化融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作出承诺;(3)规划:制定全面的国际化计划或战略;(4)实施: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具体的国际化项目和服务;(5)评估:对国际化实施进行质量评估,并制定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标准;(6)强化:制定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化活动的激励与奖励制度[28]。
图1 简·奈特的国际化循环理论模型
简·奈特的国际化循环理论对分析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要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化顶尖人才的培养。本文拟从意识、承诺、规划、实施、评估、强化六个环节出发,建构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对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图2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分析框架
1.意识环节:提升全民参与的世界公民意识
哥伦比亚大学主要通过宣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来提升学生参与全球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1)宣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
哥伦比亚大学致力于宣传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具体包括培养具有全球使命感的世界公民、在各个领域改变世界的全球领导者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化人才。哥伦比亚大学的领导人演说、学院使命愿景、学院官网信息曾多次提及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以此加强师生员工对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时任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Lee Carroll Bollinger)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到,“国际化不仅意味美国以外的学生出现在我们大学,还指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意识、兴趣和事业的国际化。哥伦比亚大学在各个领域重点关注的是世界问题,哥伦比亚大学自然而然地具有世界公民的自我认同”[29]。哥伦比亚大学将培养未来的全球领导者写入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使命愿景之中,其商学院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培养领导者”[30]。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该院的学者、学生和校友专注于全球金融、公共卫生、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其他需要采取集体行动的跨国挑战[31]。此外,哥伦比亚大学还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注重对国际化顶尖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正如师范学院在其官网中所说,“师范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学、最先进的设施和实验室以及以社会公正为重点的知识,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变世界”[32]。
(2)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
哥伦比亚大学充分利用国际大都市纽约的国际化氛围,营造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全球参与意识。以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为例,学院通过培养学生的服务和领导能力,在全球关键公共政策领域生产和分享新知识,学院还积极从纽约市的国际化资源中汲取力量,学院学生可以在联合国、大型私营公司和小型非营利组织进行实习与交流,包括访问安全理事会、与联合国工作人员举行高级别的小组会议、与联合国大使共进午餐、参加每年的“联合国日”等。此外,哥伦比亚大学还在校园内举办了种类繁多的国际化活动,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哥伦比亚世界领导人论坛(World Leaders Forum),该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与权威领导人的对话了解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33]。
2.承诺环节:构建多方协同的服务支持体系
政府部门、学校和院系、利益相关部门对国际化融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承诺,是哥伦比亚大学开展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力。
(1)政府部门的支持
哥伦比亚大学在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的进程中,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政治利益服务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动机之一。一战引发了人们对国际理解的重视,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被视为意识形态领域实现和平与共同理解的工具。在此影响下,哥伦比亚大学加强了对国际关系和国际理解的教学。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希望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流大学能积极参与军方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为军方提供懂得外语和特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这说明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一流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逐渐受到政府的关注,日益成为一项“联邦事务”。二战结束后,与苏联的冷战增加了美国政府对军事科学研究人才、外语类人才和特定区域研究人才的需要。在《富布莱特法案》《国防教育法》《国际教育法》等法案的推动下,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美国的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被视为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联邦政府对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介入与渗透,更多出于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的考量。
(2)学校与院系的支持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竞争,通过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哥伦比亚大学在校内设置了诸多分工明确的国际化顶尖人才管理机构与部门。其中,以本科生全球参与中心、国际学生和学者办公部门最为典型。本科生全球参与中心由全球计划办公室改名而来,该中心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协调和实施各种国际化项目,包括出国留学、全球实习、全球服务学习、全球研究、学校内外的全球化课程等,旨在为所有本科生提供全球学习和全球参与的机会。本科生全球参与中心与教师在全球研究和全球教学中紧密合作,以确保教师的全球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帮助教师树立全球意识,实现全球能力[34]。国际学生和学者办公部门为哥伦比亚大学所有国际学生与国际学者服务,也为接纳、任命、雇用国际学生和国际学者的大学教职员工服务,致力于让国际学生和国际学者在哥伦比亚大学顺利地实现学术和专业抱负[35]。
(3)利益相关部门的支持
哥伦比亚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与相关大学协会、大学理事会、私人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是哥伦比亚大学在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方面重要的合作伙伴,为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学位认证的统一标准,并为该校学生搭建了到欧洲高水平大学留学的通道与途径。国际可比的认证标准对于哥伦比亚大学培养全球公认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疫情期间,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考虑到疫情封锁给哥伦比亚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带来的阻碍,专门向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建议扩大国际学生申请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36],以支持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的培养。各种私人基金会也给予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巨大支持。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俄罗斯研究所,卡内基基金会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欧洲研究所。21世纪以来,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世界项目”与奥巴马基金会合作,创立了“奥巴马基金会学者计划”,该计划面向全球不同领域的青年领袖[37]。
3.规划环节:制定全球领先的发展方向规划
哥伦比亚大学监事会(Board of Visitors)与哥伦比亚大学高层领导合作制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阐明了哥伦比亚大学未来的全球化优先事项和国际化发展目标,重点关注当下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形势与未来的发展机遇,着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1)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重点导向
在人才培养方面,战略规划主要从5个方面强调了国际化顶尖人才的培养导向。首先,持续扩大国际学生的招收比例,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有关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信息的传递,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来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为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或经济援助,消除留学生在留学经费方面的后顾之忧。其次,革新并发展教师队伍,增加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互动频率,为留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建议和生活服务指南。再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课程,形成优质的国际化知识社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拓展课堂范围,将全球资源引入教育教学,并注重对跨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体验;创新课程形式,以跨学校、跨学科的方式为学生打造联合课堂,确保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兴趣,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然后,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和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变革型全球化体验,通过暑期实践和出国留学机会加强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性教育产品的供给能力,为学生打造最佳的国际化经历。最后,以实习、参与研究项目或全球活动体验等方式扩大学生的服务和学习机会,培养更积极、更包容的社区成员和全球公民[38]。总结来说,哥伦比亚大学在其战略实施规划中明确了国际化拔尖人才的培养导向,并为国际化拔尖人才的培养指明了路径方向。
(2)以国际化组织变革为推动力量
为了支持国际化顶尖人才的培养,哥伦比亚大学从战略规划的高度改革了学校的组织结构,创建了哥伦比亚全球中心(Columbia Global Centers)网络和全球思想委员会。全球中心网络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战略的核心,旨在通过推进关于全球重要问题的研究提升学校为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能力,它包含9个全球中心,分别位于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孟买、内罗毕、巴黎、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和突尼斯[39]。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国际经验、教育计划、学术课程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此外,作为“全球哥伦比亚”愿景的一部分,全球思想委员会(Committee on Global Thought)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师生提供了与全球杰出学者、实践者互动的机会。全球思想委员会的活动主要围绕全球治理、全球政治经济、全球文化展开[40],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对全球性问题的敏感性和参与度。该委员会不仅拓宽了哥伦比亚大学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还通过全球政策倡议和全球报告等方式扩大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球影响力。
4.实施环节:落实系统全面的培养举措
哥伦比亚大学通过落实系统全面的培养举措来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具体举措包括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研究、国际化流动和国际化项目。
(1)以培养全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哥伦比亚大学将国际化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课程之中,另外还开设了“外语要求”“全球核心要求”等必修的国际化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全球素养。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将国际化理念潜移默化融入课程之中。“全球核心要求”课程支持学生直接进入多元文明和多元文化传统中,并持续与这些文明和传统保持互动[42]。“全球核心要求”课程主要分两类,一是以特定文化和特定文明为主题的比较课程或跨学科课程,如“世界上的越南”等。二是以具体问题为主题的课程,如“世界舞蹈史”等。在研究生课程层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课程的缩影。以国际事务硕士的学位课程为例,学生在修读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与政治发展、人权与人道主义政策等核心课程的同时,还将有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参加世界各地组织共同举办的顶峰研讨会项目。除了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其他学院也开设国际化课程,如文理研究生院的文学硕士学位课程包括了“东亚:区域研究”“东亚语言文化”“国际和世界历史”等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国际化课程。简言之,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将国际化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自然而然地获得国际化素养。
二是种类繁多的国际化语言课程。哥伦比亚大学认为,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及其民众最主要的方式[41]。“外语要求”课程是该校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为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全球公民。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世界文化的同时,让他们了解本国的文化;让学生区分不同语言在语法和结构上的差异,并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对外语的批判、分析和写作技能。该课程提供的语种选择超过40种,包括汉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此外,该课程还提供使用人数较少的小语种课程,如祖鲁语、约鲁巴语、意第绪语等,也提供已经消亡的语言课程,如阿卡德语。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的外语课程体现出哥伦比亚大学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语言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众多语言类课程为学生开启了与多种文明沟通和交流的窗口。
三是通过实习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化体验。由于哥伦比亚大学地处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是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总部的所在地,因而哥伦比亚大学的不少国际化课程将学生在国际组织的实习经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际事务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例,学生可以利用课程修读的机会到纽约的多个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实习,这些部门包括联合国、美国国防部、美国外交部、德意志银行、麦肯锡公司和国际救援委员会等。在国际机构的实习经历充实和丰富了学生的国际化课程体验。
(2)以解决全球问题为导向的国际化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有超过200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它们进行的大多数研究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区域国别研究、专题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研究的主要类型,这些研究聚焦全球问题,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一是以区域国别为基础的国际化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开展区域研究的主要机构有欧洲研究所、中东研究所等。以欧洲研究所为例,它是美国开展欧洲研究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研究所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培训“马歇尔计划”的专家,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安全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哥伦比亚大学还以国别为单位成立了研究中心,对具体国别的历史、文学、社会、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中心包括巴勒斯坦研究中心、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等,国别研究中心往往由区域研究所成立,利用区域研究所的相关资源对区域内的国家进行研究。
二是以专题模块为依托的国际化研究。这类研究又分为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视野下的专业研究两种。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下属的五个研究中心往往从“全球”和“人类”的视角对当前世界面临的经济、政治、能源和国际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哥伦比亚大学还将国际比较的视野融入专业学科研究之中。例如,法学院将国际和比较法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成立了专门研究欧洲和亚洲国家法律的研究中心;另一方面持续引领和参与全球人权倡导、国际公司法、反托拉斯法、经济移民和全球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在这些研究领域始终处于世界前沿,并为全球人权法建立了现代法律框架。
三是以跨学科方式进行的国际化研究。跨学科的国际化研究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某一研究机构中,多个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某一问题开展研究,例如欧洲研究所进行的部分研究汇集了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新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另一种是不同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相应的研究中心来开展跨学科的国际化研究。比较典型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欧洲研究所与欧洲法律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让·莫内特高级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探究与欧盟规则相关的问题。
(3)以开拓全球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化流动
国际化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积极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流动,为师生提供了形式多样、自由开放的国际流动机会。
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国际化流动。哥伦比亚大学为增进学生的国际经验,积极开展全球布局,既在线下为学生准备短期留学机会,支持学生赴海外实习,设立全球教学合作网络体系;又在线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哥伦比亚大学为学生提供数目众多、类别丰富的短期留学机会,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与研究兴趣相匹配的留学机会。这些短期留学机会语种选择丰富、覆盖地区和国家广泛、涉及学科多元、留学时间自由且十分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例如,位于孟买的哥伦比亚全球中心与哥伦比亚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举办暑期实习课程,保障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在印度的实习[43]。学生还可在线上进行国际交流。本科生通过“全球哥伦比亚合作实验室”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同行交流关于全球挑战的思考,了解关于全球主题的重要信息,增强学习全球化知识的能力,如跨文化协作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等[44]。
二是鼓励教师围绕全球议题进行国际化流动。哥伦比亚大学充分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通过鼓励教师前往全球各地,针对全球议题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的国际化流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将足迹布满全球,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直接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一做法既提升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全球各地的影响力,也加强了师生服务全球的意识和能力。位于全球9座城市的哥伦比亚全球中心为该校的教师提供开展合作研究的机会,以增进教师的国际经验。位于孟买的哥伦比亚全球中心与地区专家机构合作制定了面向教师的跨学科传播创新计划,该中心致力于实现时任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提出的“利用学术界的力量应对全球重大挑战”,教师可以从自身研究出发,进行实地考察和国际化流动,以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具有全球区域意义的世界性课题[45]。哥伦比亚大学为教师提供国际化流动的机会,让教师在完成研究课题的同时增进国际化体验,进而更好地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
(4)以促进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国际化项目
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项目主要通过实地与在线两种方式开展,尽管方式不同,但促进跨文化交流、加强科研合作、增进师生文化理解力与文化敏感性的宗旨始终如一。
一是以实地参访为主的国际化项目。“哥伦比亚海外经验计划”(Columbia Experience Overseas,CEO)利用与校友和雇主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在安曼、香港、伦敦、孟买、首尔和新加坡等不同城市的高质量实习经验[46]。学生在参与哥伦比亚海外经验计划的过程中将获得丰富的国际工作经验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能在国际环境中与专业人员和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建立联系。“富布莱特计划”(Fulbright Program)自运营以来一直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提供国际经验支持。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通过参与富布莱特计划发展全球意识,与世界各地的人员进行互动。2021年,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哥伦比亚全球中心邀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近40名学生参加了“查森研究所”的“全球浸入计划”(Global Immersion Program),以探索近年来土耳其在创业领域的发展和演变。截至2023年12月,已有10426名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参与过该计划[47]。
二是以在线合作为特色的国际化项目。在线合作是哥伦比亚大学实施国际化项目的另一种形式,新冠疫情后,许多国际化项目转向线上。圣地亚哥的哥伦比亚全球中心以网络研讨会的形式为教职工提供公共课程项目,自2020年3月该项目上线以来,已围绕“制宪会议”“诗歌朗诵”“疫苗测试”等主题举办了多场跨国讨论[48]。此外,为了促进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老龄化中心和马约尔大学学生的学术交流,圣地亚哥哥伦比亚全球中心开发了在线程序。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工与智利研究人员围绕气候、火山学、冰川学、地震学和可再生能源等课题的合作项目也被转移至线上[49],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封锁和威胁。虽然在线国际化合作在效益方面不可能超越线下国际化流动,但受众覆盖面广、执行成本低、对外依存度低等特征是在线项目的显著优势。在线国际化项目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
5.评估环节:开展精准有效的培养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是测量和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制定与发布《十年认证报告: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的全球化》,系统地评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全球化校园建设和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为其之后的国际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1)形成质量评估反馈
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评估通常以年度报告、人才发展报告、员工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展开。以《十年认证报告》为例,报告指出,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全球化资源平台,背靠纽约市的天然区位优势,实力雄厚的区域研究机构,已上升为学校愿景的国际化发展共识,合理的国际化质量评估和认证机制,校内组织网络的大力支持。但是,哥伦比亚大学在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跨学科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教职工缺乏全球素养培养经验、课程涵盖的全球化信息有限等不足。从《十年认证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大学对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有较为准确的评估和反馈,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着力通过制定全球化概念框架、整理国际化课程教材、建立国际化部门机构等方式更好地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50]。
(2)统计人才培养数据
数据可以客观地呈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哥伦比亚大学在2016-2019年间发布了4份国际学生入学调查,呈现和分析了国际学生招收人数、国际教职工人数、来源国家分布、留学生专业结构等数据[51]。此外,国际学生和学者办公室也会每年更新国际学生和教职工数据,作为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每年11月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Report)的重要参考。以2022学年数据为例,有来自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88名国际学生到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有来自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925名国际学者到哥伦比亚大学就职,这使得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国际多样性的教育社区之一[52]。
6.强化环节:实施强劲有力的培养保障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实施强劲有力的激励和保障策略,有效保证了师生参与国际化行动的质量,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闭环。
(1)全面的资源保障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为学生国际化发展建立了全面的资源保障体系。学校组建了国际化资源团队(International Resource Team,IRT),主要负责学生国际化资源的统筹和安排,保证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一手国际化信息和资讯,并为国际学生提供课程资源和国际化服务[53]。此外,哥伦比亚大学还为学生整理了一份“国际化资源清单”(International Resources List),清单涵盖了学生可能会使用或涉及的所有国际化资源和网站,提供这些国际化资源的机构或平台包括国际教育协会、国际研究与交流委员会、富布赖特项目、P.E.O.国际和平奖学金等。这些机构或平台提供的国际化资源覆盖教育交流、出国留学、奖助学金等各个领域,是优化学生国际化体验的强大助力。不同国家留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还享有特定的国际化资源[54],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参与的国际化活动或感兴趣的国际化资源。
(2)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
激励和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刺激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化活动,哥伦比亚大学对学生、教师国际化流动的经费、赠款支持是促使师生主动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强化机制。富布莱特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经费资助,获奖学生可以去阿根廷、越南、荷兰等地从事独立研究、申请研究生学位或取得英语教学助学金[55]。在教师激励方面,哥伦比亚大学时任校长李·卡罗尔·布林格于2013年3月发起了“校长全球创新基金”,授予哥伦比亚大学教师由全球中心网络颁发的赠款,该赠款旨在促进新项目的开发和不同哥伦比亚全球中心之间的研究合作,增加教师参与全球研究、教学和服务的机会[56]。位于孟买的哥伦比亚全球中心利用“校长全球创新基金”开展了2013年“哥伦比亚全球人文计划”[45],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国际化研究的热情。
三、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哥伦比亚大学在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总结哥伦比亚大学的培养经验,能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树立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国际化顶尖人才价值理念,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氛围
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推进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须设立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57]。哥伦比亚大学有着较为明确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价值理念,即培养具有全球使命感的世界公民、在各个领域改变世界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领导者。这一价值理念在学校战略规划和校长等领导人的公开发言中被反复提及。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需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目标导向,树立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国际化顶尖人才这一价值理念,通过培养具有全球使命感的国际化顶尖人才,深化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国际化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哥伦比亚大学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氛围不仅体现在校内丰富多彩的活动上,还体现在纽约市带来的国际大都市氛围之中。在国际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开阔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环境做好准备。开放多元、自由包容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氛围的底色。鉴于此,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重视国际化精神、国际化使命、国际化制度与国际化文化的建设,跳出仅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的“狭义国际化”藩篱,建设全球化的校园环境,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在熏陶中提升师生的国际素养,让师生拥有审视当代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全球视野。
2.强化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形成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合力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化顶尖人才的培养不只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多方互动合作、共同推进的结果,不同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所长和利益关切参与进来,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帮助。多元主体的全方位参与和内外部协同,合力构建起哥伦比亚大学分工明确、联动合作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体系。在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哥伦比亚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的创新结合。具体而言,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学协会、大学理事会、私人基金会之外,实力雄厚的企业(包括军工企业)高度重视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使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研究、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能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助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更充足的科研经费,加速科学研究与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进程。另一方面,由于联邦政府科研政策的倾斜与引导,哥伦比亚大学在推动美国产业技术创新与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政府、企业与大学三者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哥伦比亚大学科研创新与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
哥伦比亚大学多方协同、合理分工、环环相扣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体系可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一定借鉴。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强化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构建政府、社会与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合力,提升国际化顶尖人才服务国家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政府应出台与教育国际化或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提供法律依据,强化相关政府机构对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应被赋予参与国际化办学与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权利。高校应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鼓励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向学校注入资金,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元资源投入格局。高校在接纳社会支持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化顶尖人才的社会服务导向,让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有机结合。高校还应贯彻落实全面国际化的思想,推动学校多部门、全链条、全方位的国际化,支撑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
3.结合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现状特色,制定清晰可行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哥伦比亚大学以成为全球性大学为目标,以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为导向,制定了较为清晰的战略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哥伦比亚大学未来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优先事项与发展目标,指明了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变革思路。该规划没有简单借鉴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划,而是充分结合了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特色。鉴于此,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需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与发展特色,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要体现国际化元素,更要保持本国特色,结合教育传统和校史校情,从实际出发,面向“世界一流、中国特色、院校风格”,培养扎根中国的国际化顶尖人才。
4.实施全面系统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举措,将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融入到大学各项职能之中
为了实现建设全球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哥伦比亚大学较好地实施了全面系统、“软硬结合”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举措。在“硬”举措层面,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外语课程和国际教育课程,开展了以区域国别和专题模块为对象的国际化研究,全力支持师生的国际化流动,并以各种形式开展国际化项目。在“软”手段层面,哥伦比亚大学坚持在校园氛围营造与学校发展战略中体现国际化要素。鉴于此,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在硬性举措方面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重视国际化科学研究,推动师生国际化流动,加大国际化项目支持力度;又要在软性举措方面出发,将国际化、跨文化与全球化等维度融入到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功能和供给之中[58],避免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被边缘化,确保国际化顶尖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各项工作融为一体[59],并将其内化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将国际化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又要将其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5.注重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加强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激励保障
建立过程导向的评估机制,制定、实施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化活动的奖励制度是哥伦比亚大学保障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反馈和年度人才统计数据可帮助学校分析历年来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成绩与不足;完善的国际化资源保障和激励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在评价方面,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整合相关资源,成立国际化人才评估中心,收集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完整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培养指标数据库,体现过程性评价要素,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在激励保障方面,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严格保证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所需的各项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激发师生参与国际事务的热情和动力,使其主动融入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助力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其战略规划表现出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在氛围营造、服务支持、课程设置、学生结构、师资力量、质量评估、强化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有突出表现。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所培养的国际化顶尖人才不应将目光囿于国内,而应放眼全球,具有世界情怀,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解决人类面临的普遍难题。 “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国际化顶尖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获得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
注:参考文献已省略,如需要参考请阅读原文。
文献引用格式
段世飞.如何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哥伦比亚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OL].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11[2024-06-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81.G4.20240528.1443.004.html.
欢迎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微信号:hnsfdxjkxb
投稿网址:
https://fljy.cbpt.cnki.net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核心期刊
执行主编:段发明
编辑部主任:张曙光
编辑部电话:0731-88872472
本期微信公众号编辑:田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