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周,一直在深圳出差,百忙之中,有一天突然想“浪费”一点时间,不坐班车走路去现场。看到地上“望左”的标识、路边开在12月底的鲜花,突然想到,这是毕业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靠近我的精神故乡。
离开以后,香港就变成了我的精神故乡。去香港以前,我几乎不怎么读书,大学时因为修习双学位,泡在图书馆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课业上,鲜有时间博览群书。直到香港中文大学庞大的课业量逼得我不得不做大量阅读,才一边在痛苦中挣扎着,一边惊奇地睁大双眼,感叹世界原来如此神奇玄妙。
自那以后,书籍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是我深度探索世界的窗口,也成为我躲避繁杂世事的避风港。或许和很多从小就博览群书的人相比,我开始阅读的时间并不算早,但这样的经历也恰恰证实了那句: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次好的是现在。
开始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它让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了我更丰富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不同方面理解这个世界,看得更广更深,对很多事情和人都拥有更加包容的态度,明白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道理,也不再急着去澄清什么。这些年持续不断的阅读,也让我的身心进一步得到滋养,活得更加通透、从容、豁达。很开心在深圳,这个中国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地方,回顾这一年的读书与思考。
以前我也总是追求阅读的数量,拿到一本书从前言目录起,一路看到结尾,像完成任务一样,一本看完然后去读下一本。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这些书尽管前半本读起来极其漫长,一旦读到后四分之一,阅读速度仿佛自然变快一样,很快就能收尾。
这样读完一本书是会有一种成就感,但更像是搬来一块又一块的砖头,实际上并没有真的用他们搭出任何东西。我曾经问过朋友这算不算一种浪费时间,他告诉我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竹篮却干净了。
现在,我常常同时打开好几本书去阅读,会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目,比如在相对嘈杂的地铁上去阅读小说(可能会有坐过站的风险),上班摸鱼时阅读一些简明扼要的工具书,方便随时停下来,在没有人打扰的闲暇时间,则选择需要深入思考的书目。
有时候一本书读着读着不想读了,会放在一边,过段时间再重新拿起来。这样阅读的好处是,任何时候都能确保自己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下,不执着于读完一本书,让书籍为自己所用。
▲“望左”@深圳
前段时间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是朱文正安排张子明前往应天跟朱元璋汇报请求支援的情节。张子明作为朱文正的部下,在越级汇报时,并没有直接说朱文正已经撑不住了,而是告诉朱元璋说陈友谅的人员伤亡严重,而且所剩的粮食也不多了,如果这个时候出兵,肯定能打败陈友谅(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他在汇报时,并没有沉浸在朱文正的困境中,而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报告了朱元璋最关心的对手陈友谅的情况。这句话读完可能也就完了,但是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在教我们,在汇报工作时,要抓住领导最关心的问题,提供精简且直击要害的信息。从利他的角度发言,本质上是在利己。
张子明汇报的逻辑也很值得学习,目的是获取援助,但他先告诉领导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只要领导多一些付出,就能获得更大的成果,顺理成章地拿到所需要的援助。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厚的书,如果本着读完再读下一本的思路,我可能会选择放弃这部书,正是因为阅读过程中的松弛感,让我能够没有负担和压力地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而不是像赶路一样急着读完它。
还有一次,朋友非常喜欢我写的游记,给我推荐了刘子超的三部旅行文学(《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拿到这三本书,我的目的不是沉浸在作者笔下的风土人情之中,而是发现他的闪光点,找到如何写好游记的秘诀。当我以现阶段的阅历和功底读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以后,就可以先把这几本书放在一边,着眼于实践,等到以后需要时再重新拿起来阅读。
这一年的读书,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敢于拿起一本可能有用的书,更要敢于果断地放下一本没用的书。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取舍,把时间用在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上。
其实对于不同的书籍,也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一种方法是像我前面讲的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切入,做主题阅读,之前我在研究网飞、日本经济、印度的时候尝试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读书方法,需要一定的练习和知识储备。更简单的一些方法是速读、略读已经精读。
精读其实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英语课文一样,反复咀嚼文本,直到完全理解,而需要这样阅读的书其实很少,比如《红楼梦》;略读其实就是快速翻阅一本书,略过你不需要的内容,直接判断抓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掌握到熟练运营这些办法,也需要时间。
俗话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通过不断实践和练习,带着思考和判断去阅读一本书,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更科学地支配自己的阅读时间。
随着阅历的增长,在阅读中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质量、密度、深度也会发生改变,前段时间我重读完了《蒋勋细说红楼梦》,几年前初读的时候,作者对世事悲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而这次,我更多地关注到了人与人之间、人在社会之间的相处之道,再进一步,我们所说知易行难,如果能在读到这些智慧之后再将其加以实践,变成自己的经验,那就真的做到把书中的内容吃透消化,使其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现阶段读不懂的书,比如前段时间读《遥远的救世主》中智玄大师和丁元英有关什么是佛教的讨论,我确实是放慢速度试图逐字理解,但读到后面,依旧无法get到一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当时已经很晚了,想起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教导,便果断放弃了。
当我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支持我们读懂一些文本时,可以把它放一放,反正读书也不是一时之事,它是可以终身实践的享受,等到将来拥有更成熟的心智,再重新打开曾经为之困惑的书,一定会有让人惊喜的新发现。
和从前写过的读书总结相比,今年这一篇显得格外不同。我放弃了和大家分享书目的想法,更多地看到自己读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调整。
我觉得比起分享一本书讲了什么,发现与分析读书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是一件更有魅力的事情。我很开心自己在一年与一年的总结与复盘中变得更加可爱,也希望读到这里的你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