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新朋友,感谢老朋友~
2023年11月29日,我拾起断更9个月的公众号,重新开始定期输出,那时候没有什么期待,很简单的小目标就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走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自我感动陷阱。
一年以后,我把过去一年写下的55篇文章逐一重读并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工具,在不断地输入、思考、输出、反馈,以及现在的复盘之后,我更了解了自己,也对身处的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像每次的体检一样,我们先通过一个全身的扫描,了解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在周更的一年里,我一共输出了15,5103个字,涉及旅游(23篇)、随笔(13篇)、读书(10篇)、影评(4篇)、瑜伽(3篇)、看展(2篇)六个领域,有意思的是,在各类型文章的阅读总量中,排名前三的依然是旅游、随笔和读书,由于大家对我的输出有着相对积极的反馈,我在产出这类内容方面也更加积极主动。影评和瑜伽的阅读总量相差不大,但从每篇的平均阅读量来看,大家更喜欢读我写的有关瑜伽方面的文章,而看展类的文章成为了阅读量重灾区,或许是我的读者不喜欢这类内容,或是自己在这类内容上确实没有什么亮点内容的输出。
由于粉丝基数不高,这一年实现了关注人数的翻倍,虽然也有发布新内容就会掉粉的情况出现,但当想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陪你走到终点,留在身边的是和自己同频的人,失去我是他们的损失之后,我也变得越来越淡然洒脱(我觉得对于身边任何离开的人和事,都要有这样的心态)。很多时候看到后台新增的粉丝,手机上突然跳出的点赞、在看和留言之后,都觉得是大家送给我的意外之喜。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看到一个不熟悉的ID留言,打开之后发现居然是六七年前关注的读者,谢谢你们陪我走过了这么长一段路!
所以,为了答谢新老客户,不是,笔误,新老朋友,我想推荐几篇这个公众号里过去一年比较出彩的文章:
以数据说话,排名第一的自然是《京都,一座没有攻略也能尽兴而归的城市》,可以为有计划去京都、或是非常喜欢京都的朋友们提供图文俱佳的阅读体验,几千网友验过货,品相良好;
《陈其钢和他的<悲喜同源>》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读书类作品,我想这篇文章能够被这么多人看到,和陈老师真诚、善良、又有些轴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搬家》应该是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收获了最多的评论,所有背井离乡在外奋斗的年轻人,都在搬家的过程中经历过要钱还是要时间的终极选择,以及如何处理与室友及房东之间人际关系的问题;
抛开数据不谈,《继续向上之前,先学落地》其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当时写完并不觉得它很好,只是前段时间和一群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聊起攀岩,想起年初写作的文章,分享到群里,收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才发现原来一次攀岩体验可以给自己带来这么多思考与启发;
考虑到又到了岁末年初的时候,我建议你和我一样,重读《在定新年计划之前,我强烈建议你先读完这本书》,简单的六步(设定目标、聚焦于目标、可以联系、获得反馈、注重质量、检视反省),或许可以为新的一年带来新的改变。
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改变:
一年周更,给我带来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思考和输出习惯的养成。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早九晚六的上班族,每天、每周、每个月、甚至每年都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从前很多次断更也是因为输出素材的枯竭。现在,或许是潜意识里的周更压力,我经常捕捉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对于和朋友之间的交流也会自己慢慢展开更深层次和更广维度的思考,长此以往,不仅储备了很多可以在这里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对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形成一套认知体系,并对自己有更多了解,这些收获比起定期输出所需要的付出成本,显然是只赚不赔的。
但有时候,依然会面临内容枯竭的危机,我的解决方案是去创造内容,不是以硬碰硬逼着自己憋出内容,而是从源头上丰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维度。我非常喜欢黑塞的《悉达多》,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知识可以被传递,但经验和智慧只能自己去获取,而获取的途径,唯有实践。想要炒好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手弄脏,而想要拥有好的生活,也必须去努力创造和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讲,定期输出对我产生的倒逼压力,也让我拥有了更加丰富和充盈的生活。
在若干次发布和数据反馈以后,自己对于什么样的文章有价值也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比如我在上周发布《探访九国监狱,这位记者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一本书》这篇读书笔记之前,对于它惨淡的流量其实是有预判的,太小众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以及广泛的涉猎兴趣的,尤其在读书方面,只要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意思,我都会想要拿来读一读。大部分人感兴趣的内容还是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怎么能玩得好、怎么能吃得好、怎么能赚到钱、怎么能更高效地工作。在互联网上,创作者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能提供什么价值?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所以当我写《琼游食记:游遍山水,最终还是归于美食》的时候,最直接的目标就是为计划去海南的人提供一份饮食指南。
除了提供价值,互联网上一些自带流量的点和引流模式也成为我的意外收获。以《京都,一座没有攻略也能尽兴而归的城市》为例,这篇文章的传播量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惊喜,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数据,复盘后发现,除了日本旅游本身自带流量外,和Ryan大叔在B站合作的视频、这篇文章的配图风格以及行文水准,都成为它取得大量关注的要素,让我很感动的是,真的有很多朋友从Ryan大叔的B站视频转到公众号,和我建立连接。
在躬身入局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公众号搭子兼旅游搭子兼多邻国搭子开展了无数次或深或浅的交流,也慢慢摸索到了一些公众号的推荐机制,但最根本的,还是有优质的内容,它不仅是对读者的交代,更是给自己的答卷。这也是这次复盘过程中,我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如何能避免自嗨式输出,创造出像《京都,一座没有攻略也能尽兴而归的城市》《继续向上之前,先学落地》《108遍拜日式》一样,不仅自己愿意重读,也让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并且愿意分享的作品。