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山水,皆写于青瓷

文摘   职场   2024-07-25 09:35   内蒙古  


博物馆是每到一省必去打卡的景点,浙江省博物馆分新旧两馆,前后一共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游览,但依然觉得不够。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我一共去过两次杭州,第一次在2012年十一假期,十月的江南暑气未消,初抵西湖,才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水光潋滟晴方好”,何为“接天莲叶无穷碧”,一圈西湖转下来,少年时背过的古诗词一句句从脑海中涌现,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人生前二十年的书没有白读。

那趟行程在去往杭州之前,还在苏州小住几日,姑苏城里满街飘散的桂花香,城内大小古迹名胜,让人不住感慨:难怪古人常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回想起来,其实那时候就对这片土地青睐有加,心想将来若能在这里生活,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前段时间又一次前往杭州,比起12年前,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甚至在某一日清晨起来打开智联招聘,开始看杭州的工作机会。或许是一时脑热,但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杭州的游记依然想形成一个系列,就从“浙山浙水”开始吧。

▲西湖

此行杭州一共三天,有一大半都花在了博物馆里,其中又数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的青瓷文化馆用时最久。遇见青瓷纯属偶然,因为那天抵达博物馆,正好早上第一场讲解就是青瓷馆的,我也恰好感兴趣;或许是青瓷的魅力,或许是第一位讲解老师的功劳,随后在每个展厅的讲解间隙中,一有时间我就往青瓷馆跑,想要多看几眼这如同烟雨江南般的釉色。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浙江古代青瓷的生产历经三千余年,绵延不绝。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史上,浙江青瓷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整个展厅以时代演进为经,地域拓展为纬,紧扣浙江青瓷在历史上的闪光点,陈列了从夏商到民国时期的代表作品,并重点呈现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展厅序厅背景墙

青瓷的美,和西湖的美一样,温婉而深邃,如果你看过晨曦初照下的碧波,一定明白我说的这种意境,它透着千年的静谧与雅致,丝毫不张扬,如同月光洒落湖面,在形色的和谐统一中,简约而不失精致,古朴中带着时代的气息,使人一见倾心。

在所有展品中,最让我中意的是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也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只有12.6厘米长,宽不过6.5厘米,高9.1厘米,釉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对于这件瓷器的制成年份,网络上有说是南宋,也有说是元代,博物馆取元代(1271-1368年)一说,于浙江省龙泉市上严儿村采集而得。瓷工以写实的手法,将砚滴塑造成一叶扁舟。舱蓬、艄蓬、栏板一应俱全。舱内两人端坐闲话、窃窃私语;舱外一身着蓑衣的艄公作取笠状;舱下中空,用以贮水。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温润肥厚的粉青釉。

整个滴砚集模印、堆贴、镂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江南雨天舟行湖上的场景,充满诗情画意。若止于此,它作为镇馆之宝和龙泉窑青瓷的代表作或许少了几分惊艳,它吸引我的除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在于其独特造型后的文化内涵。

舱外的艄公正爬上舱顶取斗笠,或许即将下雨,他取来斗笠用以避雨;又或者江上风雨欲来,将他的斗笠刮伤了船舱,总之,天气不太妙;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船上有鸟的造型,是夫妻忠贞不渝和美好婚姻的象征。古代结婚有六个流程,称为“六仪”,每个流程中大雁都作为吉祥物贯穿其中,这源于大雁随季节迁徙,时间不差分毫,被认为是最守信的鸟类,而在迁徙时从不抛弃老弱病残,满足了人们对步入婚姻男女的期待与寄愿;

船舱内端坐着一男一女两位乘客,虽风雨欲来,此二人却同舟共济、不离不弃,寄托的正是古人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和赞美。

一件具有如此设计巧思的文房用品,超越了砚台磨墨添水的实用价值,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化情怀和精神寄托。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从夏商到民国,青瓷经历了多次风格和工艺的更迭,比如西晋时,因晋武帝追求奢侈享乐,官员之间也因此常有斗富炫富的故事,这一时期的青瓷常有富丽堂皇的特点,作为随葬明器的魂瓶上也出现了大规模堆塑的人物和娱乐场景。

▲越窑青瓷羊形器(西晋)

▲越窑青瓷熏炉(西晋)

到了东晋,世人放弃了对速度的追求,不喜马车喜牛车,对精神世界有了更高的最求,有诸如“访戴”这样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故事,瓷器也变得更加素净雅致。

越窑青瓷虎子(东晋)

德清窑黑釉熏炉(东晋)

唐朝时期,越窑青瓷以贡窑的身份获得长足发展,达到鼎盛,工匠水平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带动市场销量,大量越窑青瓷当时从宁波出口。吴越国的秘色瓷也称为青瓷家族中钟灵毓秀的代表。

越窑青瓷“光启三年”(887年)墓志罐

▲秘色瓷

到了北宋时期,青瓷质地开始逐渐变薄,追求金银器的质感。当时社会流行的风尚是喜金银器,比如女子结婚时要佩戴金银器,皇室成员画像也多披金戴银。

▲越窑青瓷花口尊(北宋)

也是在北宋的时候,越窑开始逐渐衰落,龙泉窑在吸收了越窑风格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风格,出现了像外面包裹了一层玻璃一样的玻璃釉。

南宋时期,龙泉窑达到了顶峰,人们开始追求玉的质感,瓷器越像玉越好,追求满釉。

南宋中期以后,为了增加釉的厚度,提高青釉的美感,龙泉窑创新出了石灰碱釉,并采用多次上釉的工艺,烧成后釉厚而不流,釉层凝脂如玉。因瓷胎中有较高的含铁量,器物足端露胎处,经二次氧化呈现出朱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更具美感。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南宋)

当赵构定都杭州后,开始崇尚节俭,随后又出现了对裂纹的青睐,这与整个王朝与赵氏家族的命运不无关系。或者说,上述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统治者便好与心境对社会经济和审美风俗的影响。

▲越窑青瓷萱草纹梅瓶(南宋)

▲越窑青瓷鸟食罐(南宋)

▲南宋官窑

展厅里,有一组龙泉窑青瓷缠枝花卉纹大瓶,生动展现了“御窑”身份对制瓷技术的影响。明成化帝时以景德镇的瓷器为皇家专供瓷器,取消了龙泉窑的御窑资格,龙泉窑出品品质也因此出现了“大跳水”。

同样的龙泉窑青瓷缠枝花卉纹大罐,在御窑身份被剥夺后,品质出现极大的差异

好在民国以后,龙泉窑的烧制技艺又逐渐恢复到了高潮时期的水平,从五代十国到今天,龙泉窑虽然经历了明晚期的低潮,但其窑址一直在烧制,从未停止。2009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李白像(现代)

除了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对制瓷技术也有深刻的影响,一直到宋朝,青瓷所采用的都是薄胎厚釉的制作工艺,需要一层一层地反复施釉;到了元朝,市场需求变高,技术也出现了革新,在无法多次上釉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次性厚釉、厚胎薄釉的工艺,包括露胎工艺和贴胎工艺。这些流行的技法到了明朝又被宋时期主流的薄胎厚釉所取代。

露胎工艺

贴胎工艺

纹饰的变化也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密切相关,比如受宗教影响,莲瓣纹以刻划花的形式出现在越窑青瓷上,最早的例子在东晋晚期,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当时在温州一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的瓯窑上就出现的很多欧亚元素,比如波斯人喜欢的连珠纹,就是受西亚地区崇尚拜火教的影响,在瓷器上装饰一圈肩纹。

▲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南朝)

连珠纹

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有时候史书会有勘误,人心会有偏斜,物品是不会说谎的。即便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洗礼,这些文物依然以最质朴的方式,向后人昭示千年前的社会风貌。

比如,当我们说起越窑青瓷与龙泉窑青瓷的继承关系时,沙埠窑就起了很好的佐证,它兼具越窑和龙泉窑的风格,也是当时窑工迁徙的产物。

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的青瓷窑系之一,烧造地点主要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越窑青瓷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与北方的邢窑并称为“南青北白”。然而,到了北宋,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期逐渐停烧。

▲越窑青瓷摩羯形酒船(五代吴越国)

▲越窑青瓷凤头小执壶(唐)

▲越窑青瓷龟钮牡丹纹盖罐(北宋)

▲越窑青瓷鸟食罐(南宋)

龙泉窑青瓷虽然创烧时间晚于越窑(创于三国两晋),但它在五代时期开始崛起,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窑系。

▲龙泉窑青瓷菊纹执壶(北宋)

▲龙泉窑青瓷蕉叶纹执壶(北宋)

▲龙泉窑黑胎青瓷水盂(南宋)

▲龙泉窑黑胎青瓷梅瓶(南宋)

▲龙泉窑青瓷花瓣形盖盒(南宋)

▲龙泉窑青瓷印花执壶(元)

越窑青瓷以造型古朴、釉色青翠、纹饰简洁而著称,釉层均匀光亮,釉色青黄或青绿,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龙泉窑青瓷则以其釉色苍翠欲滴、温润如玉而闻名于世,釉层厚润且不开片,装饰上流行用贴花、浮雕等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

从宋朝开始,青瓷不仅限于以容器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时候开始出现了面向文人的高仿文物,用以摆放在博古架上,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青瓷有了文物收藏价值。

这些瓷器都很有创意,比如有仿唐朝陪葬品的蟠龙瓶,将一只小龙烧制在瓶口;

▲龙泉窑青瓷蟠龙瓶(南宋)

仿玉琮的方瓶,一看就是为文人量身定制,玉琮在古代常作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龙泉窑青瓷琮式瓶(南宋)

还有在窑中烧制的观音手中的净瓶,三只净瓶不知什么原因倒了一只,所幸变成博古架上的文物,用于观赏;

▲龙泉窑青瓷三连大吉瓶(南宋)

插花的瓶子,原是酒瓶演变而来的,因为底部比较小,用于沉淀酒渣,缺点是不好放置,古人遂设置了酒架,后来瓶盖逐渐没了,就变成了插花器;

▲龙泉窑青瓷带盖梅瓶(南宋)

除了以上这些给文人的摆件,还出现了给百姓的人物像,反映出当时道教盛行的社会风尚。

那天博物馆关门之前,我还是紧着最后几分钟,又一次去了一趟青瓷馆,它的釉色实在是美,不是我短短几句所能够形容,或许“天人合一”所说的,即是如此了吧。

▲南宋博古架上的青瓷

▲西湖

杭州几日,基本每天都会去西湖边溜达一圈,当泛着碧波的山水与远处的青山连成一片,又与澄净的蓝天相接时,便能明白难怪浙江人能烧出这如烟似雨的釉色,这份淡雅与清新,并不来源于别处,正是当地人宁静、和谐生活的写照。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天出差,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的文化艺术展厅里,居然邂逅了龙泉窑青瓷。彼时这篇文章还在草稿箱里,偶然的遇见像是冥冥中注定,让我又惊又喜。

▲龙泉窑梅子青釉瓜棱洗(元)

▲白马湖


雪莉居酒屋
写写画画,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