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全球IBD高发地区位于西欧和北美,但近年中国IBD发病率快速增长,尤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和环境改变有关,已经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疾病。
由于克罗恩病常发生于爱干净、免疫力强的中青年,这样的反传统观念疾病更给其发生机制增添了不确定性,目前并未发现能够治愈克罗恩病的药物和方法,所以长期带病生存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其危害与复发性、进展性和致残性有关,发育、结婚和生育也有影响,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和系统有时合并发病,外科手术是致残的主因,而克罗恩病消化道狭窄并发梗阻症状成为手术最常见的原因,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UC和CD的肠壁病变特点和病变分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蒙特利尔分型,可将克罗恩病疾病行为分为非狭窄非穿透型(B1)、狭窄型(B2)以及穿透型(B3),部分患者在病程进展过程中会经历手术而出现吻合口,消化道狭窄就包括了非手术的狭窄型克罗恩病和消化道手术后的吻合口狭窄。美国明尼苏达地区记录了1970年-2004年的队列研究发现,诊断之初81.4%的患者为非狭窄非穿透型,4.6%的患者为狭窄型。然而超过10年病程的患者中消化道狭窄比例超过30%,也有报道称20年病程的患者超过50%会发生消化道狭窄或瘘等并发症。丹麦根本哈根地区记录2003年-2011年的队列研究发现,诊断之初83%的患者为非狭窄非穿透型,10%的患者为狭窄型。然而确诊后7年,狭窄型比例增加至17%!中国2015年-2017年从14个医疗中心获得数据显示,49.9%的患者初诊为非狭窄非穿透型,29.8%的克罗恩病首发即为狭窄型,24%患者术后5年出现吻合口狭窄。由于收集数据中2010年以前确诊者比例最高,受限于当时诊断技术和疾病认识问题,首发狭窄型患者的比例可能被扩大了,但可预见的是中国狭窄型CD患者的比例高于西方患者。
图片来源:J Crohns Colitis. 2018 Feb 28; 12 (3):265-272
1.消化道狭窄会随着疾病进展而增加,无论是否经历手术;2.消化道狭窄较非狭窄非穿透型更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提高就医就诊积极性。3.消化道狭窄会出现在超过近半数CD患者中,也会贯穿疾病诊疗的全周期管理。
因此,如何区分狭窄、认识狭窄、控制狭窄是医患双方都应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蒙特利尔的病变部位分型为回肠末段(L1)、结肠(L2)、回结肠(L3)、上消化道(L4),其中L4可与L1、L2、L3同时存在。但从解剖学上讲,消化道狭窄更确切的名字应该叫消化管狭窄,包括了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回结肠型在全体患病群中最为多见,而上消化道型仅为1.6%,但随着疾病进展,上消化道型呈显著上升趋势。有趣的是,虽然消化道狭窄与病变部位是相对应的,但不同解剖部位因其狭窄引起相应症状及管壁损伤程度的不同,发生狭窄的比例各不一样。小肠是消化道狭窄最常见的部位,但因胶囊内镜应用时机和小肠镜的普及情况,小肠CTE/MRE往往是其主要确诊方式,肠道超声也有一定作用。回肠末端到盲肠的移行开口为回盲瓣,此处环形肌增厚且常见病变,也是常见的狭窄部位,常在结肠镜复查时即可明确是否存在内镜狭窄。直肠至肛管狭窄不难诊断,但CD合并肛瘘者高达29.1%,那么肛瘘和狭窄有无关系呢?先有肛瘘还是先有狭窄呢?目前仍无定论,也许这和“先有鸡还是现有蛋”是同样的问题,会一直被讨论,一直无结论。上消化道狭窄以十二指肠狭窄临床表现最为显著而被关注,在消化管最狭窄的食管处以及消化管最膨大的胃内并不多见。十二指肠在解剖学中属于小肠上段,其管壁薄、管道被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且作为肝胰壶腹部开口,穿孔风险高,外科手术需要更改通道,一旦出现狭窄非常棘手。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疾病部位分型(L)(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同部位克罗恩病消化道狭窄
总之,消化道狭窄是克罗恩病患者无法回避的话题,结肠狭窄、食管狭窄近年逐渐被提出和重视说明对消化道狭窄的探究已经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药物试验、内镜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方式各有特色。
未来我们会做更多分享,尤其内镜治疗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治疗方式及优劣性,我们会做更多的分享,各位如有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通过公众号,与我们联系,一路同行、一同发现,解密克罗恩病狭窄。
参考资料
1. Thia KT,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0.
2. Lo B, et al. J Crohns Colitis. 2018.
3. Li Y, et al. BMC Gastroenterol. 2019.
4.Shen B,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