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做记者都是我十分向往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假工作之便,探究一切你感兴趣的事物,大量输入之后,再将其中的精华输出,形成一套观点或理论。一次在书架间的漫步,让我偶遇了一位游遍九国监狱的刑法学家和记者。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中文名字,《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以一个问句充分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再看英文名《Incarceration Nations:A Journey to Justice in Prisons Around the World》,有人环球旅行去看遍世间风景,有人去体验各国文化,美国刑罚学家和记者贝兹·卓辛格走遍全球,是想在世界各国的监狱中寻找什么呢?
读这本书有种回到学生时代做研究的感觉,作者走访了卢旺达、南非、乌干达、牙买加、泰国、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挪威,一共九个国家的监狱,书中每一章都以一个国家的监狱为中心,深入探讨监狱管理、犯人生活、司法制度以及社会对犯人的接纳度。
在卢旺达,作者见证了通过“盖卡卡法庭”进行的大规模种族和解,他们的司法制度不仅裁决如何补偿受害者,更鼓励宽恕与补偿,而非单纯的惩罚。
如何面对种族隔离历史,成为南非监狱系统的课题,作者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仇恨与惩罚,而是通过司法体系寻求与过去和解。
到了乌干达和牙买加,贝兹发现艺术在犯人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犯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我,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自由,同时也为监狱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在泰国走访的监狱是该国公主推动建立的,这里对女性犯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在亲子关系方面,会定期安排子女前来与母亲团聚。而女犯人们也通过参与戏剧表演来重建自我,表达情感。
但在巴西,监狱的环境令人震惊,暴力、黑帮控制和犯人自我负担生活费的乱象依然存在。
作者对澳大利亚民营监狱的担忧则在于监狱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如何保障犯人的基本权利,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的犯人改造。
在新加坡,高效的职业培训和出狱后的就业支持使得出狱者就业率高达99%,不仅降低了再犯率,也提高了社会对犯人的接纳度,这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挪威的开放式监狱理念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监狱以小单元设在犯人居住的社区,更注重犯人的人权和尊严,通过提供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积极的改造计划(甚至有监狱因装修时尚被称作“宜家监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回归社会。
陀思妥耶夫司机曾经说:“据说没有进过一个国家的监狱,就无法真正了解那个国家。评判一个国家,不是看它如何对待最尊贵的公民,而是看它怎样对待最卑微的那群人。”
贝兹·卓辛格在书中不仅记录着监狱的实际情况,还不断提出对监狱制度的反思。她呼吁并且关注的不仅是监狱的惩罚功能,更重要的是其矫治、教育和帮助犯人重新融入社会的功能。
监狱系统作为犯罪发生后的一个法律后果和执行环节,它不仅仅是惩罚罪犯的工具,或者是预防犯罪措施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对正义、道德和人性的理解。
我们对监狱的普遍认知往往停留在“惩罚”这一层面,而忽略了监狱在矫治、教育和重新融入社会方面的作用。
常见的情况是“他已然服刑,为何司法程序尚未完结?” 对于“罪犯”这一概念,公众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舆论塑造的刻板印象,提及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杀人凶手、强奸犯”……
然而,罪犯群体中不乏诸多复杂情况:比如政治异见者身陷囹圄,因生活困顿误入帮派歧途的少年同样背负罪犯之名,更有许多因一时冲动乃至遭人冤枉的个体,他们都不得不承受这一单一的负面标签。
“把他们关起来”是我们面对的现实,“然后呢”是我们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惩罚不是目的,减少犯罪与非正义行为才是一个国家司法体制要通往的终点。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刑罚是回头看着过去,而宽恕是向前看,消弭暴力循环,帮助我们不再受制于加害者造成的影响。
有一句谚语说:争端止于宽容。
但宽恕并非无视已经发生的过去,而是毫无回避认真面对,最后拔除记忆上的刺,防止毒性扩散全身。
宽恕代表理解犯行者,发挥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外力、压力迫使他们采取那种行动。
世上很多加害者,其自身也是受害者。
对于犯人来说,道歉代表承诺,是语言,是行为,其真实意义存在于未来。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对犯人的包容和接纳是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一环。
就像挪威开放式监狱的督察对作者说的那样:把他们当渣看,他们就会变成人渣,将他们当作人来对待,他们就会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