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抽空,窝床上看了一遍很火的《第二十条》,盗版的。
看完翻了下网上评论,感觉除了律师同行大多在骂外,普通观众点赞的还是居多。其中有一种评论,说《第二十条》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一贺岁片,抬到这程度,就有点过份了。过份得让我都想说几句:
张艺谋近几年拍贺岁片,有一个套路玩得很溜,拿捏得死死的:正剧喜剧化,就是用赵本山小品的方式去碰瓷一个严肃主题。如此混搭,更多的效果是台词过剩,而不是主题深化。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电影里的主要人物个顶个话痨,但一涉及电影主题,就空洞得只会打鸡血喊金句。
这样的片子可能会触碰现实痛点,但它的整个基调还是顺服,而不是批判。而当我们用到“现实主义”这个词时,总是带有批判的意味的。用带有批判意味的“现实主义”这个词去评价《第二十条》,就好比夸太监威武雄起。
为啥这样说呢?
因为整个片子,除了正当防卫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之外,围绕这个主题所展开的故事冲突、发展、高潮以及解决路径都是彻头彻尾、假得不能再假的伪现实主义。试举几例:
电影里,韩检一出场就一副基层官场老油条的样子。他儿子面对校园霸凌见义勇为,把教导主任的儿子打伤,对方报案。两口子点头哈腰,各种求情都没能解决。
这在现实中可能吗?韩明是检察官、韩明的大舅哥更是地级市的刑警队副大队长。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地位,又公检法口的,又官场老油条的风格,自家孩子遇到这点小事,亮明下身份,事就一笔购销了。一个派出所警察竟然当场不给面子,中学教导主任还继续牛逼哄哄,真当这里是灯塔国啊。
电影里,吕检、韩检为了查明王永强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四处搜证,又是找凶刀,又是找哑女。
现实中有这样的检察官吗?反正我是一个都没遇到过。就在写这个帖子时,我还收到来自咸阳的一个求助。当地拆迁人员夜闯被拆迁人家里,手持凶器大打出手,混乱中一人死亡。结果拆迁人员只是被控破坏财物,被拆迁人员却被控故意伤害。他们的“韩检”到哪里去了?
电影里,韩检在听证会上慷慨激昂,当场让副检察长下不下台,力陈王永强成立正当防卫,不予起诉。下面的人频频点头,省厅领导带头鼓掌,却始终不见听证员和辩护律师的影子。整个听证会还全市电视直播。
现实中检察院有这样开听证会的吗?按照《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作为主办人的韩检的角色是主持人,其职责主要是案情介绍和程序引导,根本就没有慷慨陈词的机会。有机会说这一大段的是辩护律师或者听证员。而且,上述听证规定虽然允许在一定情况下直播听证,但电影里王永强的案子涉及强奸情节,是不太可能全市电视直播的。
更不可能的是,韩检竟然吃了豹子胆,当众驳斥领导的观点。年前,李爱军律师和我在青岛黄岛区辩护了一个职务侵占案。那个案子里的张检自己在审查报告里白纸黑字地写明被告人职务侵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但她根本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转头就以检察官联席会议多数意见为由将案子诉到法院。我当事人咋没遇到个“韩检”呢?
还有最最扯淡的,电影中,一场关于正当防卫的拨乱反正竟然成了检察官的独角戏。没有法院的事,公安也是阻扰者,就更别说律师啦。
律师在这个片子里的形象尤其猥琐。我统计了下,一部法律电影,全片140分钟,律师只出现过四次,总计镜头大概不超过5分钟:
第一次是刘文经死后家属堵市检的门,政法委书记现场接待,一个尖嘴猴腮麻秆眼镜突然幽灵般从人群里探出脑袋来插话,说人死了要给个说法。
第二、四次还是这个尖嘴猴腮麻秆眼镜,原来他是中学张教导主任的外甥。为了跟李队、韩检拉皮条,他主动调和张韩两家孩子的校园霸凌事件,结果自讨没趣,被自家舅舅当众骂成猪头。
第三次是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听证会——上。一个律师代表,也是小脑壳的那种,先是频频点头肯定公安指控,后又频频点头点赞韩检的慷慨激昂。这TM哪是律师,活脱脱一SB磕头机。
天晓得,张大导演安啥心。演检察官,就挑雷佳音;演律师,你咋不挑沈腾呢?好歹都方头圆脸、浓眉大眼的,为啥非得整一峨眉山猴子?
现实是这样的吗?以电影原型昆山龙哥案、山东于欢案等为例,哪个案子是检察官个人力挽狂澜促成的。某部门如此贪天功以为己功,不怕天打雷劈么!
在激活正当防卫条款的法治过程中,律师当然不能说是作用最大,但起码现实中会有很多律师像电影中的韩检一样为正当防卫慷慨陈词,甚至泪洒当庭;反倒是检察官群体,“韩检”式的存在又有几人?
作为文艺作品,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适度拔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拔的太高就成扯蛋了。像《第二十条》这样把现实彻底颠倒过来,给观众一副完全相反的法律图景,这到底是在向观众普法还是给观众上药?
中学时我们都学过小孔成像实验。《第二十条》就是法律版的“小孔成像”。导演选定正当防卫这个痛点话题,把现实彻底颠倒乾坤,投射到电影中,再配上几句热辣滚烫的口号,赚足了观众眼泪,也赚饱了电影票房。
张大导演为啥要这样干?这是我想探讨的。
他难道没有在中国当下的真实生活经验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要这样干,是因为有一种更为真实的体制力量在让他不得不这样干。甚至连正当防卫这个主题的选定本身也是现实背后这种更为真实的体制力量所给定的,否则他就可能去拍中国版的《辩护人》了。
归纳下,下面是我最想说的:这部看起来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电影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伪作。其对现实的“颠倒”本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顺服,这是一种更为高级、更为精致的粉刷,只有张导这样的韭洲人精才能玩的得转。
如果我们真的想从这部电影里学到点啥现实主义意义,不妨借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时所做的,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