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启皓艺术馆
参观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之前,我对这两个看起来相隔很远领域的跨界组合毫无概念,就像朋友说:科学家是垂直的极限,艺术家是水平的发散。
这样的组合很容易让我们这样的门外汉望而却步,担心自己既玩不转科技,又无法与艺术家达到思想与情感共鸣,看得云里雾里。
整整6层楼逾5000平的展览,花了三个多小时才看完,不能说所有展品都能如此次展览主题一般,给人“灵光涌现”(Earthwise)之感,但科技的融入和交互性的设计,确实让大众体验科技进步的同时,能够通过艺术家的设计,感受宇宙的奇妙。
▲启皓艺术馆
本届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在亮马河畔的启皓艺术馆举办,艺术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
作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安藤忠雄的设计总是能在实用性、生态性和人文关怀之中找到平衡。
2021年,其世界巡回展北京站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作品中对光线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光之教堂》的设计,至今想起来都叫人忍不住称赞。
此次参观启皓,建筑的几何设计与光影交织依然给人以独特的观展体验,六层展区相互独立又彼此交错,能够给每件展品以独立的空间,在整体结构上也能做到简洁明了,使得观展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启皓艺术馆
▲《新陈代谢》,托马斯·费因斯坦,2023年
进入展厅后看见的第一件作品叫做《新陈代谢》,介绍说是一种仿生自然装置,融合了鲸鱼、潜艇和光生物反应器。和图片不同的是,装置本身并没有被吊在空中,而是放在地上,可能是刚刚进入展区,也可能本身就无法与这件作品产生共鸣,我的感觉是它似乎在探讨科技和自然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视野》,Quadrature,2024年
紧接着便迎来了第一件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作品,它的名字叫《视野》,或许是告诉我们要换一种视野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
传统占星术结合个体出生时天体运行情况进行占卜,几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宇宙中原有的天体,还出现了很多人造“天体”——卫星及碎片。
艺术家说:现在的天空,和占星术发明时的天空已经大不相同。于是他以人造“星座”为参照,选择与参与者出生日期接近时发射的卫星,生成全新的占星文本,参与者可以打印留念。
这仿佛代表了一种发展的眼光,有趣的是“现在的天空已经大不相同”,它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用传统的介质回望了人类与宇宙在文明进程中的互动,却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与宇宙关系的全新视野:人类重塑了天空的模样,又反过来重新塑造了我们。
▲《花园之水》,克里斯塔·佐梅雷尔 & 劳伦特·米尼奥诺,2024年
《花园之水》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传感互动装置,当人体靠近悬挂的植物时会触发一种生态感知,随即产生的生物电信号会被捕捉,并被投射在屏幕上,生成植物主题的虚拟景观。
据说这件作品用以体现自然信号和数字媒介之间的转换,几株植物悬吊在展厅的屏幕前,配以色泽温暖的日光灯,让人充满期待。
但大概因为传感并不那么灵敏,体验感欠佳,作为参与者,并没有引发我的内心共鸣,只能说这个设计确实很好看。
▲《流动之域》,A.A.Murakami,2023年
《流动之域》是此次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展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被蓝色雾气包围,由等离子态激发的闪电在玻璃与雾气之中若隐若现、自然翻涌,如果说这样的情景给人以宁静神秘之感,配上玻璃管中发出的类似蝉鸣的声音,让人有种潜入丛林深处的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科技到底能不能给人以自然的观感,这件作品或许给了我答案。
▲《图恩格尔》,王之纲,2024年
《图恩格尔》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创作,也是艺术馆里个头最高的作品,光是废旧主机壳搭起来的装置就有两层多楼那么高。
作品思考了科技进步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朋友说我们现在考古发现的是过去的陶罐瓷器,将来人考古现代,大概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吧。
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AI生成的视频(我们观察了很久视频中人物的手指才得出这一结论),有关于人类原始信仰的体现,但更多是其营造出的荒凉感,除了各种金属废片,哪里又有什么文明的痕迹呢?
▲《特殊乐谱 III》,安德里亚·安那尔&蒂博·布雷韦特,2023年
《特殊乐谱III》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它是一个声音装置,正式的叫法是生态声学艺术作品,捕捉次级宇宙射线粒子对地球大气层撞击产生的音频,然后将这些宇宙事件实时转化为音符,形成节奏。
这简直就是宇宙的乐谱,艺术家没有设计任何表达,只是搭建了一个通道,将宇宙中随机发生的事件以音符的形式展现出来。
每个人来到作品下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宇宙赋予的独一无二的体验,每一个音符也都是来自遥远太空的唯一乐章,而且这叮叮咚咚的声响,也真的非常好听。
▲聆听宇宙的回响
▲苹果坏了
这是我们最后在查漏补缺时发现在参观过程中漏掉的作品,名字就叫《苹果坏了》,像卡特兰的《喜剧演员》一样,这件作品将一只苹果放置于摄像头前,由生成式AI不断读取并描述镜头前的画面,艺术家想要通过这种形式的记录与表达,展现苹果自然腐烂的过程。
打印机被放置在苹果后面很高的柱子上,下面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叠文本,随便抓起脚下的文本阅读,发现AI不仅描述苹果的样子,连同背景中十米外坐在楼梯上休息的人也被记录在文本中。
AI大概每五分钟读取生成一次,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正好新的文本打印出来,只是因为它还在柱子顶端的打印机上没有掉落,我们无法拿到最新的。
和我们一起参观的两个人说出彼时我的心里话:大概在新的文本里,我们几个围着苹果仔细端详的“大头怪”也被如实记录。
这让我想起人们做过的很多行为艺术,眼前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称作AI的行为艺术呢?
从启皓楼顶望向CBD
结束观展,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依然还是在不断探索和自然的关系,展厅里还有很多试图创建人与自然共振的作品,比如可以含在嘴里感受植物生命的金属片、与植物连接试图达到共鸣的可穿戴设备……
一如本次展览的主题,这些艺术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灵光涌现”,我想这不仅是艺术家创作时的灵光涌现,也是大家以科技为媒介,捕捉到的属于自然、甚至宇宙灵光的一次涌现。
有趣的是,当我表达人类在利用科技不断探索与思考和自然的关系时,朋友似乎不认同,说这只是艺术家的想法。
那问题来了,科学家们都在思考什么呢?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